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雍正继位疑点揭秘:康熙帝传位真相

雍正继位疑点揭秘:康熙帝传位真相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三日夜间,胤禛指挥将康熙帝遗体运回紫禁城乾清宫。二十日,胤禛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改年号为“雍正”。最后他却能入承大统,因而受到很多人的怀疑,传出雍正继位的诸种说法。雍正继位,种种疑点,近三百年来,主要有十说。康熙帝病重时,他紧急召回的是胤禛,而没有召回皇十四子胤禵和在东陵的皇五子胤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康熙帝没有要传位给胤禵的旨意。学者们认为这两位兄弟的表情与行为,正是说明他们在毫

雍正继位疑点揭秘:康熙帝传位真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往南苑围猎,十一月初七日生病,前往畅春园居住、养病。初九日,发出圣旨,说患了感冒,但不要紧,需要静养斋戒,所以初十日到十五日期间,不受理奏章。冬至的祭天大礼,由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代行。

十三日清晨,康熙帝病重,急忙召见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共七个皇子和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接着,康熙帝命从天坛斋所召回皇四子胤禛,改派镇国公吴尔占代行祭天礼。这时,康熙帝的其他几位皇子:皇长子胤禔被监守,皇次子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皇五子胤祺因为冬至将临而被派往孝陵行祭礼,皇六子胤祚和皇十一子胤禌已去世,皇十四子胤禵正在西部领兵作战;而几位年幼的皇子:皇十八子胤祄已去世、皇十九子胤禝已去世,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出继)、皇十七子胤礼、皇二十子胤祎当时跪在康熙帝寝宫外,没有聆听皇父谕旨。

十一月十三日当天,雍亲王胤禛从天坛赶到畅春园,短短一天里,他被康熙帝召见了三次。但是他的皇父并没有当面对他说让他继承皇位之事。

■ 畅春园图

当晚戌时(19时—21时),康熙帝驾崩。步军统领隆科多向胤禛传达康熙帝的遗旨。也就是从这一刻起,胤禛虽然没有继承大位,但是担负起了新君的责任。

十三日夜间,胤禛指挥将康熙帝遗体运回紫禁城乾清宫。“相传隆科多护皇四子回朝哭迎,身守阙下。诸王非传令皆不得进。次日(十四日)至庚子(十九日),九门皆未启。”(萧奭《永宪录》卷一)就是说雍亲王胤禛和隆科多护送康熙帝遗体回到乾清宫,并下令他的兄弟非有令不得进入皇宫。等他宣布继承皇位七天后,才许皇兄弟到大行皇帝灵前哀哭祭奠。

十四日,宣布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传大行皇帝留下遗诏,命雍亲王嗣位;命胤禩、胤祥、大学士马齐和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召皇十四子胤禵回京参加皇父葬礼;京城九门关闭,禁止出入。

十六日,颁布大行皇帝遗诏。

十九日,胤禛遣官告祭天坛、太庙、社稷坛,京城九门开禁。

二十日,胤禛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改年号为“雍正”。即位诏书中说:“皇考升遐之日,诏朕缵承大统。”

自第二次废储之后,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对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以及皇十四子胤禵是格外地关顾,日后史家们认为这三位皇子应是康熙皇帝最后属意的皇储人选。以地位、名望来说,胤祉因年长而高过诸弟,而胤禵又超过他的两位长兄受到了特殊荣宠。可以说雍亲正胤禛在朝内外的威望和受康熙帝的重用方面,都不如他的上述两位兄弟。最后他却能入承大统,因而受到很多人的怀疑,传出雍正继位的诸种说法。

雍正继位,种种疑点,近三百年来,主要有十说。

第一,“毒死康熙”说。雍正帝即位不久,在京中就传出雍亲王毒死皇父的传闻。有人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了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雍正帝《大义觉迷录》)

康熙帝晚年,身体不佳,“诸病时发”,头晕目眩、手抖头摇、腿脚肿胀,有时走路都需要有人扶掖。在当时能活到近七十岁,已经算是高寿了。但是,康熙帝懂中医中药,还会开药方,又一向反对用人参进补,特别是北方人用人参进补。康熙帝说过:“若不当,即人参人亦受害。”(康熙帝《庭训格言》)所以,他是不会喝人参汤的。胤禛作为康熙帝的孝子,应当知道皇父的喜好和忌讳,他不会违背皇父的好恶,而自讨没趣。所以,说胤禛用人参汤毒死康熙帝是不可信的。如果确有其事,雍正帝也不会公开的。

第二,“不入东陵”说。有人说雍正帝死后不葬在清东陵,而葬在清西陵,说明他得位不正,不愿意,也没有脸面在地下见他的皇祖顺治帝、皇父康熙帝。这一点,可以看作一种民间的说法,但不能作为雍正帝得位不正的历史根据。

第三,“传位于四子”说。雍正帝刚刚即位,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窜改作“传位于四子”。

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先帝欲将大统传与允禵,圣祖不豫时,降旨召允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殡天之日,允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雍正帝《大义觉迷录》)

■ 胤禵像

上面是《大义觉迷录》中的记载,文中的“圣祖”是康熙帝的庙号,“皇上”指雍正帝胤禛。“允禵”是雍正帝的同母十四弟,隆科多则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北京九门提督。上述传闻,不为史实。因为如果康熙帝真有“传位于四子”的遗嘱,按照当时行文习惯,应当写作——“传位於皇四子”。因此,其一,“十”字很难改成“於”字;其二,有人从文献中找出“于”与“於”通用的例子,但这不符合正式官方文献的用字规范;其三,如果将“於”字改成“十”字,就变成“传位十皇四子”,还是不通;其四,“传于四子”不合当时行文规范,因为官方文件都要尊称皇帝的儿子为皇某子,胤禛称为皇四子、胤禵称为皇十四子等;其五,当时如此重要的遗嘱,应同时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即使汉字可以修改,满文又岂能改“十”为“於”?所以此说不确,当属无稽之谈。

皇十四子胤禵的确在康熙帝晚年被列入了接班人候选名单,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康熙帝确定要传位于皇十四子胤禵的文献或档案证据。康熙帝病重时,他紧急召回的是胤禛,而没有召回皇十四子胤禵和在东陵的皇五子胤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康熙帝没有要传位给胤禵的旨意。如果康熙帝真有意要他继位,为什么让他远离京城、远离皇帝身边呢?尤其是康熙帝当时已年老多病,而且时常怕被人杀害,诚如雍正帝所说:“岂有将欲传大位之人,令其在边远数千里外之理?”

第四,“兄弟不服”说。《大义觉迷录》与《清圣祖实录》都是御用官员们编写的,传位问题的可信度很有悬疑。而当时人所写作的《皇清通志纲要》与《永宪录》二书中,都没有七位皇子聆听康熙帝遗旨的记载,这说明当时根本就没有发生这件事。

另外,雍正说皇八弟胤禩在康熙帝死后,在畅春园中“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办派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清世宗实录》卷四五)而皇九弟胤禟在雍正丧父的悲痛之时,“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学者们认为这两位兄弟的表情与行为,正是说明他们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听到隆科多的“口授末命”,才有如此愤恨心态和冒失行动。

第五,“编造遗诏”说。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位的主要依据是《康熙遗诏》。这份《康熙遗诏》有的学者认为是真的,因为《清圣祖实录》和档案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有的学者认为是假的,因为“实录”和“档案”都是雍正帝掌权后命大臣们根据自己的意旨编写的。这份诏书是真是假?我认为是半真半假,为什么呢?(www.xing528.com)

《康熙遗诏》的文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前一部分是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谕旨加以修改,移植到传位诏书里。当时,《康熙遗诏》的《上谕》凡两千余字,最后康熙帝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披肝露胆,罄尽五内,朕言不再。”(《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

说其真,是因为《康熙遗诏》的大段文字就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宣布的这份上谕中的内容;说其假,是《康熙遗诏》中最关键的一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无法证明这是真的。一些学者认为:雍正帝命人对康熙帝遗命加以文字修改,将上述文字加到了《康熙遗诏》中。

第六,“玉牒易名”说。雍正帝的名字叫胤禛,其皇十四弟的名字叫胤祯。“祯”字有两种读音:一读zhēn,一读zhěn。胤禛做了皇帝之后,他的名字要避讳,字音要避讳,字形也要避讳。所以,雍正帝命他的兄弟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以示避讳;同时,命皇十四弟胤祯改名为允禵,把名字的两个字都改了。后将记载皇室谱系《玉牒》中胤祯的名字做了挖改。因此有人说:康熙帝遗嘱是传位皇十四子“胤祯”,因“胤祯”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这就是“玉牒易名”说。根据史料记载,皇十四子确实原名“胤祯”,现在见到的册封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的敕书,以及封皇十四子为贝子的原始文件,都写着“胤祯”;在康熙帝《谕宗人府》的档案中,写着皇四子的名字为“胤禛”,所以他们兄弟确实是以“禛”与“祯”命名的。康熙帝后来排序皇子的名字,都带“示”偏旁。胤禛做了皇帝以后,将皇十四弟的“祯”改成“禵”,这是为了显示唯我独尊,并不能证明雍正帝因篡位而令其弟改名。

■《 康熙遗诏》

第七,“临终口谕”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重。《清圣祖实录》记载:

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戌刻,上崩于寝宫。(《清圣祖实录》卷三〇〇)

上述记载,存在很大疑点:

康熙帝既然将继位大事告诉胤禛的七位兄弟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告诉当事人胤禛?况且,当时人写的《皇清通志纲要》中,并没有记述七位皇子在病榻前听到康熙帝遗命的事,反而在记载康熙死亡事前,写了“时领侍内大臣六人”某某某,“大学士五人”某某某,其中都没有隆科多的名字!可见这段记载很可能是伪造的,所以认为雍正帝是夺位。

第八,“口授末命”说。很多人怀疑隆科多“口授末命”之事。胤禛在康熙帝病危当天,曾三次到畅春园清溪书屋病榻前,康熙帝说:“(朕)病势日臻”,可见还没有糊涂。但为什么康熙帝没有把指定胤禛为继承人的事直接当面告诉他?“口授末命”的人为什么是隆科多一位大臣?其他大臣为什么没有在场?而隆科多后来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清世宗实录》卷六二)有学者据此认为:这足可以证明他确是“口授末命”的人。还有学者指出:隆科多当时不是大学士,也不是领侍卫内大臣,官阶只是一等侍卫、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以他的官职和地位来说,不够资格成为皇帝临终时的唯一受命者。康熙帝怎么会在病重时不召集王公大臣们一起来听他的“口授末命”呢?怎么会竟然只把传位大事悄悄地告诉隆科多一个人呢?而且《皇清通志纲要》和《永宪录》都不见记载。

第九,“死无对证”说。前述七位皇子在畅春园清溪书屋皇帝病榻前听到传位口诏以及隆科多“口授末命”的事,是雍正帝登极以后第七年才由雍正帝下令写在《大义觉迷录》里的。当时跟雍正帝争斗的重要敌对人物几乎都已死亡或遭囚禁,连在内外有拥立大功的隆科多与年羹尧也都被他收拾了。此时,雍正帝编造出康熙口授传位遗诏的事,已是死无对证了。为什么雍正帝不在即位时就将康熙帝的“临终口谕”公告天下呢?

第十,“杀人灭口”说。雍正帝的同父同母弟胤禵回京奔丧,对雍正帝的态度相当不寻常,而雍正帝最后将他监禁,这是不是“先帝欲将大统传与允禵”的旁证?雍正帝的敌对兄弟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善终,这算不算是早年继位之争的“秋后算账”?这些在以前都被认为是雍正夺位的证据。特别是隆科多和年羹尧的结局。

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是皇亲国戚中的特殊人物。他是康熙帝舅父佟国维的儿子,是康熙皇后佟佳氏的弟弟。在康熙帝晚年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康熙帝死时,唯有隆科多一人传遗诏由雍亲王继位。康熙帝报丧,隆科多提督九门、卫戍京师。雍正帝继位,隆科多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隆科多虽受赐袭一等公、吏部尚书、加太保等,仍被定四十一款大罪,命在畅春园外建屋三间,永远禁锢。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隆科多最初是皇长子胤禔的支持者,后又投靠皇八子胤禩,他同雍亲王的关系并不密切。康熙帝死亡前夕,他权衡轻重,决定协助皇四子胤禛得位,可以获得最多好处,但结果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年羹尧,汉军镶白旗(《清史稿》作镶黄旗)人,父年遐龄官至湖广总督。年遐龄女事胤禛潜邸,后为雍正帝皇贵妃。年羹尧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任侍读学士,后任四川巡抚、定西将军,在青藏有军功。雍正帝继位,委以重任,召抚远大将军胤禵还京师,命年羹尧管理大将军印务。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以年羹尧《贺疏》中有“夕惕朝乾”(应作“朝乾夕惕”),命罢其将军,尽削其官职。同年,定年羹尧九十二款大罪,令其狱中自裁,斩其子年富,余子年十五岁以上皆戍极边。

隆科多以元舅之亲,受顾命之重;年羹尧以贵妃之兄,获多战之功。雍正初年,隆科多与年羹尧,文武权臣,内外夹辅。《清史稿》论者谓:隆、年凭借权势,无复顾及,即于覆灭,古圣所诫。他们知进不知退,知显不知隐。由此来说,这是不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条铁则的再次重复呢?

■ 雍正朱批奏折,其中有“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之句

关于雍正帝继位疑案,概括来说,现代学者主要有四种意见:

第一,“雍正夺嫡”说。清朝的皇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在清太祖、太宗时,皇位继承人采用满洲贵族会议公推制。清世祖福临首用遗命制,即在临终前指定皇三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就是康熙皇帝。康熙帝的皇位继承,先是指定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继而废,废而立,又再废,所以康熙帝生前没有立嫡。既然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康熙帝临死前并没有公开立嫡,那雍正帝何嫡可夺?所以不能说雍正帝继位是“夺嫡”。

第二,“雍正篡位”说。雍正帝既不是“夺嫡”,那么是不是篡位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文献或档案材料能证明——康熙帝临终前公开正式册立储君。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了他侄子建文帝的位;唐太宗策动“玄武门之变”,篡了他兄长的位。那么,雍亲王篡位是“篡”了谁的位?说不清楚。所以,“雍正篡位说”不能成立。

第三,“合法继位”说。主要的根据是历史文献《清圣祖实录》和清宫档案《康熙遗诏》。有许多学者指出:《清圣祖实录》和《康熙遗诏》都是雍正帝继位之后,钦定文人奉命编纂的,内容自然要体现胤禛的意志。《清圣祖实录》也是如此,《康熙遗诏》更是如此。

第四,“雍正夺位”说。雍正既不是夺嫡,也不是篡位,又不是合法继位,许多议论集中到“雍正夺位”的问题上。这里,牵扯到《康熙遗诏》。雍正帝即位时宣布的《康熙遗诏》,不是康熙本人书写的,而且在康熙逝世三天后才宣布,因此有人认为雍正帝编造了遗诏。《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帝临死前留下了遗诏,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存有《康熙遗诏》档案。因此,引出《康熙遗诏》真伪之争论。

第一种看法是,因为遗诏是雍正帝编纂的,所以不能作为雍正合法继位的可靠依据,雍正帝是夺位。

第二种看法是,虽然遗诏是雍正帝编纂的,但有依据。第一部分内容《清圣祖实录》有记载;第二部分中最关键的内容,依据的是康熙帝的临终遗命。当时亲耳听到这番遗命的除了隆科多之外,还有康熙帝的七位皇子,他们在当时都没有对此提出异议。尽管这份遗诏是雍正帝编纂的,但是内容体现了康熙帝的遗愿,所以只能说雍正帝夺位,而不是篡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