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巩固抗日根据地:文化自信与地方传统的交融

巩固抗日根据地:文化自信与地方传统的交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依托和战略任务。文学艺术事业是沂蒙抗战文化建设的重点,沂蒙地区大量推出文艺佳作、广泛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通过杂耍、戏剧、曲艺等文艺形式,向广大群众传播抗战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凝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他们开展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沂蒙地区进行抗战文化建设,形成雄厚的群众基础,树立起党的领导权威,从而巩固了根据地经济、政治与军事等方面的建设。

巩固抗日根据地:文化自信与地方传统的交融

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依托和战略任务。文化既是其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促进根据地各方面建设。文学艺术事业是沂蒙抗战文化建设的重点,沂蒙地区大量推出文艺佳作、广泛进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通过杂耍、戏剧曲艺等文艺形式,向广大群众传播抗战文化、强化民族意识、凝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他们开展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文化出版事业是沂蒙抗战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沂蒙地区相继设立一批印刷厂,推动了报刊、书籍的编辑和发行工作。文化教育事业是沂蒙抗战文化建设的基础,沂蒙地区开展以识字扫盲为突破口的社会教育运动,开办各级各类学校,极大提升了抗战军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

沂蒙抗战文化与政治、经济即相互依存关系,又彼此互动。处于战时环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沂蒙抗战文化的抗战性质,沂蒙抗战文化又反过来促进经济、政治与军事的发展。在进行根据地建设过程中,沂蒙地区文化工作者始终围绕着政治、经济与军事等各领域开展文化工作。在经济建设中,沂蒙地区文化工作者走入街头巷尾、深入农村基层,采用走访聊天、读报纸、说唱、表演等形式与群众打成一片,力求文化工作促进双减运动、大生产运动等顺利开展。又如抗战剧团开展的各类文艺活动在配合根据地各领域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谁养活了谁》的出色演出,对减租减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神兵》等剧的演出,有助于鼓舞人们的抗战斗志。[6]战略反攻时,为动员广大群众支持抗战,沂蒙地区文化活动又掀起以参军参战为主题的热潮。

为使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建设获得扎实的群众基础,沂蒙地区党组织开展针锋相对的文化斗争,坚决反击投降主义文化与侵略文化,在广大群众中弘扬抗战精神;开展抗战文化运动,消除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改造旧风俗;进行马克思主义与革命思想宣传教育,强化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和革命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使群众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沂蒙地区坚持抗战文化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从而使得各领域建设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www.xing528.com)

为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沂蒙各级党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根据地开辟初期,沂蒙地区党组织利用各种文化传播媒介,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中共是代表群众最根本利益的政党,是捍卫民族独立、坚持抗战到底的伟大领导力量,并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如沂蒙地区唱响的《跟着共产党走》,很快在全国各地流传起来。沂蒙地区广为传唱的《山东八路军真是好》:山东八路军呀,那个真是好,八项注意件件能做到……为的是求解放呀,为的把仇报,汉奸土匪消灭了,把鬼子赶跑了[7]。还有,歌颂党的领袖歌曲在沂蒙地区广泛流行,如《东方红》《毛泽东是人民的救星》等。另外,各种文化作品与文艺活动通过模范教化来影响群众,引领其以优秀党员为学习榜样,使得中国共产党光辉形象深深植根于群众心中,使得中共成为群众心中进行根据地建设和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沂蒙地区进行抗战文化建设,形成雄厚的群众基础,树立起党的领导权威,从而巩固了根据地经济、政治与军事等方面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