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佛教寺院与佛塔

中华传统文化:佛教寺院与佛塔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寺院和佛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佛经上还讲,诵念阿弥陀佛应具备定处和定期、信愿往生、至诚念佛不断“三昧”。念佛“三昧”的次序与方法:一是称名念佛,要舍诸乱意、念念相续、口宣佛号、心系佛号;二是观

中华传统文化:佛教寺院与佛塔

中国的寺院和佛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据传说,东汉明帝时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应邀来洛阳,住在专门接待外宾的官署鸿胪寺,后来在当时洛阳西门另造了一座房屋供这两位高僧居住和安置佛像经典,并以他们运经卷来到中国的白马命名,叫做白马寺,这是中国建立的一座最早的佛寺。

到东汉末年,笮融在扬州徐州、下邳之间大修佛祠。自南北朝到唐代,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遍布全国,而佛寺的布局在这个时期也基本定型,一般是从山门(寺院正门)起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建置一座殿堂。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为法堂或藏经楼。较大的寺院还有毗卢殿等殿堂和塔。天王殿前一般有钟鼓二楼对峙,大雄宝殿左右又有伽蓝堂和祖师堂相对,法堂前面东西相向的是斋堂和禅堂,住持的居处称方丈,多在法堂左右,其他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则分布四周。

佛塔的形式很多,平面以正方形和八角形的居多,也有六角和十二角的。从塔的外观看,一般分多层塔和多檐塔,多层塔是各层的高度约略相等的高层塔,多檐塔的第一层较高,第二层以上忽然缩短,形成密檐形式。初期的佛塔,多是木料结构,因为塔身过高,容易诱导雷击和发生火灾,所以后来多改用砖造,并在塔顶立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叫做相轮。也有少数的塔用石料、铜、铁或琉璃面砖建成。现存最古的砖塔是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十二角,十五层;现存最古的木塔是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八角六檐五层,底层直径30米,高67米;现存最大和最美的石塔是建于南宋时(公元1228年—1250年)泉州开元寺镇国、仁寿二塔,八角五层楼阁式,高分别为48米和44米。

在佛教世界有许多名山和名胜古迹,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有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天台山太白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江苏南京的栖霞山、苏州的虎丘山等等;著名的寺院有北京的法源寺碧云寺,山西洪洞广胜寺、大同的华严寺,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陕西西安的兴教寺、青龙寺、慈恩寺、荐福寺、户县的草堂寺,江苏苏州的寒山寺,杭州西湖的灵隐寺等等;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有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四川的大足石窟,云南大理石钟山石窟,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等等。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本来只是包括有经典、仪式、习惯的人间教团组织,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本来是地面上的人,但是到了后来,人间的东西就跑到空间了。现在供奉的佛像也多神化。例如寺院最主要的建筑大雄宝殿是用来供奉释迦牟尼的,“大雄”是佛的德号,意谓佛有大力,能降服五阴、烦恼、死、天子魔“四魔”。在神化了的释迦牟尼塑像两边,常常陪侍着四大菩萨,左边第一位是文殊菩萨,意译是“妙德”,佛教传说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他专司“智慧”,造像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坐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普贤是意译,他专司“理德”,相传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的峨眉山,其塑像多骑白象。佛教把观世音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称遇难众生只要诵念他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便前往拯救解脱,唐代因讳李世民的名而略称观音,相传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观音有多种称谓和形象,塑像在南北朝以后呈女相,一般坐莲花地藏也是意译,《地藏十轮经》说他“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并说他受释迦牟尼的嘱咐,在释氏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发誓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相传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除四大菩萨之外还有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据佛教传说,有一座须弥山,高84 000由旬,每一由旬30里,山顶上为常释天,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之外有铁围山围绕的咸海,四周是东胜身州、南赡部州、西牛货州、北俱卢州等四大部州。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守,各护一方天下。古代寺院四大天王的塑像一般为:东方持国天王,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像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像身赤色,手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像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四大天王各有一个随从,依次是乾闼婆、鸠槃荼、龙、夜叉;属下各有八名大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的山河森林及地方小神。

在佛教世界我们常可以听到一位很熟悉的佛——阿弥陀佛,其意义是“无量的光明”,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13个名号。阿弥陀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净土宗称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净土”。大乘教派的经典记载,阿弥陀佛在为法藏比丘时就曾立下宏伟的大愿,要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据《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佛经》阐述,西方极乐净土的土地平坦,没有崎岖山陵;没有昼夜,长在光明中;宝树成行,金沙布地,所需物质极为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阿弥陀佛是另一个世界上的佛。与阿弥陀佛常在一起诵读的有“南无”二字,这是梵语(namo)的音译,读作“那摩”,其意义是“皈依、归命、顶礼”,也有“致敬”的意思,所以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意即“敬礼了”,因此“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皈依阿弥陀佛或向阿弥陀佛致敬。那么,为什么要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呢?一是有佛经说“南无阿弥陀佛”囊括和浓缩了全部佛经,这一句佛号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诸佛普度众生首先要通过这第一法门;二是佛经上说芸芸众生平常孽障太深、违缘太过、疾病太多、灾难太重,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断除烦恼、驱邪避恶、证菩提、成佛道;三是佛经上说我们无量生死劫以来浑浑噩噩,昏昏沉沉,在茫茫苦海中迷失方向,看不到边际,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回头是岸,皈依佛陀,寿终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四是除了表示诵念者对佛的敬重和礼貌外,诵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敬佛、礼佛、祈祷、修行最为简易便行的方法。(www.xing528.com)

佛经上还讲,诵念阿弥陀佛应具备定处和定期、信愿往生、至诚念佛不断“三昧”。念佛“三昧”的次序与方法:一是称名念佛,要舍诸乱意、念念相续、口宣佛号、心系佛号;二是观像念佛,要舍诸乱意、念念观佛、放大光明、众中说法;三是观想念佛,要舍诸乱意、念念观想、悲智解脱、功德法身;四是实相念佛,要舍诸乱意、不取于相、念念相续、观想体验、不空不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明心见性。简而言之,修念阿弥陀佛要带着恭敬的心去念,要摒弃任何杂念去念,要诚心诚意专心去念,要心与佛通执着地去念。

在佛教世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很熟悉的佛——弥勒佛(梵文Maitrey),意译为慈氏,在大乘教派的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弥勒生经》说他原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4000岁(相当于人间56亿7000万年)下凡人间,在华林园的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

弥勒信仰在古印度颇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二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中国东晋以来信仰弥勒日渐盛行,隋唐时期弥勒信仰愈盛,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的信徒,他还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

中国寺院供奉的是弥勒佛的化身——五代后梁僧人布袋和尚。传说此和尚心宽体胖,眉皱腹大,常常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他把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装进布袋,从来没有倒出来,但那个布袋却又是空的。有路人向他请教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若不懂其意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径直而去;路人若还是不能领会他的意思,布袋和尚就捧腹大笑。有记载说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宁波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当时人们以为他就是弥勒佛的显化,于是乎图其形象,供奉起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来。后人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

中国寺庙中有关弥勒佛的偈语和对联也颇多,例如北京潭柘寺弥勒佛两边的楹联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四川峨眉山灵岩寺弥勒佛殿的对联是:“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山东济南千佛寺弥勒佛堂的对联是:“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浙江鄞州天童寺弥勒佛前有联云:“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事;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台湾江喜祗园的笑佛殿上有联云:“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不言。”这些关于弥勒佛联语寓意深远、趣味盎然,蕴含着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在佛教世界,有一个经常被人们混淆的佛名——如来的梵语是Tathā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陀,有人以为这是一尊具体的佛,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其含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成实论》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金刚经》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有解释为“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俗而言之,如来的意思是“就像来了一样”。“如来”是佛号,是佛的异名,佛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大称号,“如来”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佛即“如来”,“如来”就是佛,例如释迦牟尼佛可称为释迦牟尼如来。也有佛经诠释“如来”系佛的德号,说佛有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只有法身才称为“如来”。

佛教世界五彩缤纷,还有十殿阎王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三十三天、八大地狱、大千世界等等,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