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与《史记》笔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春秋》与《史记》笔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如是,《史记》成一家之言,书一代之信史,亦复如是。《春秋》参考鲁史记以成书,以夫子窃取之义观之,历史编纂时,必有或笔或削存在其中。此孔子作《春秋》,假笔削以行权之原委。追本溯源,若准以《春秋》笔削昭义之原理,则《史记》有关忌讳叙事之书法,可借或笔或削,互显其义,而考索得之。

《春秋》与《史记》笔削: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刘知几《史通·直书》引谚语:“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因此,一般史官面对忌讳叙事,往往“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所谓“申以劝诫,树之风声”之使命,[11]如何实践力行?在在攸关忌讳叙事,应如何表述?换言之,在“为尊者讳,为长者讳”(详下)之文化制约下,历史真实与明哲保身之间,如何取得报道之平衡?《诗·大序》论风,所谓“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可权作忌讳叙事之圭臬,忌讳书写之指南针。

书事传人,若如《史通·直书》所云“仗气直书,不避强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则批逆鳞、触忌讳,人之不存,书于何有?史官之天职,在守先以待后,实录一代之信史,故司马迁著《史记》,宗法孔子作《春秋》。[12]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曰》称:“《春秋》推见至隐。”[13]《匈奴列传》亦云:“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14]叙事传人,若“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则往往出以“推见至隐”之曲笔讳书。《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如是,《史记》成一家之言,书一代之信史,亦复如是。讲究忌讳之叙事或书写,亦不失为良史之风范。

基于伦理亲情,人际交往,儒家思想有所谓隐讳者,盖缘情理所当然,顺理而行。《论语·子路》载孔子之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盖父子主恩,委曲以全其恩,虽不得正,不失为直也。[15]《春秋》书法,有所谓三讳,已从修身齐家,推拓至治国平天下。《公羊传》闵公元年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闵公尊者,《春秋》为之讳;齐季友亲亲、贤贤,故亦为之讳。《谷梁传》成公九年亦云:“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16]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称:“讳者,非隐其恶,避其名而逊其辞,以示尊敬。”[17]尊尊、贤贤、亲亲,《春秋》之大义,曲笔讳书因之以成文。

《春秋》参考鲁史记以成书,以夫子窃取之义观之,历史编纂时,必有或笔或削存在其中。《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18]何谓笔削?下笔之前,临文之际,必先存有一指义在胸中,以之作为史事去取之准的,辞文从违之指南。然后形之于文,则有书,有不书。“其所书者,则笔之;不书者,则削之。”或书,或不书;或笔,或削,相反相成,彼此互发其蕴,互显其义。取舍依违之际,而史义已寓乎其中。此孔子作《春秋》,假笔削以行权之原委。[19]

探究笔削书法,有助于推求司马迁《史记》之忌讳叙事。其中介法门,则在属辞比事之《春秋》教。属辞比事之《春秋》教,盖孔门研治《春秋》之心法。其法精简易行,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提示:“夫子因鲁史而作《春秋》,孟子曰:‘其事,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自谓窃取其义焉耳。’载笔之士,有志《春秋》之业,固将惟义之求。其事与文,所以借为存义之资也。”[20]据其事、凭其文,借形而下之器,即可推求形而上之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提示义法之原始,称“孔子论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云云[21],已微示事、文、义之脉注绮交,互为体用之关系。(www.xing528.com)

宋黄震《黄氏日钞》曾言:“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夷夏;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在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耶?”[22]《史记》叙事传人,或详略互见,或名实相参,或抑此扬彼,或文与而实不与,要皆比事属辞《春秋》教之衍化。追本溯源,若准以《春秋》笔削昭义之原理,则《史记》有关忌讳叙事之书法,可借或笔或削,互显其义,而考索得之。司马迁作史,每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后世或以《平准书》为谤书,职此之故。为问:信史,或谤书,将如何认定?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上》,论说“《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基本体现在“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层面上;而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则借由详略、异同、重轻、忽谨之笔削表述之。同时,其事、其文,或笔、或削,又皆脉注绮交于“独断于一心”之义。其言曰:

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以夫子义则窃取之旨观之……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而后微茫秒忽之际,有以独断于一心……此家学之所以可贵也。[23]

《春秋》指义,出自孔子独断之别出心裁,以之褒贬劝惩,以之赏善罚恶。定、哀之际触忌犯讳既多,于是比事属辞之《春秋》教,因应世变,推见至隐,遂衍化为“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之书法。司马迁纂修《史记》,叙写汉武帝讨伐匈奴,是所谓现代、当代之史,犹《春秋》作于定、哀之际。因触忌犯讳者多,故微辞隐义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