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裴李岗遗址发现填补中国新石器时代历史空白

裴李岗遗址发现填补中国新石器时代历史空白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二)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锄耕农业阶段。家畜饲养比一般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水平更为进步,饲养的家畜动物主要是猪、狗和羊。

裴李岗遗址发现填补中国新石器时代历史空白

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是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形成的一个历史阶段。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距今4000年左右结束。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有:能磨制石器、制造陶器、开始从事农业畜牧业

(一)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市区西北约1.5公里处的新村镇裴李岗村的西侧岗地上,裴李岗文化由此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我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也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距今八千多年。

裴李岗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58年,当时出土的石器和陶器是群众无意中发现的。1977年,考古学家在裴李岗村发现了舌状形石铲和泥质红陶双耳壶,初步认识到这是有别于仰韶文化的史前遗物,从而提出以“裴李岗文化”命名。这是中国确切认识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开始。因此,裴李岗遗址被列入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河南省10大考古大发现之中。

裴李岗文化遗址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的明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从所发掘的文物分析,当时的华夏先民已经进入了锄耕农业阶段,处在以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等生产活动为辅的氏族经济时期,已经形成了聚居的原始村落,人们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这一时期原始生产的发展把我国的农业史、制陶史、手工业等由仰韶文化时期上溯了一千多年,推动了我国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程。另外,人们在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手制陶器上发现了一些符号,这种符号对于先民来说可能具有交际功能、记事功能和图案装饰功能,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遗址于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经过1921年、1951年和1980年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等。

1961年3月,仰韶文化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20世纪中国考古100件大事之一。仰韶文化遗址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学界向往的“文化圣地”。

仰韶文化出土的大量陶器上有彩绘,且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因此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锄耕农业阶段。人们主要采用刀耕火种和土地轮休的方法进行农业耕种,社会生产水平有所发展。家畜饲养比一般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水平更为进步,饲养的家畜动物主要是猪、狗和羊。手工业生产有所发展,主要是制陶、制石、制骨、编织等;与农业和畜牧业一样,手工业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已普遍存在。

这一时期的聚落建筑布局整齐有序,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或在河流交汇处较高又平坦的地方。仰韶文化以其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和延续长久而成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从繁荣到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同时,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是我国在新石器时期考古领域的两项重大发现。这两种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并向四周扩展,推动了中原地区文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比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文化,距今6100年至4600年,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于我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

大汶口遗址,经20世纪50年代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墓葬和随葬品。1964年命名为“大汶口文化”。1974年和1978年,考古人员又先后发掘了墓葬、房址和灰坑等。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着手工业的进步和艺术的萌发。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房屋建筑、墓葬窑坑等,更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如特点鲜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和磨制精细的石器等。陶器从早期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到晚期已能用轮制技术生产大件陶器,说明当时的制陶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刻符,能表达明确的意义,形义一目了然,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从出土的骨骸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

从出土的文物材料看,大汶口文化经历了早、中、晚三期的长期发展。在早、中时期,男性已成为社会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角色,妇女则主要从事纺织等手工业劳动,初步具备了农耕经济时代“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已经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发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私有制已经出现,男子的领导地位非常明显,且贫富分化已经十分明显。

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和确认将黄河流域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是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的龙山文化的直接来源,为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的原始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并非特指某一地区的文化,而是泛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其名称源于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和陕西等省。龙山文化以薄、硬、光、黑的陶器著称,尤其是蛋壳黑陶最具特色,所以也称“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始于1928年春,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山东省历城龙山镇发现了城子崖遗址。之后,城子崖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物资料。龙山文化,尤其是庙底沟遗址,带有漂亮的玫瑰花图案的黑陶,被猜测是古代华夏族文化的源头。

龙山文化是原始社会逐步瓦解并向文明时代走近的历史时期。遗存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这一时期的先民们主要以农业为生,辅以狩猎、打鱼和蓄养牲畜等,农业和畜牧业较大汶口文化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也开始增多,快轮制陶技术相对发达,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考古学家推测,此时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传说中的尧、舜、禹及夏朝很可能就处于龙山文化的范围之内。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开始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并已步入阶级社会。

思政实践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从其出土以来,古蜀国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当时发现了一些造型独特的珍贵文物,如有着硕大的耳朵、前凸的双眼、三角鼻梁的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青铜立人像等,与传统的中原文物差别巨大,给人以十足的神秘感。为此,有人猜测三星堆是域外文明,甚至出现了“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的大胆“狂想”。

三十多年后的2019年至2021年,三星堆遗址新发现并挖掘出了6座“祭祀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玉琮等重要文物500余件。目前,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挖掘还在继续。2021年3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对三星堆6个坑的73份炭屑样品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对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分布区间进行了初步判定:三星堆4号坑年代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而新一轮考古发现的铜尊、铜罍、玉琮以及铜器纹饰,都能够在中原地区出土的一系列器物中找到祖型。表明古蜀文明与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1]

三星堆青铜人面具(图片来源:摄图网)

请结合以上考古成果,阐述中华文明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异域地发展,还是黄河流域文明发展延续并影响了长江流域文明?分析时注意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

【注释】

[1]樊大彧.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何以再惊天下[N].北京青年报,2021-03-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