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师夷长技在国家决策中的具体化和丰富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师夷长技在国家决策中的具体化和丰富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由此可见,“师夷长技”在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师夷长技在国家决策中的具体化和丰富化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长技,一为战舰,二为火器,三为养兵练兵之法。魏源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即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在这个思想的逻辑中,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师夷最终是为了制夷。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个主张表现出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处于巨大变故中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这也标志着中国军事思想由传统走向现代化。这种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的战略思想,是对“天朝上国”自大思想和“重道轻器”传统思想观念的强大冲击,也是对清朝统治者传统“以骑射为根本”的落后军事思想的大胆否定,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吹响了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号角。

长期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在天下观的世界观中,中国一直是中央之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使这种观念更加弥固,“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使当时的中国将外国一概视为“蛮夷之邦”,然而,随着西方国家从海上呼啸而来,鸦片战争中的接连失利,有的人认为中国今后只能对外妥协,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以求“中外相安无事”;有的人虽然对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痛心疾首,要求“攘夷”“剿夷”,但他们提出的应对之策仍是老一套,缺乏可行性;而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极力探索抵御外侮之方,谋求富国强兵之策,他们根据鸦片战争的实际情况,结合外国侵略者“船坚炮利”的事实,以“悉夷情”为“制外夷”的前提,从林则徐开始就组织搜集、翻译外国人出版的书报、精心收集战舰图纸,也就是说他们意识到了中国某些方面的落后,“器不如人”,魏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刻的阐述,明确将西方长技归纳为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认为中国只要把列强的“长技”学到手,就一定能打败侵略者。无可否认,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是逐渐深入的,这一时期对“器物”长技学习的实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土壤中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这已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但在当时历史转折的起点上,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眼光和胆识,却开启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肇端,这一思想后来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师夷长技”是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只不过不同时期当权派对“长技”内容的定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师夷长技”在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www.xing528.com)

总的来看,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基本上不是国家层面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内外交困、西方炮舰的威胁下被动发生的自救尝试。这种自救运动受到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这次实践仅局限在学习西方器物技艺的表层,中国后来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也从侧面表明了30多年的自强运动未能达到御侮、制夷的目的,正是因为如此,以后的其他阶层开始不停地思考“长技”的内容,才有了现代化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即使如此,“师夷长技”的洋务思想对军事及器物的学习,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步,为以后走得更远、探索更深层次的变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