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成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育人的优势1.全面性教育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性教育,就要保障受教育者的全面性。要想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观念,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在课堂中真正将学生放置在主体位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并进行课外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与成果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育人的优势

1.全面性教育

实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性教育,就要保障受教育者的全面性。对于每一个特定个体而言,全面性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课堂教育机制就是让所有大学生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当然他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生上座率并不高,这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课堂教育作为知识的有效传播路径,是系统教学的主要场所,因此,必须经过充分准备、严密组织、科学实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主动性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在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位置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大学课堂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与学生的互动教育相结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选择力,这是课程本身发挥立德树人作用的根本体现。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育人的途径(www.xing528.com)

1.提升师资素质是关键

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应“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德高尚、理论知识渊博、业务能力精湛、心理素质良好的先进群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引导人”。[1]提升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良好的素质培养首先取决于具有高素质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尤其是针对政治学习,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认识,要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使自己的认识可以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的要求,对自身所教的理论“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如果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师自己不坚信马克思主义,那么怎能让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所以,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便是让教师从根本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做到言行一致。此外,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也非常重要,正所谓修身立品,行动反思学习,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做学生的楷模,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树立积极的形象,鼓励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2.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是必要环节

从个体方面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里包含了道德、信念和自我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个人意识的薄弱,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自身的发展,进而决定了个人综合水平的提升。要想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观念,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在课堂中真正将学生放置在主体位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并进行课外实践。教育模式上不断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备课时设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以这个兴趣点导入课堂,向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求知世界,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会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