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凌铭之:阳光下的教育先驱

凌铭之:阳光下的教育先驱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教育大国。至于教育的理念、管理、经营、模式等,都很难称“大”,而且还捉襟见肘。然而,因为规模小起点低,事实上并没有使中国的教育水平和辐射广度得到跨越式的发展。而民国时期大量出现的民办学校,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他们同样是阳光下最值得尊敬的人群。凌铭之不但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还特别重视政治和德育教育。凌铭之于1937年病故,享年62岁,从事教育凡31年。

凌铭之:阳光下的教育先驱

中国是教育大国。所谓“大”,是指有教育大师,比如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是指有大量的学校,中国幅员辽阔,学校当然要多一些;是指受教育的人数多,咱们人口众多,即使只是小比例的人在接受教育,绝对数量也很可观。然而,中国又是个教育小国,我们的教育资源不多,再多的教育资源,只要除以巨大的人口,便露出它的窘相。人均受教育的数量相当少。至于教育的理念、管理、经营、模式等,都很难称“大”,而且还捉襟见肘。如果在未来的世纪中,会出现阻碍中国发展的瓶颈,那么,教育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国的科举制度,只是部分地解决了人才擢拔的途径、程序和兴学动力问题,它与普及全民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正因如此,梁启超的“启民智”的思想,才会得到广泛响应;当年陶行知、晏阳初们的励精图治,才会显得可贵。

中国历朝,对于平民教育向来不重视,只要看官方资本的投向,便知一二。于是民间的书院、私塾的勃兴,便有了发展空间。然而,因为规模小起点低,事实上并没有使中国的教育水平和辐射广度得到跨越式的发展。而民国时期大量出现的民办学校,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最值得我们记念的,是那些倾囊办学的先驱者,正是他们的慷慨和远见,不仅使相当数量的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使得今天那些令人尊敬的实业家们受其感召,斥资办学,毫无吝色,并且将这种好风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在津津乐道邵逸夫、唐君远、余彭年等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凌铭之等老一辈实业家兴资办学的艰难和伟大。可以说,他们同样是阳光下最值得尊敬的人群。

关键词:凌铭之 沪上女师第一校

相关背景:民国成立后,中山先生在广州女子师范发表了“倚重师范”搞好国民教育的讲话;教育总长蔡元培也颁布了提倡男女平等的《壬子学制》。一直坚持“教育兴国”思想的浙江民族资本家凌铭之先生,虽早在光绪三十二年就独资创办了湖州旅沪公学(今闸北二中前身),这时深明大义的他,深感师范和女子教育的重要,又毅然出售家产,在上海南市地区创办了上海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南洋女子师范学校,与在其先后挂牌的北京女子师范、苏州女子师范、北洋女子师范(天津)遥相呼应,为倡导国中尊师重教、解放妇女的新风气,作出了可贵的贡献。(www.xing528.com)

南洋女子师范开办伊始,根据凌铭之“就性之所近,授专门之学”的教育思想,采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分科制:设立文学专修科、数理化专修科,后来又增设唱歌、体操专修科;学校定期举办运动会、家庭恳亲会、开展技击(军训)、器械(体操)、舞蹈、游戏、球类等活动;还经常组织学生出市远足、吟诗诵文。他虽身兼两校之长,校政冗杂,但一直坚持亲览学生作文,并担任伦理、修身两门课程的教学。他不但对学生和颜悦色,而且在与同事相处中虚怀若谷,以恩代威。

凌铭之不但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还特别重视政治德育教育。他不但明确表示对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学校不予干涉”,而且还明令为参加斗争而影响毕业的学生补颁文凭。他认为“民国改革之始偏重智育而置德育于不顾”,是不能造就人才的,只有重视德育,“智则足智”,所以他大声疾呼,要大家以“德育为重”,在女子教育中则须注重“陶冶性行”,才能收到“明月千里,春风万户”,即现在人们期盼的社会安定、家庭和美的教学成效。

此外,南洋女子师范试行废除考试、推广京音(普通话),教习注音字母和开展课余演剧、美术写生,开设资料阅览室、举办音乐会、运动会等措施,都得到广大学生的拥护。

凌铭之于1937年病故,享年62岁,从事教育凡31年。

南洋女子师范学校于1927年改名为南洋女子中学,1937年起由爱国人士吴若安继任校长。1966年更名为向东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