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流动群体管理:高职教育实践创新

大学生流动群体管理:高职教育实践创新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流动群体是为满足大学生的多元文化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大学生群体组织,以学生社团为主体。此外,老乡会等自由组织也是流动群体的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流动群体营造高品位的组织文化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层次要求。

大学生流动群体管理:高职教育实践创新

大学生流动群体是为满足大学生的多元文化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大学生群体组织,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加强对流动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流动群体的内涵及特点

1.大学生流动群体的内涵及类型

大学生流动群体是指一种非正式群体,是广大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开展文化、科技体育文艺等方面活动的群众团体。大学生流动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需要,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才环境,提升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类型上来看,大学生流动群体是以学生社团为主体,以临时组建的项目型群体和老乡会等自由组织为补充的群体。

项目型群体是指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完成某个任务而临时组建的短期的团队群体,待问题解决、任务完成后,该群体便会解散。项目型群体同具体的项目目标直接联系。当今大学校园里存在的项目型群体主要有学生工作室、科研团队、创业团队等几种类型。

此外,老乡会等自由组织也是流动群体的组成部分。老乡会是大学生流动群体的另外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地理方位为界线,以相同的语言和习俗为基础,以乡情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互利互信,在乡情乡音的感召下,坦诚交往。老乡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特定学生群体的交往需求,缓解了学生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2.大学生流动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流动群体是广大学生按照某一共同喜好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特点:①组建及运转的自主性;②类型及内容的多样性;③成员参与的广泛性;④组织结构的松散性。

(二)大学生流动群体的管理与引导

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进一步科学整合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流动群体的管理,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流动群体的良性发展,不仅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www.xing528.com)

1.科学管理、重点扶持,促进流动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大学生流动群体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坚持管理与扶持相结合。对流动群体实施科学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严把组织入口关;②要加强对负责人的管理;③要加强对活动的管理。

高校应该重视流动群体的积极作用,关注、重视其建设和发展,并给予重点扶持。具体来说,既要鼓励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做流动群体的指导教师,又要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添置必要设备和物资。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学生社团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学生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提升格调,打造品牌,营造高品位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将其成员凝聚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与文化配合的管理才可称之为卓越的管理。引导大学生流动群体营造高品位的组织文化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层次要求。创建积极健康、高雅向上的组织有助于学生受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更为明确地参与组织活动。引导大学生流动群体营造高品位的组织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结合学校传统,凝练形成特色组织文化。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校背景和发展历史,也有着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这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大学生流动群体组织文化的建设可以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打造品牌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第二,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群体组织。大学生流动群体要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需要通过提升成员素质、开展精品活动、加强舆论宣传等多方面来实现,通过打造一批如“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被广大学生熟知、具有传承性和现实意义性的精品活动,进而促进组织品牌的形成。

基于此,学校可以在群体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以学生社团为例,由学生社团联合会统一制定详尽的考评细则,定期对社团进行综合测评,根据测评成绩,分别进行各类别社团的内部排名及校内总的排名,激发同类别社团及跨类别社团间的竞争,用良性竞争促发展。对于测评结果优异的学生社团进行奖励和表彰,对于没有开展活动能力或者不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团予以淘汰。通过以上三种机制的综合实施,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团纵向发展,增强学生社团存在的意义,提升社团品位。

3.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将流动群体打造成素质教育新平台

大学生流动群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流动群体自身的优势,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打造素质教育新平台。引导大学生流动群体将活动开展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大力开展与所学专业结合比较紧密的社团学术活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也可以指导学生社团等流动群体开展与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既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理论的指导作用,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