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熙微服私访:历史真相揭秘!

康熙微服私访:历史真相揭秘!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过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观众,大概都会产生疑问:从电视剧情来看,康熙在私访时遇到的趣事连连,而且查处了不少贪官污吏。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真的去微服私访过吗?所以说,康熙曾经微服私访的事情多属民间的戏谈和影视剧的艺术编纂。随后,康熙帝便给了他革职查办的处分。而对于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所演的宜妃曾因为皇上挡箭而身亡一事,更是编纂出来的故事。

康熙微服私访:历史真相揭秘!

看过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观众,大概都会产生疑问:从电视剧情来看,康熙在私访时遇到的趣事连连,而且查处了不少贪官污吏。那么,电视剧中所述的故事有几分是真?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真的去微服私访过吗?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当时清朝社会背景和祖制说起。

清朝是满族人在汉族人的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到了康熙统治江山的时候,民心依旧不稳,社会比较动荡,全国的抗清救国运动此起彼伏,皇帝若是微服出巡的话会有很大的风险。

再就是,汉族与满族的隔阂很深,而满洲人的长相特征十分明显,满洲人大多汉语也不是很流利,所以无法在长相和口音上隐藏自己的身份。

而且,当时皇帝外出有几匹马拉车,响几声锣,有多少人的仪仗等,都是有严格的祖制规定的。在这种祖制下是不允许皇帝默不作声、悄然离宫的。

另外,清朝设有密折制度[10],皇帝在各个地方都布有耳目,可以由此直接了解真实民情,大没有冒着违背祖制的罪名私自出宫的必要。

所以说,康熙曾经微服私访的事情多属民间的戏谈和影视剧的艺术编纂。在真正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

不过,虽然康熙未必进行过微服私访,但他的确是中国古代史中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

在《清圣祖实录》,有众多关于康熙皇帝出巡视察民情的记载。他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城的周边之地更是频频到顾。几乎大半个国土都曾留下过圣祖的足迹。不过他的巡视并不是微服前往,也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出于政务的考虑,从这个角度看,康熙巡幸正是他勤政的反映。

在康熙的出巡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六次南巡。前边我们提到过,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

康熙南巡图(部分)

其次,康熙的六下江南,也逐渐化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和文化差异,并且很注意安抚和笼络汉官。有一次,康熙南巡来到江苏,江苏巡抚来接驾,康熙便与他攀谈起来。问道:“今年多大了?”“62岁了。”巡抚答道。

康熙又问:“眼睛还能看得清楚吗?”巡抚回答说:“大字还看得清楚,小字就看不见了。”于是,康熙就送了他一副眼镜

第二日,康熙又念巡抚年老牙口不好,特命自己的随行御厨做了一道“康熙豆腐”送到他的府上。巡抚受宠若惊、感激不已之际,品尝之后急忙赶来谢恩,但言语间又为这道菜只能吃一次而感到遗憾。于是,康熙就派他的御厨再次来到巡抚府,教府上的厨师这道“康熙豆腐”,以便能够让他永久享用。另外,康熙南巡还经常“赐匾、赐字、赐宴、赐食、赐银、赐物、赐见、赐官”,使很多汉族官员都对康熙忠心耿耿。

康熙皇帝在巡幸的时候,还十分注意尽量避免骚扰百姓。他要求凡巡幸一切需用之物,皆从节俭,而且不允许地方官向民间百姓索取,都是由衙门照时价采买供给。并且要求凡经过地方,百姓须各安生业,照常生活,不得迁移远避,反滋扰累。但是,虽然节俭,也并非像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露宿在乡野小店,只是尽量不铺张浪费而已。

尽管如此,地方官员也唯恐接驾不周,同时也想借机敛钱,还是难免会有扰害百姓之事发生。

虽然康熙下令避免搅扰百姓正常生活,但也并不是不见百姓的。一般来说,康熙出巡的时候,经过郡邑官民都会扶老携幼,欢腾道旁。康熙皇帝曾在巡视山东时,所经城邑百姓就曾夹道欢迎,康熙皇帝询问道路旁的百姓收成情况,得知“连岁顺成,民生稍得安业”。

康熙皇帝自称通过到处巡幸,对风俗民情无不洞悉。而且,康熙皇帝即使在巡视地方的时候也从来不耽误处理朝政工作。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首次南巡时,就规定奏章俱3日一送行在,有时内阁送来的时间晚了,他要批阅到深夜。

此外,康熙还在南巡时,查处了不少贪官污吏。例如,他首次南巡的时候,就在宿迁发现漕运总督邵甘涉及贪污问题,于是便当面斥责道:“朕时巡之举,原欲周览民情,察访吏治。你身为大臣,理应为僚属做个廉洁表率。谁知到任以来,不仅丝毫没有政绩,反而不谨之处甚多。”邵甘听后,急忙为自己申辩。康熙帝立即拿出了人证物证,使得邵甘不得不低头服罪。随后,康熙帝便给了他革职查办的处分。

康熙皇帝关心民生,勤于政务,提倡廉洁,给人们留下了十分高大的帝王形象。大概也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编出了康熙微服出巡的故事,以供后人传诵吧!(www.xing528.com)

历史上的宜妃

听到了康熙微服私访一事,自然就不得不提到了那个每次都会伴随他出行的女人——宜妃。既然康熙微服私访一事并不真的存在,那么宜妃是否也只是影视作品中杜撰出来的人物呢?

其实,历史上的确有宜妃这个人。她是满洲镶黄旗人,郭络罗氏,佐领三官保之女。于康熙十三年(1674)入宫,最初被赐封为贵人,三年之后晋升为嫔,康熙二十年(1681)再晋为妃。

宜妃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的生母,生前居住在延禧宫中。康熙帝病危的时候,宜妃也正生着病,皇上便命人用软榻将宜妃抬到自己宫中,见了最后一面。由此,可见康熙帝是十分宠爱宜妃的。

而宜妃也深知自己在康熙心中以及后宫之中的地位,因此,在为康熙帝守灵的时候,她竟跪在了新君雍正生母德妃之前,这个举动让雍正皇帝感到很是生气,觉得宜妃这是以下犯上之行为,为此还重重责罚了负责安排此事的宫监。此事,在《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曾有记载:“宜妃,郭络罗氏。当圣祖崩时,妃方病,以四人舁软榻诣丧所,出太后前,世宗见之,又傲,世宗为诘责宫监。”

后来在雍正打击胤禩集团时,又有人向雍正告发说胤禩等人原计划在夺取帝位后尊宜妃为皇太后,这就更加深了雍正和宜妃之间的嫌隙,雍正对于她越发感到不满起来。但由于当时雍正的母亲已死,这时的宜妃也年岁已高,已无太大妨碍。于是,雍正便没有将其多放在心上。

至于宜妃是否曾随康熙一起出巡一事,史料中并无记载,但就当时的宫规来讲,妃嫔想要见家人一面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更别说是出宫巡幸这样的大事,想必可能性也不会太大吧!

而对于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所演的宜妃曾因为皇上挡箭而身亡一事,更是编纂出来的故事。历史上的宜妃是于雍正十一年(1733)八月二十五日去世的,乾隆二年(1737)九月二十五日入葬于清东陵景陵妃园寝之中。

【注释】

[1] 儒家思想孔子创立,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罗从彦、李侗三代的传承,到南宋又由朱熹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的学说而最终完成。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要存天理、灭人欲

[3] 张玉书(1642-1711),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考取进士,对史学和春秋三传都颇为精通。康熙三十五年(1696),曾随康熙亲征噶尔丹叛乱,著有文贞集十二卷、《清史列传》等。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太平宰相等职,朝廷甚是倚重。

[4] 陈廷敬(1638-1712),原名陈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朝廷在其名中赐一“廷”字,改为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清代泽州(现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人。陈廷敬生平好学,诗词、文章、音乐都颇有造诣,康熙皇帝对其诗作风格很是赞赏。入仕以来,曾先后担任经宴讲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5] 秋狩,是秋季狩猎的简称。自康熙以来,清朝的皇帝几乎每年秋天都会到木兰围场(在今河北省围场县境)巡视习武,行围狩猎,是帝王演练骑射的一种方式。除了狩猎之外,皇帝往往还会邀蒙古各部王公在此相聚,以笼络蒙古上层贵族。

[6] 木兰是满语“哨鹿”之意。哨鹿,是一种诱杀的打猎方法。八旗兵在打猎时,都会有兵士头戴雄鹿角,在树林里口学公鹿啼叫,以此来引诱母鹿出现,以便猎杀。

[7] 丹药多见于道教文化之中,历代以来人们将丹药的功效传得神乎其神,认为其不仅可以延年益寿,甚至能够让人成仙。唐代皇帝尊崇道教,因此也经常借道教的炼丹术来服用丹药,以求长生不老。晚唐的三个皇帝宪宗、武宗宣宗,就是十分爱吃丹药的典型代表。

[8] 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练习书法可对脑神经起到调节、放松的作用,还可消除疲劳,培养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耐心,从而获得身心健康。

[9] 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野生茯苓中含有93%的β茯苓聚糖,这种物质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

[10] 清朝采用的密折制度,是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呈密折,起到官员,尤其是同僚之间相互监督、告密的作用,以便皇帝了解各官员的动向和实情,从而加强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