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专业协调:BIM的认知、思维和实践

多专业协调:BIM的认知、思维和实践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说了这么多在建筑专业上ArchiCAD的优点,可一旦跳出这个范围,在Revit面前它的表现就差一些了。对这些跨专业的问题,图软公司的策略是,专注自身功能,并通过开放来实现全专业BIM。我国主张的方法是把整个BIM拆分成多个子模型、多种专业软件,通过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来提高效率。另外,OpenBIM也是目前全球领先的多专业BIM整合方案,经常关注你使用的专业软件有没有加入它,也很有必要。

多专业协调:BIM的认知、思维和实践

前面说了这么多在建筑专业上ArchiCAD的优点,可一旦跳出这个范围,在Revit面前它的表现就差一些了。

比如,没有独立的结构专业模块,结构专业只能进行粗略的梁柱板造型设计,无法进行细部节点设计,也不能进行结构分析。

机电专业是单独的插件MEPModeler,但比起Revit的机电功能也逊色不少,比如缺了电气专业的线管功能。在数据分析方面也没有通风量、电力负荷等计算功能。

针对市政和路桥等专业就更费劲了,Bentley有专门的行业软件,Revit还可以通过建族来解决,Archi-CAD因为自建对象需要编程,对很多人来说难度就太高了。

对这些跨专业的问题,图软公司的策略是,专注自身功能,并通过开放来实现全专业BIM。

“OpenBIM”这个理念就是由图软公司最早提出来并发扬光大的,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通用语言,支持不同软件之间透明开放的合作。这个合作,是基于信息的双向传递,而不是单向。

实现OpenBIM的工具就是提过很多次的IFC。虽说很多软件都支持IFC,但力度和Archi- CAD可是比不了的。

你把Revit建立的三维模型导出为IFC格式,然后分别导入到Revit自身和ArchiCAD中,就会发现与Revit相比,ArchiCAD几乎没有任何的细节丢失。

只要是原生支持IFC标准,理论上ArchiCAD就可以100%实现全部数据交换。

不仅自身保持开放,图软公司也长期致力于和其他公司的软件达成互操作性,比如在它们的软件上开发IFC导入导出的插件。目前OpenBIM已经支持50多款主流的BIM软件,可以说你在BIM工作流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使用的软件,基本都可以和ArchiCAD达成完善的数据交换。

比如结构专业,建筑师可以在ArchiCAD中建立粗略的结构模型,然后导出IFC到专门的结构设计软件,比如Tekla。

结构师采用专门的结构设计软件导入IFC,设计细部连接,进行力学计算,再通过IFC导入到ArchiCAD中。建筑师再以此为基础继续做建筑设计

再比如机电专业,你可以用官方插件MEPmodeler来建立机电模型,也可以导入其他软件设计好的机电模型,像Revit、MagiCAD等软件建立的机电模型,都可以导入到ArchiCAD中,被识别成原生的机电管道构件,进而做碰撞检查等分析。

此外,ArchiCAD 19版本开始,添加了跟犀牛软件双向联动的功能,来实现复杂曲面造型的工作。(www.xing528.com)

从长期来看,开放之路一定是对的。即便是像Revit这样多专业高度集成的软件,也不可能照顾所有的事情,比如,施工合同管理这么一项工作,你就没法用Revit去实现它。

之前谈到过我国的BIM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的条文说明里阐述了我国对BIM实施之路的态度:

实践证明用一款软件、一个模型来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不可能的。我国主张的方法是把整个BIM拆分成多个子模型、多种专业软件,通过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来提高效率

图软的思想也正是这样,事实上,目前图软在我国也在大力推行OpenBIM,积极推进跟本土BIM软件达成数据的互换。

回到本节开始的那个问题,和Autodesk的理念不同,图软公司有着自己的BIM理念,那就是:

不同专业人,用专属于自己的软件去解决效率和信息化的问题,然后通过开放的方式共享信息,来实现BIM。

图软专注服务的,就是建筑师这个群体。

如果你正在从事或者未来希望从事的是建筑专业,那ArchiCAD是你不应该错过的软件。若是其他的专业,则不是很适合使用它。

另外,OpenBIM也是目前全球领先的多专业BIM整合方案,经常关注你使用的专业软件有没有加入它,也很有必要。

前面几个小节,通过Autodesk、Bentely和Graphisoft,我们一起了解了BIM建模软件的核心理念,以及不同软件设计者对待BIM设计的观点差异。

当然,作为设计平台的工具还不只这些,像从高精密机械行业向BIM进军的Catia、专注于钢结构的Tekla、专注于土方道路的Civil3D、专注于机电设计的MagiCAD等,它们各有特点,也基本上属于专业细分领域的最佳选择,在各自擅长的地方没有什么竞争对手,本书就不再一一展开分析了。

下一节我们从一个在线工具,来介绍外部协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