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艺术美化:传统与现代交融

生活艺术美化:传统与现代交融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仪式延续至今,化身为现代生活形式,比如博物馆化身为百货商店,崇拜艺术的仪式,转变为崇拜商品的仪式。后来,艺术可以美化、装饰、装点、浸润日常生活,这在中国文人艺术中最为明显。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美,让我们体贴生活,但另一方面,美又让我们超越生活滞重的种种束缚与羁绊,让我们精神高举,走向更高远的自由世界,所以美,令人远。

生活艺术美化:传统与现代交融

问:艺术生活中无处不在,但艺术与生活到底有何关系?

答: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学理上,毛泽东讲得最好, “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从艺术史事实角度,来谈谈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最早,原始艺术、宗教艺术中,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仪式的重要构成。每一个族群,呼应着自然的时序,通过仪式,调节日常生活的节奏,让人们平淡的日常生活能有高光。一年365天若是一平如水,则平淡无奇,枯燥无味,所以便有节庆仪式来调节。过端午节,我们可以赛龙舟、吃粽子,吟诵屈原的诗赋;过中秋节,阖家团圆,共赏明月;过年时,便要放鞭炮、挂钟馗等。这些千年节庆中,随时都有艺术的身影。仪式延续至今,化身为现代生活形式,比如博物馆化身为百货商店,崇拜艺术的仪式,转变为崇拜商品的仪式。

后来,艺术可以美化、装饰、装点、浸润日常生活,这在中国文人艺术中最为明显。中国人的生活、自然,皆蕴含着美,美在生活,美为生活。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有篇《悬画月令》,专门讨论如何挂画,如“岁朝宜宋画福神及古名贤像”“三月三日,宜宋画真武像”“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魅”等,谨遵月令,以免俗套。同样,在一块石头里,中国文人也能找到美。宋代大书法家、鉴定家米芾对石头极痴极癫,见奇石甚至跪拜,“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提出瘦、皱、漏、透四个石头审美标准,以丑为美。《长物志》又言,“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食色中也有美,袁枚的《随园食单》,就是以饮食为艺术,记载了美味佳肴的种种精细的烹饪方法,如《特性单》的“白肉片”,切猪身上活动的肉“须用小快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上菜需掌握“不冷不热,以温为度”,此乃美馔之妙。李渔的《闲情偶寄》记女性之美,其代一贵人相妾,“靓妆而至者不一其人,始皆俯首而立,及命之抬头,一人不作羞容而竟抬;一人娇羞腼腆,强之数四而后抬;一人初不即抬,及强而后可,先以眼光一瞬,似于看人而实非看人,瞬毕复定而后抬,俟人看毕,复以眼光一瞬而后俯,此即‘态’也”。只有那位似看非看,“眼光一瞬而后俯”的才是美人之态。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而在西方,现代艺术很长一段时间是自足自律的,艺术与生活审美是分开的,晚至20世纪初,从杜尚开始,当代艺术开始突破传统画布、博物馆、工作室,让艺术走向生活,进而改造、美化甚至批判社会,当代艺术中的前卫艺术对日常生活有着比较深刻的批判和反省。当代艺术与生活关联最紧密的,有三类:波普艺术大地艺术与公共艺术。1960年代,波普艺术则以日常用品为艺术,比如奥登伯格,将本身小巧的晾衣夹,放大后置于商业区(图1.3),安迪·沃霍尔将商品海报用丝网版批量复制,就成了艺术。

日常生活的另外一面是自然,中国人一直生活在自然中,未曾远离。而现代主义,远离自然,到当代再次走向自然,则是通过大地艺术,对大地的力量——包括毁灭性的力量、庇护性的力量等——的发现和呼唤。还有当代公共艺术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介入,以生活为中心对个人意识、民族意识、社群意识、家国意识、公共意识有所作为,突显公共精神。当然,古典时代创造的经典,今天仍然扮演着日常生活精神仪典铺排、点化的功能,人们仍然在欣赏经典作品,如莎士比亚戏剧贝多芬音乐,伦勃朗的绘画等,如同欢度节日一样盛大庄严。

图1.3:《衣夹》(www.xing528.com)

克莱斯·奥登伯格
公共雕塑
1970年
美国费城

问:艺术从开始产生到现在,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艺术从未脱离生活。艺术最先本身就是功利的、实用的,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尽管后来康德认为审美是非功利、无利害关系的。无论服从于人类劳动的艺术,还是服从于巫术、宗教的艺术,早期的艺术皆是功利的,是作为政治、宗教、礼仪中的艺术而存在。比如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中(图1.4),有一头被长矛刺伤的牛,其形象极其生动,但这壁画画在洞穴深处,显然并不是为了审美观赏而存在的,而可能是参与狩猎仪式的构建。所以我认为艺术演变遵循着三个阶段逻辑:首先是功利阶段,如古代青铜器、玉器等是作为宗教、政治仪式道具,以功利的目的而存在的;第二是远功利阶段,当人对功利追逐逐渐隐退时,就开始转向形式欣赏,进而带有了审美价值;第三是非功利阶段,这时艺术完全与功利无关,纯粹停留在审美价值的沉迷与打动中,比如纯粹的纹样、形式等。这种非功利性艺术在博物馆里最为明显,如一块晶莹温润的玉,原境改变,并失去礼天的作用,我们纯粹欣赏其纹样与质地的美感。

图1.4:拉斯科洞窟壁画

法国
公元前约15000年
1940年发现

但当代艺术又开始出现回潮,艺术的功利性逐渐呈现。如艺术开始介入公共空间,文化产业借助艺术实现经济利益等。此时,艺术起到了改造生活、改造乡村、改造城市的功用,回归艺术对社会的参与及建构。

艺术关联美,创造美,更创造美的身体和生活,所以我很同意台湾省蒋勋的说法:我们应该“多一点美,少一点美学”,我们不一定要有那么多美学知识,但我们看到乡下雨后山茶花上的露珠,会忍不住去舔一舔,闻到乡间小路上青草的气息、牛粪的味道而能生亲切,看到父母挥汗劳作驼弯的背影会掉眼泪,这些才是学艺术的意义所在。美,让我们体贴生活,但另一方面,美又让我们超越生活滞重的种种束缚与羁绊,让我们精神高举,走向更高远的自由世界,所以美,令人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