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以学生为本的现实背景

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以学生为本的现实背景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与我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

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以学生为本的现实背景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内在要求。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也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他明确地将“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业已成为共识,成为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业已成为各行各业各项工作发展的基本理念。

但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涵建设都与“以学生为本”有着一定的距离: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趋凸现,贫困学生上学难已成为新的社会问题。据统计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上升为2005年的19%,但同时,大学学费增加50倍。而同期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只增长了5倍,大学学费涨幅10多倍于居民收入。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即使考上大学也无法承受高额的学费,只能望大学校门而兴叹,受教育的机会被剥夺的同时也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被剥夺,从而产生新的不公平。这与我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其次,大众化高等教育所要求的多元化教育结构并没有得到合理构建,办学重心的不断上移和相对集中,使我国人才培养比例失调,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从内涵建设上来看,近年来,高校每年都按一定的比例扩招,但同时,在师资建设、教学设施、管理队伍等硬件方面的投入没有同比例增长,学生交纳高额学费的背后,享受到的却是低劣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在软件建设上,高校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条例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及时作出调整,只是从怎样有利于管理来设计,而不是从怎样有利于人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管理模式落后。学分制实施近二十年,但全国没有几所高校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年学分制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完全被剥夺。究其原因,完全学分制须付出的成本过高,管理复杂,效果难以预料,等等。

(2)教学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表现在高校之间不能转学和高校内部不能转专业,这是制约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不少学生因为对高校的专业知之甚少,入校后才感受到专业的不对口,但已无法改变,学生要为其高考时填写的一份志愿付出不小的代价,因为专业不对口问题导致学生精神忧郁、退学现象比比皆是。(www.xing528.com)

(3)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教学内容陈旧,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十年来一成不变,教学手段更新缓慢。

凡此种种,都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和良性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追求物质的发展速度而不顾及或较少顾及人的需要,也就是说所有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着眼于人,以及人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高校教育更应如此。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二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以上规定明确了高等学校的首要和中心任务是教育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的所有人员都应围绕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开展工作。人才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才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而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因此,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既是时代对高校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