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东沿海城市发展受益于海丝贸易

山东沿海城市发展受益于海丝贸易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山东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与滨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有关,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青州、莱州、登州、密州等这些沿海城市的发展和岛屿开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贸易,东北亚各地商人从海路运抵的货物也大多集散于青州。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海上航行资源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唐代山东除了沿海口岸发展相关港口和地方经济外,还着力于沿海岛屿的开发建设。

山东沿海城市发展受益于海丝贸易

唐朝时期,山东海上交通钩织出贯通南北的航海网络,尤其是北、东、南三条海外航线的开辟,更拉近了山东沿海与外界的距离。有唐一代,日本新罗、渤海诸国与唐朝的海上往来,大多登陆山东半岛,通过这一跳板进而与唐朝各地展开交流。日本和新罗派出的遣唐使,大多都从山东沿海登陆,经山东而最终抵达唐都长安,山东海上丝绸之路所起到的关联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山东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与滨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有关,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青州莱州、登州、密州等这些沿海城市的发展和岛屿开发。[69]

青州设立于山东东部核心地区,其“凭负山海,擅利盐铁”,是山东沿海地区的总控中心,武德四年(621年)唐朝曾在青州设立总管府,管辖青、潍、登、牟、莒、密、莱、乘八州,山东半岛的出海区域都曾划归于这个总管府的掌控范围。贞观以后,撤销总管府,各州独立行政,青州所辖海区仅剩北部的渤海莱州湾。安史之乱后,又在青州设置节度使,除军政权限之外,还负责山东沿海的开发和对外贸易。《渤海国志长编》卷十七《食货考》载:“代宗以后,置渤海馆于青州,以待渤海之使,其交易船舶,亦泊于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贸易,东北亚各地商人从海路运抵的货物也大多集散于青州。《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外臣部》有“新罗、渤海将到熟铜”的记载,青州官员曾上奏朝廷,请求解除金属贸易的禁令。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在任期间,格外注重海外贸易,史称其“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70]。在海外商贸的促动下,青州的核心位置更显重要,其海洋经济实力也在逐年增长。

莱州州治为掖县,隋朝到唐初,这里曾是北方第一大海港,也是山东对外交流的首选口岸。为了满足当时航海和运输的需要,莱州建立了许多造船基地和仓储中心,尤其是对外战争时期,该地的造船和物资转运显得格外重要。《隋书》载:“大业初,炀帝潜有取辽东之意,遣弘嗣往东莱海口监造船。”[71] 唐初,为了远征高丽,继续加大对莱州港的建设,各地水手及舰船多聚集于此。《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八年(644年)“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帅江、淮、岭、峡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以水、陆两路进击高句丽,其中水路以牛敬达为主帅,李海岸副之,“发兵万余人,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进入(高句丽)”[72];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裴行方副之,“将兵三万余人及楼船战舰,自莱州泛海以击高丽”[73]。尽管这些海事活动都属于军事行为,但莱州也因此得到了深度发展的机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记载“(莱州)城东西一里,南北二里有余;外廊纵横;各应三里。城内人宅屋舍盛全”,城外东南有龙兴寺,“佛殿前有十三级砖塔”,但已“基阶颓坏,周廊破落”,失修已久。“州城外西南置市”,交易十分兴旺。(www.xing528.com)

登州是唐代新兴的沿海重镇,隋及唐初其归属莱州,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活跃和人口的逐渐增多,唐武德年间分莱州东半部而新设登州。登州治所最初在文登,后移至牟平,神龙三年(707年)又移治蓬莱。从地理位置来看,登州治所比莱州治所更靠近海边,更利于起航,也因此自登州设立开始,唐朝在东北方的海上交流活动便逐渐以登州为始发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载“登州者,大唐东北地极也。枕乎北海,临海立州,州城去海一二许里”,是渤海、新罗以及东北亚各路商人的集中地和主要贸易区,登州也成为山东最大的海滨商业中心。武则天时,曾“会诏市河南河北牛羊、荆益奴牌,置监登、莱,以广军资”[74]。同时由于南北商贾,往来贩卖,海外商客云集,登州“城南街东有新罗馆、渤海馆”[75],盛唐以后登州港逐渐超越莱州港而成为唐朝北方出海的最大基地。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海上航行资源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唐代山东除了沿海口岸发展相关港口和地方经济外,还着力于沿海岛屿的开发建设。唐朝初年,最先开发的是山东的庙岛群岛。唐王朝为了从海上进攻高丽,选择庙岛群岛作为前哨基地。贞观年间,唐朝在庙岛之间率先设置了大谢戍和乌胡戍。大谢戍位于今南长山岛,乌胡戍位于今北隍城岛。二戍在渤海中对视屹立,成为重要的海上要塞。大谢戍和乌胡戍在唐王对高丽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的海上补给及兵力输送,大多经由该二戍而抵达朝鲜战场。《旧唐书》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又命……莱州刺史李道裕运粮及器械,贮于乌胡岛,将欲大举以伐高丽。”[76]《资治通鉴》亦载:“乌胡镇将古神感将兵浮海击高丽,遇高丽步骑五千,战于易山,破之。其夜,高丽万余人袭神感船,神感设伏,又破之而还。”[77]由此可见,唐朝在乌胡岛上驻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并配有海船,具有很强的海上攻击能力。自高丽战争结束后,唐朝从大谢、乌胡二岛撤回驻军,庙岛群岛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到五代时期,登州守军开始启用沙门岛(今庙岛),在岛上设置了沙门寨。沙门岛作为海上要塞,起着拱卫登州、检查过往海船的作用,同时又成为流放配军的场所。[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