首页 理论教育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审美与世推移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审美与世推移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陶瓷史上,从德化窑到德化陶瓷产区的发展,足以将陶瓷工艺美术延续下来的连续不断的生产,尤其是文化创造活动,一直保持着这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延续。在德化陶瓷产区,作为主导文化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与最值得深思的是德化陶瓷。

德化陶瓷工艺美术:文化审美与世推移

人的发展,首先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生命的延续。在人享有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只有从生理需要上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够产生身心的愉快,直至愉悦心情。故此,艺术审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的创造,实质上也是这种生活的一部分,它以一定的物质为媒介,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精神伸张。陶瓷工艺美术,从传统走来,尽管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为根本目的和宗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越发侧重反映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德化白瓷瓷塑,在传统文化表达中,几乎倾向于受众的精神文化,对于物质性而言,仅仅看重它的,就是制作者的意识和思维,他们重视的是瓷塑的商品价值。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学院派文化的注入,德化工艺美术逐渐形成了以反映创作主体意识的文化表达,即人们以白瓷材料为物质媒介,将自身的文化素养注入工艺美术的创作中,这样,出现的工艺美术创作队伍与传统上瓷塑的工艺美术制作者,从心理的自我感受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德化陶瓷产区,人们在瓷塑创作中以展示个性并以愉悦心情和快慰人生,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初露端倪。

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状况看,陶瓷工艺美术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与特定的表现内容,以及特定的文化语义。尽管随着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在不断地进行着适合性的调整,可是,它仍然恪守着传统文化的阵地,保持着文化创造中固有的一种精神,即将物质文化生活和非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创造。这是人类从造物伊始就逐渐展开并进行不断积累的文化内涵。

在属于人类造物的文化创造及其参与中,不乏为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之目的,不乏为文化的有效延续与创造之目的和动机,也不乏重在参与的目的,还不乏快意人生目的。其中,参与文化活动旨在找到自身的文化定位,旨在散发心中快意,这是参与文化活动者的目的之一。这是人类开始造物就已经开始孕育并得到发展的文化活动之一。从陶瓷文化的起源看,人们积极从事制陶活动而免于物质生活资源匮乏的目的,是在造物的孤注一掷中进行的。随着制陶活动的扩大,与人们文化活动逐渐发掘的进展,满足心理需要也成为一种造物目的,而围绕制陶活动展开的物质媒介创造,实质上,就是宗教意识的萌生,随着活动内容的扩大及其积极的摄取,逐渐形成的文化内容便构成宗教。宗教在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从宗教发生的历史、规模、文化内容,以及对人类文化生活所产生的作用看来,它足以影响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足以对经济政治、科学研究、军事活动、艺术创作、意识思想等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宗教对人们意识文化生活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们的情感世界。然而,作为人的情感生活,需要依靠多方面的因素引起,包括人在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也包括人在进行纯粹的精神文化生活,甚至包括各种劳动创造,均足以引起人的情感愉悦。

历史上,工艺美术的创意及其以生产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其物质媒介作用之文化行为,就是作为人以主动付出情感的方式来满足自身文化定位的造物活动。在中国陶瓷史上,从德化窑到德化陶瓷产区的发展,足以将陶瓷工艺美术延续下来的连续不断的生产,尤其是文化创造活动,一直保持着这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延续。其中,富有情感的劳动是断然不会减弱的。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组织形式,来营造以陶瓷为媒介的文化环境。这在自然地回顾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创造中得到实现,也自然地参与现代工艺美术创意与生产中得以实现。对过去的回顾,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德化陶瓷材料及其制作工艺,更联想到“中国白”陶瓷文化的闻名遐迩,乃至联想到佛教文化及其工艺美术创造的与世文明同行。这里曾经孕育过物质文化的创造,也曾经孕育过非物质文化的创造,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对于参与者而言,均是付出劳动与获取情感的快慰人生。

在德化陶瓷产区,作为主导文化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与最值得深思的是德化陶瓷。因为这不仅关乎着全区内文化的发展,也关乎着全区内人们文化生活及其质量不断提高。简言之,陶瓷文化的发展,关乎陶瓷生产与利用属于主导文化之区域内人们文化生活的现在与未来。有关陶瓷文化的发展,在走过的历程中,是陶瓷文化教育的发展,是陶瓷教育内容的丰富,是陶瓷文化的综合性创造。其中,极其重要的是有关继承与发展并重的陶瓷文化教育,不论是属于传统教育范畴的工艺美术教育,还是属于现代机器美学的设计教育,均需要在文化的多元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在德化陶瓷产区,或者是由于现实文化发展的需要,或者是当时的陶瓷文化生产主体,均具有前瞻性的认识,他们的高瞻远瞩,为德化陶瓷文化传承做出积极与有益的贡献。

自从20世纪初期,中国发展近现代教育以来,陶瓷技术教育随着陶瓷生产与利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在德化,首发的属于近代陶瓷文化教育的是出现在“民国时期,德化县有识之士向省政府申请创办陶瓷学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省教育厅批准创办省立德化陶瓷职业学校。民国二十六年因经费困难而停办。”[1]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凡是对大众文化及其发展有利的事情,不管有多么艰辛,总会有人来不断地坚持下去,这大概就是人们认为的前赴后继。“1958年5月,德化瓷厂创办德化瓷业技术学校,1960年,改名为德化瓷业学校;1980年秋创办了福建省晋江地区技工学校德化分校;1981年秋创办福建省德化城关职业中学;1994年创办德化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回顾德化陶瓷产区举办属于近现代陶瓷文化教育的全过程及其动机、办学方式、办学宗旨,以及为陶瓷文化发展的定位等,不难看出,它的确走过了艰辛摸索的历程,可是,在这个艰辛摸索的历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给社会做出的效应,在令人满意中有着不足之处。直到今天,德化陶瓷产区仍然在为发展属于高等的陶瓷文化教育而苦苦摸索。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与景德镇产区相比,德化陶瓷产区的陶瓷文化教育没得到根本性突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更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德化陶瓷产区的陶瓷文化如何发展,并与陶瓷文化教育如何衔接,这可能是当今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里,就陶瓷文化教育在学院派中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以教育为社会生产及开发利用,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服务事项的办学宗旨和立足点,以教学为主点的教育运行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发展,以科研为突破口的经营战略,均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之中。

从陶瓷文化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看来,首要的是为陶瓷的社会生产服务,即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其次,就是职业教育,即陶瓷领域中的专业教学,就是为培养各种相关专业的学生,使之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术,也就是专门化的技术;再次,就是研究,即针对陶瓷文化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专门化与专业性的研究;最后,是综合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性陶瓷文化的发展现状结合起来,发展陶瓷文化以为区域陶瓷生产的服务。总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针对某个文化领域中的职业进行文化教育。为此,为教者,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均肩负着社会文化教育的责任。

为此,作为陶瓷文化教育工作者,具有开创性的思维及其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从宽广的视野来看待陶瓷文化的发展,用辨析和诠释的方式来解决陶瓷文化发展的问题。

张南章,1963年出生在福建德化,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陶瓷文化教育工作,最为主要的是,他参与德化陶瓷文化教育发展之领导工作(曾任德化陶瓷职业中专学校校长),为陶瓷职业教育在德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现任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美术系主任。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大量精力研究陶瓷工艺美术,并参与设计与创作。可以说,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张南章在切身投入德化陶瓷文化教育中,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积极参与实践创意及其具体表现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自我的文化提升过程,同时,也是长期以来切身涉足陶瓷文化活动之感受表现的具体需要。或者说,他需要一种亲自积极参与陶瓷工艺美术创作,来体会陶瓷文化创造中的自我情感表露的快乐;或者说,从理论上推导远比不上实践中的感知和领悟,这种将自身的文化创意转化成事实的活动更能体现自身的文化参与宗旨,更能得到一种参与陶瓷文化活动的感受。近年来,张南章在一些具有陶瓷文化运作与宣传活动中,取得了如下成绩:2012年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获得金奖;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获得金奖;在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创新评比中获得金奖;在首届福建省“闽艺杯”陶瓷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在第五届福建省青年美展中获得一等奖;在第七届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大赛中获得银奖;在首届福建省雕塑展中获得三等奖;在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学术交流展中获得优秀奖,等等,另外,他的作品还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双年展,2012年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09年韩中日美术交流展(首尔),韩国2012“陶开乐”艺术展(首尔),2012东亚现代陶艺展(台湾),福建省首届艺术设计大展,均获得奖项。总之,近年来,张南章积极参与各类级别的陶瓷文化活动,并获得高度好评。从张南章颇丰的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中,折射出的创作思维与创意,足以说明一个鲜为人知的问题——那就是现代陶瓷工艺美术已经从传统桎梏中走出,而具有现代文化的主题目创作,折射了文化思想,而且还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思考。(www.xing528.com)

在张南章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中,隐含的文化创意丰富多彩,审美思想耐人寻味。在此,就主要创意解析如是:

“梦”,最直接的解释是人在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梦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发生在人睡眠的时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幻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义中,有关梦的解释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诸如梦话、梦幻、梦幻泡影、梦境、梦寐、梦乡、梦想、梦寐以求、黄粱美梦、梦呓(梦话),等等,不管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有关对“梦”的阐释是褒义,还是贬义的,均反映了人们对梦文化的演绎。就中华民族的“梦”,在历史上,人们编制了许多“梦”,这些“梦”都是由思想家设计与编织的,有的在历史进程中实现了,有的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兑现。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等曾经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努力完成自己的夙愿,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将诸侯蓬起的割据局面结束,恢复“周礼”的秩序。但是,直到孔子晚年,他努力的结果及其竭力主张所要建立的政治蓝图终究没有得以实现,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梦想。当然,在历史进程中,人们已经清楚老子的“梦”、孔子的“梦”没有实现的原因所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所积淀起来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发展并逐步丰富起来的,在此过程中,多少思想家为之构想过,多少政治家为此努力过,多少科学家与其他志士为之拼搏过,历数历史上的“风流人物”,烟雨飘摇,皆成往事。面对此时此景,创作者用《中国梦1》和《中国梦2》等系列为创作主题,既与时俱进,又主题鲜明。具体地,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梦,编织了众多的文化内容,而予后人富有想象力,并希冀后人进一步丰富它,直至实现之。作为老子的理想,是企图建立一个自然与合理社会规范,在社会中,希望每个群体,乃至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然与自由的发展;而孔子希望建立一个秩序社会,实现的途径是以“仁”的建立途径及其结果而完成的。这样看来,“仁”的实现及其蓝图表明,道德法律等属于规范社会秩序的文化内容尽在其中。因此,综合思考中国古代社会学者希冀建立的理想社会,它就是一个有秩序、有组织、有仁爱,并且是属于个人与社会共同拥有的、自然的与自由发展的理想的社会。创作者以此为主体所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王道思想是中国数千年来理想政治的统治思想,也是政治家们渴盼实现的理想王国。对于王道思想的实现,不论是封建帝国的皇帝,还是封建专制政府的各级官吏等,均存在着最高的希望指数,它旨在利用多种教化手段实现“以理服人”具有秩序感的理想社会,是谓“王道乐土”。为了实现这一思想指导下的理想王国,不论是封建时代的思想家还是政治家,总是在苦苦冥想,企图从全局,或局部上完成自身的夙愿。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无一不是为了此愿,儒家主张恢复“周礼”,即以“礼制”约束社会各阶层人的行为,以达到“仁”的政治统治的目的,其实,所谓的“礼制”社会的实现就是一种理想的蓝图;道家的“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实质上,就是为了用“无为”来达到“无所不为”的最大社会效益,以实现理想的治国方案;墨家所主张的“节俭”“举贤”“非攻”等,就是在局部范围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治国安邦的企图;法家主张利用严格,乃至近似严酷的法律来达到定国的意图,均旨实现理想王国。中国封建国家的第一次大统一,实际上,就是上述思想综合利用的结果。秦始皇之所以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即始皇帝,就是因为他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兑现“王道思想”。历史学家经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推演,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以食为天;以人为镜,可以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鉴得失;偏信则暗,兼听则明,等等。创作者借用“王道思想”,重塑《千古一帝》《一代天骄》和《王者归来》,旨在褒扬利用综合性思想治理天下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因为这些封建帝王均是利用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将中国社会文化推进到进崭新的局面,并为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事实上,理想王国绝非一成不变,绝非“刻舟求剑”,它随着文化发展及其运作需要日益丰富多彩。历史上属于清明政治统治的政治家,均知晓权变的道理,为此,只有适应时事的政治统治并因时变和事变而采取“通变”策略,才能使社会长治久安。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没有出现并形成宗教合一的政治格局,但是,宗教思想在治国安邦中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值得推崇的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及其随后形成的佛教文化,实际上囊括了许多治国安邦的思想内容,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均十分重视佛教及其思想的利用。不仅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佛教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就是在现实文化生活中,佛教依然不失指导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创作者利用佛教文化及其思想进行工艺美术创作中,是与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明显不同的。他不仅仅是在阐释佛教思想,旨在表达佛教文化现象,是从佛教中摄取了有关“相”的范畴,进行演绎性的表现,将佛教中众佛相引用到现实社会中的“众人相”,以阐释现实文化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在佛教文化中所展示的《相》主题,实际上的“众生相”,就是诸如如来、观音、达摩、罗汉等,均可以成为“众生相”,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只要文化需要,或组织、或个人需要,也可以演绎出他们一个中的“众生相”。这是佛教文化传播中被人们认识、理解,以及应用的结果,这与现实文化生活,即俗人的生活是一样的,在人们的现实文化生活中,尽可以看到这样的“相”或那样的“相”,即“众生相”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另一个发挥的主题,是有关佛教文化中“慈悲”范畴。对于创作者以慈悲为主题创作的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即《慈悲》而言,创作者深度思考现实,实际上具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与其让人慈悲和怜悯,还不如让这些被慈悲的人自觉慈悲,自我觉悟。因此,创作者又抛出了《觉悟》的主题,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觉悟了,那么,现实社会一定会被推进到一个极其理想的状态中,反之,就会《无法救赦》;社会的《和谐》,是靠大家一起觉悟,一起努力以达到共同富裕,达到理想王国的,这样,不仅没有慈悲之心的出现,也不需要慈悲之心的出现,也不会出现“无法救赦”的社会文化局面。总之,创作者利用佛教的思想,借助陶瓷材料进行工艺美术创作,对达到理想王国进行了自我阐释。

在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高举的一面旗帜,只要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爱国主义就会高高飘扬。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只要提出振兴中华民族的口号,就会十分自然地形成浩浩荡荡的洪流,就会出现一种前赴后继的动人景观,就会涌现出无数英雄,就会书写华丽精彩的乐章,就会积累厚厚的爱国主义文化层。创作者以《屈子》《屈子吟》和《浩然正气》为主题,突出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历史文脉,它是由一个个爱国主义精英组成的壮丽诗篇,它是由中华民族世代高奏的嘹亮凯歌。然而,在当国家和民族出现“内鬼”的时候,就需要具有《使命》感的人挺身而出,来横扫内鬼,还民族一个郎朗乾坤,此时,对《出水芙蓉》的欣赏才会心安理得,纯属自然。这时候,也不会有无奈的《等待》,世界的一切都会《圆融》起来。创作者别具匠心地将中国文化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贯通文明的历史文脉,这着实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任何事情,都不应该《难得糊涂》,如果《难得糊涂》都难得糊涂,社会就会陷入无进步的状态。为之,创作者借用“难得糊涂”来言志,实际上,是不想糊涂,不应该糊涂,或者说,根本不会糊涂。

因此,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还是激烈反映并以各种声音来大声高呼。例如,创作者利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砸》这个文化创意主题,集中反映了现时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是电脑充斥了世界,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电脑的存在,乃至泛滥成灾。《砸》具有很丰富的文化语义,在这里,一是许多人拥挤,即“砸”在这个所谓的计算机领域中,不是“砸”键盘,就是“砸”鼠标,并从每个人所恪守的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出发,并期望摄取他们各自需要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便利,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快乐或安慰,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在形象上附加适当的文化符号,并赋予相应的文化语义,给以“无所不能的计算机”观念以揭露和批判;另外,在社会各个阶层里不加思考地引入计算机,尤其在幼教和小学阶段,利用计算机教学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及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尽管社会有关组织和部门还没有采取措施来加以治理,可是,明显的误导与恶劣的影响已经初露端倪。因此,为了清除电脑给社会文化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彻底根绝计算机的不足和缺陷,需要砸烂这个电脑充斥的世界,进而重新构建社会文化运作的机制及其所采用的适合方式。因此,陶瓷工艺美术品《砸》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也是人们进行文化再创造的基础,只有立足这一基础并进行深度思考,才能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创造出惊世骇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不仅从技术物质技术上研究它的发展规律,而且,需要从情感上进行投入,这就是属于创造性的文化,必须具有个人真情实感的投入,方能展示其文化的魅力。在值得咀嚼的文化中,品味的是人生的价值。工艺美术从传统文化中走出,建立富有个人情感的世界,已经是拉开帷幕的文化运动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在陶瓷工艺美术文化中,那种属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范畴,享有的是技术,而富有个人情感享受的,是投入情感的物质文化创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