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帕坦佛教寺院:金庙与红观音殿

帕坦佛教寺院:金庙与红观音殿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查维时期的帕坦似乎已经成为佛教活动的中心,有几个大的寺院。帕坦重要的寺院多数建立在过渡期,或是之后的早期马拉王朝。金庙在尼泊尔的佛教寺院中地位极其重要,不仅因为这个寺院历史悠久,也由于金庙所属的成员超过5000人,在尼泊尔现存佛教寺院中最多。在帕坦,金庙共有十二个大的支寺,可谓众寺之首。红观音殿位于Tangal的红观音殿,是帕坦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室利尼瓦斯·马拉国王曾于1673年来朝拜这尊观音像,这座建筑也建于同时。

帕坦佛教寺院:金庙与红观音殿

帕坦被当地尼瓦尔人称为雅拉(Yala),西藏人也如此称呼,然而在许多题记和历史记录中,这个城市被称作Lalitapura,Lalitapattana,Lalitakrama等,意思都是“美丽的城市”,帕坦(Patan)之名来自于Lalitapattana的简称,但当地人似乎并不喜欢帕坦这一称呼,拉利特普尔(Lalitapur)在当地更为常用。

传说帕坦这座城市建立在理查维时代之前。在理查维时期,如今的帕坦只有几个小的村庄,从题记当中可知几个村落的名字。理查维时期的帕坦似乎已经成为佛教活动的中心,有几个大的寺院。帕坦重要的寺院多数建立在过渡期,或是之后的早期马拉王朝(1200-1382)。

图23 诃梨帝母寺

图24 释迦像

(1)科瓦巴哈(Kwa baha)

科瓦巴哈(Kwa Baha)被外国人称作金庙(Golden Temple),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其梵文名为Hiranya varna mahavihara,意思就是“金色的大寺院”,其二是由于寺院屋顶由鎏金的红铜包裹,呈现金色(图25)。金庙在尼泊尔的佛教寺院中地位极其重要,不仅因为这个寺院历史悠久,也由于金庙所属的成员超过5000人,在尼泊尔现存佛教寺院中最多。其成员并不局限于帕坦,也有些居住在尼泊尔西部的山区的坦森(Tansen)以及东部的虔普尔(Chainpur)地区。在帕坦,金庙共有十二个大的支寺(也有说更多),可谓众寺之首。金庙不仅是帕坦的圣地,也是藏传佛教徒到加德满都河谷朝圣必去的圣地之一。加德满都河谷的其他地方,如巴德岗和科尔提普尔的许多寺院也是由原属金庙的成员移居之后修建的。

金庙全称的前缀是Bhaskaradeva-sanskarita-,意思是“由国王Bhaskara Deva所建”,因此这个寺院很可能建于1045到1048年之间,院落当中随处可见15世纪以来的题记,证明金庙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寺院[18]

金庙主龛的释迦牟尼传说原为三尊像之中的一尊。这三尊像由于太过完美,一尊被大神因陀罗带到天上,一尊被带到西藏,一尊由王后频嘎拉(Pingala)带到尼泊尔,供奉在帕苏帕提神庙(也有说是恰·巴黑)附近的寺院,寺院后来被毁,这尊像后被供奉在帕坦的金庙。这尊释迦牟尼佛为触地印,被认为制作于6世纪前后,外面裹着层层衣物和华丽的装饰,只能看到沉静慈悲的脸部(图26)。

金庙大门上有多臂的密教化五方佛,檐柱上的印度教大神毗湿奴和湿婆,在此是佛教寺院的守护者(图27)。正殿门楣主尊为阿閦,周围有其余四佛,顶端为金刚萨埵,门楣之上是并列的五佛小像,最外侧的佛像出现两次,构成七尊。再上方又是五佛,两旁有二度母,以及舍利弗和目犍连立像,在两侧有两尊弥勒菩萨坐像,其外侧是更大的摩耶夫人像,第一层屋顶有三个小像,为释迦牟尼、般若佛母和四臂观音,象征着佛法三宝。一层和二层檐柱上刻画多臂的五方佛。

图25 金庙内景

图26 金庙主尊

图27 金庙大门

图28 哈里哈里哈里观音

图29 莲花舞自在观音

图30 金庙西南角的观音像

主龛前面左侧的铜铃于1608年由信徒捐赠给寺院。院落正中的建筑当中供奉一尊佛塔,象征着本初佛,建筑外部几乎全用铜皮包裹,熠熠生辉。在四周供有十二尊菩萨(图28-29),与一年当中的十二个月相关联。如表4:

表4 金庙的十二尊观音

一楼北面的佛龛中供奉藏式度母。东面有名等诵文殊的神龛,其左侧是弥勒,右侧是度母。南面室内供奉绿度母像。寺院的四角,有四尊铜铸莲花手观音像,制作时间从10世纪至14世纪,是尼泊尔早期金铜造像的杰作,也是金庙的名品。例如西南的一尊(图30),红铜铸造,石质的台座和木质的光背为后配。这件菩萨像脸部较为写实,躯体结实饱满,四肢粗壮。宝冠装饰繁复,两侧打扇形花结,帽冠边沿的头发呈整齐分布的波浪状小卷,两侧垂于肩部的头发同样为小卷状。项圈、臂钏与腰带装饰华丽,手指上戴有多个指环。相比豪华的装饰来说,菩萨的衣着简洁,突出其身体的玲珑曲线。上身斜披帔帛,两腿之间的衣纹呈多层折叠状垂下,富有装饰效果。人物装饰繁简对比鲜明,姿态柔和,充溢着节奏与韵律感。是11世纪至12世纪的典型尼泊尔风格。

金庙二楼东侧室内供有密教龛像。与西藏不同,尼泊尔的密教像从不示人,甚至连一般僧侣也不许瞻仰。金庙的这尊密教像,只有唯一一位最年长的金刚阿阇梨才可为其做供养,但凡其他人误入,要马上进行净化仪式。据说这位密教尊神为瑜伽虚空(Yogambara),二楼东侧檐柱上的女尊,可能是瑜伽虚空曼荼罗中的八位女尊。

图31 金庙诵经场景

图32 帕坦的红观音殿

图33 帕坦的红观音殿正门

二楼北侧设大乘佛教之佛堂,20世纪40年代被改作藏式,主尊是不空羂索观音。南侧佛堂供有阿弥陀,旁侧有两尊观音,左侧是不空羂索,右侧是莲花手。(www.xing528.com)

金庙的名气不仅来自其久远的历史和诸多的信徒,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个寺院拥有一部神圣的大乘佛教抄本——《般若八千颂》,这部经用金汁写于1225年前后,历史上被不断修缮。到金庙的人时常能看到诵经场景(图31),祈求诵经的施主多数是为了禳灾祛病,身体康健。经典被十位金刚阿阇梨分开同时读诵,寺院中有专人负责保管这部珍贵的经书。

(2)红观音殿(Rato Macchendranath)

位于Tangal的红观音殿,是帕坦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室利尼瓦斯·马拉(Shrinivas Malla)国王曾于1673年来朝拜这尊观音像,这座建筑也建于同时。这是一座带金顶的三层建筑(图32),其中供奉着尼泊尔四观音之中最著名的红观音。尼泊尔佛教认为这是观音菩萨的化现,而观音遍洒甘霖的形象与丰收有关。印度教徒称寺院主尊被称为拉托·马钦德拉纳特(Rato Macchendranath),是印度教中主掌丰收的雨神,也是湿婆神的化身。

这尊红观音在帕坦和本格马蒂(Bungamati)两地供奉,每年在帕坦都会举行红观音大祭,这一盛大的仪式,始于9世纪的理查维王朝。节日通常在尼泊尔新年第一个月举行,是加德满都谷地原住民尼瓦尓人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组装高20米的巨大战车,将红观音请入,用人力拖拉,环绕帕坦古城游行,以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长达一个月的节日,是尼泊尔诸多节日中耗时最长,也是帕坦最隆重盛大的庆典。红观音雨神大祭不仅意味着尼泊尔雨季即将来临,也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为防止文物盗窃,这座古建用高高的铁栏杆围绕,每天下午供养仪式结束之后落锁。建筑四方开四门,正门上有纯银和红铜鎏金包裹(图33),檐柱底端刻画各种地狱场景,上方是观音像。

(3)昆白诗瓦尔(Kumbheshwar)

帕坦的昆白诗瓦尔从理查维时期开始就是印度教圣地,现存神庙主殿建于1392年简斯提替·马拉(Jaysthiti Malla)当政期间,起初这是一座两层的神庙,在尤格纳仁德拉·马拉(Yognarendra Malla)时期,又加盖了三层,使之成为五层。神庙坐落在居民区之间的一片空地上,供奉的主尊为湿婆神。其坐骑公牛南迪伏卧在正门之前。这座神庙不仅拥有古老的历史,也是帕坦最高的古建之一,在2015年的大地震中,这座建筑毫发未损,令人惊叹。到寺院之时,恰巧日本正在组织科研力量对这个古老的建筑进行内部结构扫描,希望发现其屹立不倒的秘密,建筑外侧搭上了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图34)。昆白诗瓦尔作为宗教圣地令人瞩目,虽然建筑外观被不断改造修缮,但院落及周围散落的石雕依然述说着寺院古老的历史。如一件毗湿奴立像(图35),方圆脸型,额头宽大,五官稍向下集中,头部在身体比例上显得略大,颈饰整齐华丽,膝前的U形带饰在腰的左右两侧打结,体现了马拉时期造像的特征。在寺院外的水池旁,也有几尊早期雕塑,如一件四臂毗湿奴三尊像(图36),主尊为四臂的毗湿奴,持棍棒、轮、海螺和珠串,其右侧是妻子拉克尸弥,左侧是常作为坐骑出现的金翅鸟。人物脸型偏方,上下眼睑均以双线刻画,上身赤裸,下着多提,多提上有U形的横条纹,条纹之间刻有花点。三尊外围有连珠纹装饰的背光,均为马拉时期的造像特征。另有一尊那伽像(图37),经过长期供养和风化,人物面部模糊,依稀可见杏仁状的眼睛和肉质感的五官,身着装饰较为简素,为理查维时期的雕塑作品。

(4)千佛寺(Mahabuddha Temple)

千佛寺在尼泊尔的寺院中独树一帜。与传统多层屋顶的尼瓦尔寺院不同,这个寺院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尖顶式大塔,且整座大塔全部由擦擦构建而成。由于塔身遍布佛像,此寺也被称为“千佛寺”。千佛寺在西藏的佛教信徒中广受尊崇,藏语称其为sangs rgyas stong dgu,意为“九千佛”,每天都有不少藏族和尼泊尔佛教信徒到此朝圣。

这座寺院由家族出资发愿建成,修建过程几经周折。16世纪的班迪达·阿巴亚拉加(Abhayaraj)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被政府征募铸造钱币,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国王阿马尔·马拉(Amar Malla)的信任并荣获皇家奖赏。阿巴亚拉加曾到各地朝圣,造访了佛教圣地蓝毗尼、菩提伽耶、萨尔那特和拘尸那罗等地。他在菩提伽耶修行数年,发愿在自己的故乡建造一座菩提伽耶一样的大塔,并将菩提伽耶大塔的草图绘制下来带回故乡。在开始建造大塔之前,据说有天他在睡梦中得到持明佛母的指点,指示他建造一座寺院。1564年,他在自己住所的院子中央铺上了第一块基石,从此开始了寺院的修建。但不幸的是,阿巴亚拉加在完成工作之前与世长辞。之后在他数位孙子和重孙的不懈努力下,历经三十六年,寺院终于在1600年完工,当时的马拉国王也参加了寺院的落成仪式。

图34 昆白诗瓦尔

图35 四臂毗湿奴

图36 毗湿奴三尊

图37 那伽

这座历经四代人修建的大塔,坐落在一片狭小的空地,也就是初创者私宅的院落,如今大塔周围依然满布住宅,局促的空间使得观者难以在进入寺院之后看到大塔全貌。在建造之时,先用泥土制成各种佛像和装饰,再进行烧制,与擦擦的制作方法相同,之后再将烧制好的构件堆叠。擦擦之间以灰泥黏接,灰泥用砖粉、石膏、扁豆粉等混合而成。大塔主龛朝东,一层供释迦牟尼佛(图38),两侧为普贤菩萨和金刚手菩萨,一层北侧供过去佛燃灯,南侧供未来佛弥勒,包含着供奉过去到未来的一切诸佛之意。据说塔的五层和六层中供有法界语自在和金刚界曼荼罗。但由于无法登塔,朝圣者无法观览。

在1934年尼泊尔的大地震中,千佛寺遭到重创,民间团体与政府组成了修复力量,并为修复寺院申请了贷款。人们用大塔上散落的构件与新造的擦擦一起,在原来的大塔旁边又建造了一座名为持明佛母塔的小塔(图39),以纪念和供奉为修建寺院提供灵感和指引的持明佛母。2015年的大地震中,佛塔稍有松动和损坏,目前维修工作尚未结束,大塔周围满布脚手架。

图38 千佛寺主尊释迦牟尼

图39 千佛寺持明佛母塔

图40 千佛寺大塔门楣

图41 千佛寺大塔门楣

图42 千佛寺大塔塔身

图43 千佛寺大塔局部

图44 千佛寺持明佛母塔局部

这座寺院汇聚了16世纪晚期的风格特征与图像。无论制作工艺还是设计,都堪称16世纪的杰作。大塔门楣顶端为口衔那伽的金翅鸟(图40),底端两侧为摩羯鱼,尾部向上翻卷呈卷草纹样,是尼瓦尔艺术中最典型的设计。这种装饰通常出现在绘画和木雕上,制成擦擦实属不易,整个门楣为一整块烧成,丝毫没有减弱线条的流动感与细节的精致。不同方位的门楣,使用的装饰题材虽然类似,但设计并不相同,同样是那伽与金翅鸟的形象,在另一门楣上出现其他造型(图41),说明大塔的建造者并非只用模具简单复制,而是充满着艺术构思。塔身遍满装饰和佛像,每一个佛龛,每一层装饰,都遍布雕饰,繁缛而不杂乱(图42)。大塔的细节之处,也充满了各种造型,如柱子上方卷云纹中(图43),塑造一莲花台,莲花左右为卷起的枝叶,柔韧而富有装饰感。莲台上有身材矮壮、赤身裸体的侏儒形象,双手托举状,支撑着上方。六拏具是佛教中常见的装饰,以六种以动物组成,常用于佛像背光和券门之上。大塔上的六拏具(图44),显然用两块大的花砖拼合而成,童子与怪兽、狮子、大象的造型动态丰富,肌肉饱满,没有过多的饰物,在狭窄的空间中塑造了上下叠加的生动形象。拼合处缝隙很小,接合自然,显示了工匠高超的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