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始皇西行祭祖的具体路线及目的简析

秦始皇西行祭祖的具体路线及目的简析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本纪》载:庄公之后的襄公、文公都葬在西垂。《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这是秦始皇西行祭祖路线具有权威性的唯一记载。始皇时代,皇帝不会淡化出行目的,而无缘无故去登临名山大川游览,况且秦始皇西巡主要是祭祖,不会闲暇无事东游西走去游览,行走路线要首选便捷之道,不会绕道行路延长出行时间,而贻误祭祖的神圣使命。

秦始皇西行祭祖的具体路线及目的简析

蒲 立

1919年,在甘肃礼县红河天台山附近的王家坪出土了一件记录先秦十二公业绩的祭祀器,定名为“秦公簋”,考其秦公簋,原名叫录宗彝。“录宗彝产生何地?器盖凿款是‘西’。西指什么地方?夏商称西汉水流域为‘西’。这里的‘西’是指西邑(西县),《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图》把西汉水上游标为西犬丘(西垂)。《春秋图》标为西犬丘。《诸侯称雄形势图》标为‘西’。《秦蜀图》也标为‘西’。《关中图》标为西县,《夏商周史话》商代形势图称为‘女秦’。说明秦祖产生在夏商时代。夏时称‘西’,商太戊时期称西垂;西周称西犬丘;战国时期称西邑;秦时称西县。”(贾利民:《简论先秦祭器“录宗彝”及其产生背景》,《天水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清人朱琴伯先生《重修西和县志》第一卷《舆地》有《县名释义》一节文字:“西和本和仲宅西之地,至西周时,宣王以秦非子所居犬丘之地,命秦仲为西垂大夫,秦于其地置西县,西汉因之。”

秦史学者祝中熹在《试论秦先公西垂陵区的发现》一文中说:“对于秦人早期的历史,《史记》交代得很清楚。秦人本东方嬴姓部族的一支,其始祖女修乃高阳颛顼之‘裔孙’,女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这个大费,即助禹治水成为禹的接班人,而又被禹子启所杀的伯益。嬴人的一支很早便西迁至甘肃东部,其在商后期的部族首领中潏,居于西垂。这个西垂,又名犬丘或西犬丘,其地望据汉、唐诸儒说,大体在今甘肃省西汉水中游礼县与西和县交界地区。”学者赵化成在《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一文中:“‘西犬丘’之地,秦人何时居此不详,但知道至迟在周孝王之时秦的祖先大骆、非子己有其地。大骆、非子所居之西犬丘,《史记》裴骃《集解》、张守节《正义》皆误为汉代槐里之犬丘。明人董悦、近人王国维郭沫若等已正其误,考证在汉代之西县地,即今天水地区的西和县、礼县一带。所谓‘西犬丘’有两层函义,一为地区名,包括范围较广。今西和县、礼县的西汉水上游两岸,1958年甘肃省博物馆张学正等调查发现十多处所谓‘周代遗址’,这些周代遗址也许就是西犬丘地区秦文化遗存。”可见专家、学者们对于秦史中的地名,即犬丘、西犬丘与西垂同为一地的观点是一致的。

周朝初,伯益的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从此,秦便有了自己的封地,尽管不是诸侯国,但实际上己经成为有名有姓的周室附庸国。礼县大堡子山秦人祖先大型墓葬的发现,证实了“被分土为附庸”后的秦族政权,在西和、礼县一带己建立起来。非子递传秦侯、公伯、秦仲,到周厉王时,西戎反叛王室,灭了在犬丘的大骆一族,周宣王以秦仲为大夫,伐西戎而死。宣王又命其子庄公兄弟五人再伐西戎,获胜,于是将犬丘也赐给庄公,为西垂大夫。《秦始皇本纪》载:庄公之后的襄公、文公都葬在西垂。秦人自文公开始东进,逾陇迁汧,重心转向关中,进而逐鹿中原。秦人在关中有了稳固的立足之地时,“仍显示出对祖地西邑的眷恋,文公死后仍要归葬西邑,甚至其孙宪公即位后,一度仍居于西邑。武公之后,秦人的领导集团才最终脱离了西邑地区,完成了政治、文化中心由西汉水中游向汧渭平原的转移,逐步卷入了关东列强相周旋的更宏伟的政治、军事格局中去。但秦人在西邑立有‘西畤’和‘畦畤’,保持了对始祖神少昊的定期祭祀”(祝中熹:《阳鸟崇拜与“西”邑的历史地位》,《丝绸之路》专辑)。礼县大堡子山隔西汉水相望的赵坪墓地M2、M1,有专家认为是春秋早期,秦国迁都之后留守贵族之墓,这里作为秦的宗庙之地和大后方,不仅没有衰落,反而保持着兴盛繁荣。

秦人的祭天系统最早初成于西汉水上游,即西和县北部、礼县东部一带。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诸侯后,即“立西畤,祀白帝”,建立了秦人以畤为祭天系统的雏形。资料显示:在礼县鸾亭山发现了西汉皇家的祭祀遗址,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推断,秦襄公所立西畤也当在此。这套祭祀系统经过历代秦公的不断完善,最终成为一套完善的国家祭天系统,这不仅在秦帝国时期被沿用和进一步改进,汉承秦制后也沿用了这套祭天系统。

资料证明:秦国奠基于西周晚期,正式建国于周平王时。20世纪90年代初,在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发现了被历史尘封约2800年的秦公西垂陵区,这个发现已经为众多史学界与文博界的学者研究秦人早期发展史提供了可靠的文物资料。

大秦帝国从一个积弱积贫的诸侯国,以一国之力横扫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超强帝国,这与秦人在西垂地域休养生息至秦文公将都邑迁移到陇山以东的汧渭之会,逐步走上发展壮大的艰苦曲折道路是分不开的。大秦帝国建立后,秦人没有忘记在西邑还有“西畤”和“畦畤”及西垂陵园,秦人保持了对先祖的定期祭祀,之后也就有了《史记》“始皇巡陇西”的记载。

《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这是秦始皇西行祭祖路线具有权威性的唯一记载。专家学者对记载中的陇西、北地、回中地名的论述虽大同小异,但总体观点基本一致,不存在明显争议。而对“出鸡头山”之地名众说纷耘,莫衷一是。有些论说更显离奇,似有一头雾水之感。

目前学界对“鸡头山”所处的地理位置持有五种说法:即甘肃平凉的“崆峒山”、陕西宝鸡的“宝鸡山”、河南郑州的“神仙洞”、甘肃成县的“鸡峰山”、甘肃西和的“塔子山”。把宝鸡山、神仙洞以为鸡头山太过于牵强附会,暂且不论。崆峒山、鸡峰山、塔子山的地理位置与《史记》中载的“出鸡头山”相联系似有一些依据,但笔者认为鸡头山就是西和塔子山的论说更为充分。

“出鸡头山”有学者认为:是始皇登临成县鸡峰山,其根据是《成县新志》:“据传秦始皇曾登临此山”的说法,然后一些学者就以为:“秦始皇是走进了鸡头山的。当时他到鸡头山显然不是为了封禅,而是巡视途经,是为了在俊美古秀的山林景色中游历小憩。”始皇时代,皇帝不会淡化出行目的,而无缘无故去登临名山大川游览,况且秦始皇西巡主要是祭祖,不会闲暇无事东游西走去游览,行走路线要首选便捷之道,不会绕道行路延长出行时间,而贻误祭祖的神圣使命。唐代李泰《括地志》载:“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隗嚣使王孟塞鸡头道是也。”又《元和郡县志》载:“鸡头山在上禄县东北二十里。”西和县志办主任袁智慧在《秦始皇所登“鸡头山”再考》一文中认为:“古代陇南有几个‘上禄县’,不同时期的位置不同。唐代‘上禄县’是由隋代仓泉县改置而成,治地在建安城,就是今天西和县汉源镇。唐代武德元年(618),又在上禄设置成州,隶属陇右道。贞观年间,在今成县设同谷县,也隶属成州。直到唐代中期,诗人杜甫南下时,成州治地仍在‘上禄县’,即西和县汉源镇。唐代后期,由于吐番占据陇右,‘成州’治地逐渐从西和移到成县,后来降州为县,成为‘成县’。以此看来,《括地志》所说,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正好就是今西和县东北二十里的地方,与古代史书所载‘鸡头山’位置基本吻合。这个‘鸡头山’,就是现在西和县东北大柳与稍峪之间的塔子山和云华山。这两座山峰紧密相连,处在大柳河(鸡谷)与麻沿河(马元河)的分水岭上,属丹霞地貌,地形独特,自古为西和名胜之地。鸡头道,历史悠久。西和县,从北到南,几条河谷贯穿全境,是天然的交通要道。其中,从长道镇到县城,一条漾水河纵贯南北,在十里铺又分为两路,一直延伸到县城南部的西汉水谷地,仇池山脚下。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诸葛亮北伐时,就由此出兵祁山。鸡头道,则是这条南北大通道通向东侧地域的重要通道。陕西关中经凤县故道向西,途经两当、徽县,从鸡头道可直接进入漾水河谷。或向北翻越鸡头山,进入鸡谷,到达祁山堡和长道镇。长道正好处在这两条通道相交的咽喉部位。”1995年版《西和县志》引经据典,论证了鸡头山就是西和塔子山的结论。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发现,己经完全证实了史书记载秦人先祖的故都,即古西垂、西县之地。这里有秦人的先祖宗庙遗址、陵墓,也有祭天的“西畤”等。成县鸡峰山应该属于后起,况且距离礼县大堡子山的西垂等故地比较远,始皇不会舍近求远去鸡峰山。西和“鸡头山”在始皇时代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它处于西垂故地的中心地区,是始皇西巡祭祖的必经之地,可以肯定地说,秦始皇是从“鸡头道”途经“鸡头山”到达西垂先祖陵园。

袁智慧在《再考》一文中又说:“《史记》记载说‘出鸡头山,过回中’,点出了始皇所途经的两个重要地名,以进一步标示西巡路线。作为大家的司马迁文笔精要,一目了然。按照司马迁记述的意思,秦始皇巡陇西、北地二郡之地,先出陇西郡内的‘鸡头山’,最后,路过‘回中’而返回京城咸阳。鸡头山,一定在陇西郡范围,绝不会是北地范围。所以,平凉崆峒山为鸡头山不能成立。”这个推导不无道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郦道元水经注》载:“又西南迳祁山军南鸡水注之又西建安川水入焉”,西来的建安水即今漾水河或西和河,南经祁山军南注入西汉水的鸡水,即今西和县长道镇的大柳河,对照现今的新版地图,可以明确地看到西汉水支流的分布状况,其地理位置毋庸置疑。大柳河入注西汉水的交汇处距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10多华里,顺着大柳河谷向南20多华里,就可到达塔子山、云华山,即我们要论证秦始皇西巡祭祖的鸡头山(塔子山)。从山下的石沟村折转向东翻山到达马元河谷,经过黄渚、江洛进入徽县、两当、凤县,直抵始皇帝国的西部辖区——宝鸡。这条古道应该是始皇西行祭祖的最佳路线。

大柳河入注西汉水附近的西和长道镇“宁家庄遗址”,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权仗头”是一种昭示身份、象征权威的特殊器具,使用者绝非一般人物。沿遗址折转向南至塔子山的大柳河流域,先后出土不少秦汉时期的陶器、铜器、兵器等,这说明始皇先祖的中心地区人气很旺。

华双公路始建于民国21年(1932),起始于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止于陕西省凤县双石铺。这条公路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出于军事需要修筑的,公路至今仍然是陕西通往甘肃的要道。它的测绘、设计、施工正是按照始皇时期的古道完成的。甘肃省通渭县为古时陇西所属地域。秦公大墓所在的礼县大堡子山跨越西汉水、西和河,从宁家庄遗址沿大柳河谷至塔子山(鸡头山)、经马元、黄渚,就可到达江洛,江洛位于国道316线(华双公路)、江武公路的交汇处,历史上是很驰名的陇南北部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徽县经济商贸重镇,素有陇南“旱码头”之称。这条古道历经3000多年仍然处于要道之列,江洛镇集市至今繁荣,可见它所在的地理位置之重要。始皇时期选择这条西巡祭祖的路线应该说是非常明智科学的。(www.xing528.com)

秦人自西垂崛起,自文公东进,创造了秦人辉煌灿烂的历史和西垂文化,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了解秦人先祖在西垂的历史,可以看出历代秦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举世瞩目的大秦帝国。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创建的第一个封建帝国,它为中国历史开创了新的篇章。秦帝国的后代没有忘记祖先艰辛创业的历史,没有忘记历代诸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大无畏精神。秦人羽翼丰满东迁后,始终眷恋着西垂、西犬丘的那个地方,西巡祭祖成为始皇政治生活中的要务。始皇西巡祭祖的路线,首选秦公大墓至“宁家庄遗址”,沿大柳河(鸡水)南行至塔子山,折转东行到达秦帝国都城——咸阳,这是一条科学、理性的古道。由此可以排除鸡头山为崆峒山、鸡峰山、宝鸡山、神仙洞的论说。

关于始皇西巡祭祖的资料仅有《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出鸡头山,过回中”的片言只语,至此,本文探讨、推定的始皇祭祖路线只是初步的,也只能是一种看法,其中带有推测成分,甚至或许有荒谬之处,还望有更多的新材料加以印证。尚祈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贾利民.简论先秦祭器"录宗彝"及其产生的背景[J].天水师院学报.2000.(02).

【2】朱琴伯.重修西和县志[M].1947.

【3】祝中熹.试论秦先公西垂陵区的发现[C].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J].文博.1987.(01).

【5】祝中熹阳鸟崇拜与"西"邑的历史地位[C].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6】西和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和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7】西和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和县志(1996-2014)[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

【8】袁智慧.秦始皇所登"鸡头山"再考[J].天水师专学报,2010.(09).

【作者简介】蒲立,西和县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员,陇南师专文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