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创新

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创新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应该遵循四大方略。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体系。

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创新

为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应该遵循四大方略

一、确立“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发展是全球化时代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追求。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要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必须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前提是落实“以生为本”,重点是抓好“以师为先”。“以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看成高校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本,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观念;就是要在管理中把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确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建立适应学生共性与个性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管理制度,建设以生为主、师生平等、教学自由的校园文化等。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主体是教师,“以师为先”就是要认识到教师的劳动与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和才能;就是要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突出教师学术权力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与可能性;就是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关心他们的前途与发展,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与条件。

二是要确立“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所谓“和”就是以开放平和的态度对待国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辩证分析其优势和缺点,有针对性地借鉴吸收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有促进作用的部分,实现中西管理的优势互补和交流融通;所谓“不同”,就是在学习他人的同时不能失去自我。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拥抱世界”,博采众国之长,结合中国国情,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之路。例如效率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对克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主观随意性强的缺点具有现实意义;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强调个体的自主发展,强调个人对组织决策的参与,对消除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管理重集体目标轻个体目标的缺陷具有重要启示;后现代教育思潮下的多元整合管理理念,强调对话、理解、交流、解释等在管理中的作用,对化解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中集中有余、民主不足的困局也具有指导作用。同样,中国悠久文化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智慧,值得在新形势下发扬光大。如“以德为先,以德治国”的管理思想强调道德感化,价值引导,在当前功利主义泛滥的管理现状中更彰显其现代价值;“以和为贵中庸为道”的管理智慧对处于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高校实现自我和谐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二、建构“宏观调控”“自主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要适应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要进一步理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四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是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从中央政府看,需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宏观调控,也就是调控的方式要从直接调控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管理;管理的手段要由行政干预、计划命令转为统筹管理、政策指导、组织协调、信息服务与评估监督;调控的内容主要是发展规划的制定、经费预算与统筹、教育机构的设置、各类证书与学位标准的制定、质量标准的监控等。从地方政府看,需进一步转化角色意识,强化统筹行为,提高统筹效能。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已获得了较大的地方高等教育统筹权,但不能仅仅是把高校管理主体由中央变成地方,而是要从过去的“执行”角色转换为切实承担“统筹”重任的角色,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协调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是要落实高校法人地位,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灵活的办学实体。应借鉴西方的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构建政府与高校的契约关系,从法律和制度上增强和明确高校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同时引导各类高校依法制定学校章程,依据章程进行自主管理。此外要通过各种改革不断增强高校适应社会的主动性、灵活性与高效性。如通过改革考试和招生制度,健全自我选择机制;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健全自我发展机制。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自我激励与约束机制;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与高校之间关系缓冲器的作用,鼓励各类教育中介组织参与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与监督,健全社会参治机制。(www.xing528.com)

三、完善“刚柔相济”“内通外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刚柔相济”即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宽松的管理氛围相结合。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体系。

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应着力于三个层面。在核心制度上,通过理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使自主管理、学术管理的理念落到实处;在一般制度上,通过健全学术民主管理的组织机制,改革现行权力分配结构,强化大学运行中的学术权力;在具体制度上,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责任明确的大学法人制度、组织人事制度、教育与科研制度、学科建设与学术保障等制度。同时必须明确,加强制度建设不是为了约束人、管制人,而是要通过制度来解放人的思想、引导人的行为、激发人的潜能。因此在各项制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制度制定要充分发扬民主,真正反映民意,制度执行要让大家心情舒畅。总之,以和谐的理念与方法关心人、激励人,使管理人格化、弹性化。

“内通外联”即国内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度设计上要协调沟通,同时能与国际上的相关制度联通对接。

一方面要做好“内通”,就是涉及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事务的教育、商务、外汇、外交、出入境管理等各个部门,在修订、完善各自的相关管理法规和制度时,要加强协调沟通,避免法规和制度的相互冲突。另一方面做好“外联”,就是要在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的前提下,根据高等教育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结合国际通行原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进行修订、完善并出台具体配套的实施办法;同时要依据国际高等教育协调组织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抓紧高等教育具体管理制度的建设,如修订学位制度以及制定境外高等教育机构来华办学资质认定标准、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学分认证与换算标准等,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和管理制度与国际的有效接轨。

四、创建“信息共享”“高效透明”的高等教育网络化管理模式

一是要尽快创建和完善“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主要对策有三:首先要落实规划。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已对中国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当前重在落实。其次要统一标准。各信息收集统计责任单位要认真执行教育信息化标准,保证数据的口径、信息编码格式等方面的标准统一,以有利于信息共享和提高信息资源使用效率。最后要对接国际。一方面要尽快加入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网络和亚太地区质量保障网络组织,获取境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资质、教学质量等真实信息,及时向公众发布,为国内高校开展跨境高等教育合作,同时为学生留学申请或选择其他境外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参考;另一方面要将国内高等教育的真实办学情况、人才培养特色、科研水平、政策环境等信息通过国际或区域组织的权威网络平台向世界发布,以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加深世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了解,吸引更多国外高水平大学与中国高校开展合作,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到中国大学留学或参加各项交流活动。

二是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并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实现“高效透明”。所谓“高效”,就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和服务流程再造,除加强信息网站建设外,还应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工具,让公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所谓“透明”,即打造“阳光管理”,推进管理的民主化和透明化。一方面要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制订实施细则,对相关信息的公开范围、决定权、期限、法律责任等作出详细的可操作的规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等教育信息公开的监督和激励,将信息公开工作列为高校评估的重要内容,督促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切实履行“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除了确属于国家秘密依法不予公开的信息之外,涉及高等教育招生办学资质、教师评聘、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学生奖助学金、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数据等信息都尽量详细公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