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规划设计:服务质量评价与应急避难场所

城市规划设计:服务质量评价与应急避难场所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研究区固定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划分依据上述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影响因子评价标准结合研究区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因子计分计算,将计算结果代入加权距离计算公式,得到各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加权距离,见表3-16。

城市规划设计:服务质量评价与应急避难场所

(一)研究区固定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划分

依据上述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影响因子评价标准结合研究区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因子计分计算,将计算结果代入加权距离计算公式,得到各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加权距离,见表3-16。

3-16 研究区范围内各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加权距离 (单位:m)

978-7-111-58788-0-Chapter03-37.jpg

(续)

978-7-111-58788-0-Chapter03-38.jpg

根据构建模型和表3-16计算得到的结果,在ArcGIS里面运行Geostatical Analyst模型下Voronic Map创建功能,以各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中心点作为数据源图层,加权距离作为数据源属性,得到东营市研究区固定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区划分图。并依据数据统计得到各个应急避难场所实际服务面积,进而通过与带有人口密度的人口空间分布图叠加后,可以得到叠加了人口数据的各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区面积(按照与主要人口活动范围叠加面积计算)及服务范围内的人口数,见表3-17,进而得到研究区内固定应急避难场所服务效率评价指标计算结果,见表3-18。

3-17 研究区范围内各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实际服务面积和服务区范围人口数(www.xing528.com)

978-7-111-58788-0-Chapter03-39.jpg

3-18 研究区内固定应急避难场所服务效率评价指标计算

978-7-111-58788-0-Chapter03-40.jpg

(续)

978-7-111-58788-0-Chapter03-41.jpg

(二)服务质量评价结果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从整体上看,研究区内固定应急避难场所的容灾能力满足灾害发生时的避难需求;②在研究区主要人口活动区域中,约12%的区域未处于现状固定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范围内,这个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不均衡;③通过对各应急避难场所的服务面积比和场所利用率对比发现,占地面积与容灾人数占绝对优势的东营森林乐园和森林公园的服务面积比和场所利用率最低,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其空间位置与主要人口活动空间重合度低;④就场所利用率而言,在39处应急避难场所中约有11处为容灾人口与服务区范围内人口相匹配;约有13处容灾人口与服务区人口极不匹配,其中3处为服务区人口远大于容灾能力,10处为服务区人口远小于服务区人口。综上表明:研究区内现有固定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不能满足避难人群对应急避难场所享有结果的公平及空间配置的最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