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由来

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由来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知识本位的高校教育思想观念。高校教育教师必须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切实履行教师的基本职业职责。但由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世界性社会工作的不断变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报告引发,以素质教育思想为理论支撑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领域,高校教育究竟是终结性教育还是基础性教育一时成为学术界的争论热点。

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由来

(一)培养人才观念的形成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教学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知识本位的高校教育思想观念。

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与重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反思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进而确立了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教育,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也要肩负起人才培养职能。高校教育教师必须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切实履行教师的基本职业职责。

随着世界高校教育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规格新要求的不断提出,能力本位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更需要提供知识全面、技能过关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是出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的考虑,既不能忽视理论教学又要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既不能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走极端,也不能过多增加学生的时间、经费、心理等学习负担。于是,新的教学中心地位理论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校内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在校外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究机制。

(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思想形成

一般认为,国际上高等教育大致有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苏联德国为代表的专才教育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既打基础,又进行实践训练;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主要是打基础,实践训练放到大学毕业以后。我国最先主要学习苏联模式,形成了专才教学模式。改革开放后,我们发现苏联专才教育模式的许多问题,开始注意学习欧美通才教育模式。同时,这两种模式自身又不断变化和交融。

一般认为,现代专业教育思想源于美国国家功利主义视域下的科学主义高校教育哲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以实用为标准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影响了美国几十年,受苏联1957年“卫星上天”的影响,美国更加重视高校教育教学的科学功利。1978年我国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提出“向科学进军”,迎接科学春天的到来,此后一直成为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的构成元素。但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专业教育思想很快也受到素质教育思想的挑战,因为国内外的人才成长及使用实践表明,仅有一技之长的人并不能担当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科专业高度分化后再高度综合成为发展趋势,人才培养与社会工作都面临越来越复杂化,特别是“曼哈顿计划”反映出社会工作对人员合作、协调、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能力,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健全的身体和心理素质。(www.xing528.com)

以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等形式出现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得以萌生,传统意义上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观念逐渐被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的呼声和“通识教育”的理念所取代,仅仅重视科学技术的“精、深、专”为“德才兼备”“文理兼备”的人才目标所取代。随后,华中科技大学率先提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专门文件推进的高校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并建立了一大批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只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科学知识传授,而是对所有学生加强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全面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具体体现。[1]

(三)提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观念形成

按照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高校教育在教育序列中毫无疑问就是人一生的终结性教育活动。但由于世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世界性社会工作的不断变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报告引发,以素质教育思想为理论支撑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观念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领域,高校教育究竟是终结性教育还是基础性教育一时成为学术界的争论热点。特别是高校教育达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程度之后,高校教育的基础性就更加突出,高校教育只能为学生未来成为科技人才,从事科技职业打下知识、能力和继续学习的基础,而不能为未来准备好所需的一切。因此,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更加重视比较宽广的学科领域、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比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也必须为在职人员提供高校教育后继续学习的条件。

(四)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观念逐渐生成

一场世界性的学习革命使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也必须适应受教育群体的历史性变化,这是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直接指导原则和方向。具体而言有如下表现:由单纯的掌握知识转变为更加注重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由单纯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转变为同时注重拓宽知识面,培养具有包括外语能力、经管能力、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由单纯注重统一的培养规格转变为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多样化特长和学习潜力;由偏重理论知识转变为同时注重实际知识,进一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

因材施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条基本教育原则。为了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管理、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方面也要将统一的、固定的人才模式变革为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既努力拓宽专业口径又坚持按专业培养人才;既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又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既坚持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又给予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较大的灵活性。在教学管理上,推行学分制,实行选课、选专业等灵活的制度和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