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微课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高校微课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微课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用的原则微课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的,其积极作用不能低估。(二)微课教学实践活动的标准1.微课应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微课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匹配,反映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知识点。微课教学应有创意,能充分表现教师的教学技能。

高校微课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一)微课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用的原则

微课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的,其积极作用不能低估。它表现在优质资源共享和自学的灵活性上。

1.吸引原则

教师所开发的微课要能对消费者——学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要想让微课成为资源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作为微课开发者,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下功夫。这方面可以从微课的易学性和趣味性上做文章,所开发的微课应该使消费者流连忘返,教师要放下开发者的骄傲姿态,使得开发的微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消费者不停地反复点击观看,才能发挥出这种学习资源的效力,使学习者满载而归。

2.效用原则

教师开发的微课要在保证微小的前提下,使学生觉得这些微小的学习资源有用。微课开发者不要在一些没有教育或者学习价值,但是做起来表面漂亮的资源上做文章,这是一切微课都要参照的原则。

3.灵活原则

微课被引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是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等节点灵活应用。在课前,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微课,预先了解授课内容,便于师生在课堂上探讨问题,直至学习者掌握该知识点或技能。在课中应用微课,教师将微课当作纯粹的教学资源。在教学需要时,集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和直观地理解重难点知识。在课后应用微课,为学生提供可以反复学习的课程视频,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课堂知识。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自主补习,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

4.反馈原则

微课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优秀微课的开发与共享。

(二)微课教学实践活动的标准

1.微课应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

微课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匹配,反映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知识点。微课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具有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微课要表述准确,无科学性、知识性、文字性错误。微课的教学目标不能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不能包括过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课程要求及专业教学标准,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微课整体设计要新颖且有创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2.微课应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

微课应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微课的内容要难易适中,深入浅出,适于相应认知水平的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习理解,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微课应注重教学互动,能起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

3.微课应表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

教师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简明。教师仪表得当,严守职业规范,能展现良好的教学风貌和个人魅力。微课教学应有创意,能充分表现教师的教学技能。

4.微课应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源

除了微课本身要有主题明确的微课程名称、片头、内容、片尾、字幕等完整的媒体文件外,微课的开发者应提供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生作业等其他教学资源。

5.微课教学实践对多媒体的要求

(1)视频技术要求

微课一般采用流媒体格式。微课码流在128kbps—2Mbps、帧速≥25FPS,电脑屏幕颜色设置为16位。微课启动时间要短,片头设计一目了然,进入主题快捷。微课应插入一定的字幕,一是解决教师语言表达和视频表达的难点问题;二是用文字加强对学生知识的记忆。微课进程节奏要快,片头和片尾要简短,主题部分要丰满,镜头切换和“蒙太奇”手法运用合理。视频素材不应有抖动或镜头焦距不准的情况,镜头推拉要稳定,要保证主体的亮度。背景音乐和解说要清晰,解说要用普通话,音量和混响时间适当,音乐体裁与内容要协调。微课播放时要稳定性好、容错性好、安全性好、无意外中断、无链接错误。要使其操作方便、灵活,交互性强,人机界面简洁。

(2)动画技术要求

除与视频技术要求相似外,动画中的配色方案要协调,颜色不夸张,不暗淡。用二维空间表现的立体层次分明,进场和出场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动画运动速度合理,视觉不应产生错觉。动画中的字幕规范,字号不宜过大或过小,字体运用合理,字幕不宜过多,以防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动画所演示的概念、原理、结构及其他信息不应使学生理解错误或误会。动画设计应有必要的交互和链接,播放时尽量不用特殊的插件。

(3)课件技术要求

课件中文字大小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文字配色要与课件配色方案相符合,每个幻灯片中的文字不宜过多,只能用提纲式的文字,不能用过多的文字来代替教学内容。图形或图像应采用JPG、GIF、PNG等常用格式,彩色图像的颜色数不少于256色,对色彩要求较高的图像建议使用全真彩,灰度图像的灰度级不低于128级,合理使用照片和剪贴画,照片不宜占满屏幕。课件应尽可能利用图片、图表、表格、流程图、双向表、插画等。课件中动画效果不宜过多、过杂,避免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4)艺术性标准

微课界面布局要合理、新颖、活泼、有创意、整体风格统一,色彩搭配协调、效果好,符合视觉心理。在构图上要合理组织画面,合理分割画面,主体元素突出。在色彩设计上要处理好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的关系。颜色不宜过多、过杂,在统一的色调中寻求变化。文字要简明扼要,纲要突出,字体、字号和字形要与微课协调,不使用繁体字或变形字。视频拍摄的角度、视距和镜头推拉要合理,主体、光照条件和背景亮度要协调好。解说、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要搭配好,并与视频或动画主体的时间合拍,不得相互干扰。

(三)微课应用的范围

1.适于教师在备课时借鉴学习

通过“微课”可以募集到许多优秀教师的讲课课件,这些优秀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学习、借鉴这些优秀资源,一方面会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为微视频不同于过去网上的课堂实录和优秀教案,它是以PPT课件的形式配以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备课能起到直接的启迪借鉴作用。

2.适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再扎实,过后不复习也会遗忘。学生在复习时如果能够观看老师的微视频,会加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会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激活记忆的细胞,提高复习的效果。所以,老师在课后可以把自己的微视频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复习时参考。

3.适于缺课学生的补课和异地学习

有些学生因病因事缺课,过后找老师补课,一是老师不可能有时间及时给学生补课;二是老师补课时也不会完全像在课堂上讲课那么具体。有了微视频,学生即使在外地,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老师的微课自学,及时补上所缺的课程,使“固定学习”变为“移动学习”。现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比较普遍,携带方便,这些设备都能实现这种移动学习。

4.适于假期学生的自学

学生每年的寒暑假时间都比较长,除了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外,有些学生会预习和复习课堂学习的内容。如果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事先录制一些“微课”帮助学生预习或复习,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当然,用于预习的视频要区别于教师讲课的视频。

(四)微课教学实践活动的策略

微课作为一个新事物,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知识类型、学习者特征等影响因素,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也需进一步探索。

1.微课教学应突破传统教学

微课教学不必遵循传统教学线性的设计过程,它可以是一个动态的、网状的、循序渐进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教与学的过程。一个完美的教学过程应体现出控制性和释放性的统一。因此,微课应突破传统教学,做到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学教并重”的统一步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结合”,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微课和技术四个实体要素动态交互的过程。

2.微课教学应打破等同于微视频教学的思想偏见

有很多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微课等同于包含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的微视频。其实不然,微课不仅包含微视频,也包括音频及多媒体文件的形式,同时还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微课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深度融合,而不是拘泥于信息技术媒介的外在表现形式。

3.微课教学应注重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与统一

微课为符合学习者的视觉驻留规律及其认知特点,将教学内容以片段化的方式呈现,虽有助于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但碎片化的知识给课堂内容的统一、系统化整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微课的设计并不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切割,而是对课程中所出现的重点、疑点、难点进行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确定好时间单元;在保持知识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又与实际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相联系。此外,学习者应有效地使用教学支持工具,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开展移动学习,做到课内正式学习与课外非正式学习的统一与连续。

4.微课教学应实证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

微课教学是否科学,应用效果如何,不是通过简单理论归因、专家评判就能得出的,而是需要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教与学的环境、条件、因素等各方面开展实证研究,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设计、开发以及实施微课,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微课教学应用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要与常规课程相结合

微课是对重点、难点或某个知识的解释,是常规课程的有益补充,使用时必须与课程相结合。

(2)要与课程特色相结合(www.xing528.com)

微课表现的内容必须体现课程的特色,用微课作为课程的名片

(3)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

将学生感兴趣、关注的知识内容用微课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强调以生为本的思想,掌握信息技术的手段。因此,针对微课教学,应注意以下的要求。

第一,把握课程知识。微课的制作常常需要教师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能够信手拈来,有高度的知识驾驭能力。

第二,谙熟教学技巧。怎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知识讲解清楚,这需要教师有非常娴熟的教学技巧,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方法,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变革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微课,需要变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比如采取翻转课堂等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变革教学的勇气,敢于开展教学改革。

第四,了解学生需求。微课是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要。

第五,追求教书育人。教师是园丁,不仅传播知识,还要教书育人。微课可以将点滴的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起到传统课堂说教达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利用微课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尽量融入育人和文化内涵。

(五)微课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

1.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的方法是指评价者为了实现教学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教学评价方法种类繁多,教学活动的每一方面,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教学成绩,学生的学业成就、劳动技能、思想品德等,都需要有特定方法进行评价。下面将介绍教学评价中具有共性的、通用的一般方法。

(1)相对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法的优点是适应性强、应用面广,不管这个团体状况如何,都可以进行比较,都能评出个体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用建立在对象评价、对象群体测评基础之上的标准进行评价,发现个别差异,从而对被评个体做出较为客观、公正和确切的判断,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相对评价法的缺点是评选出来的优秀者未必真正高水平、高质量,未被选上的也不一定水平低,所以容易降低客观标准。评价的结果所反映的只是评价对象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位置,不一定反映他们的实际水平,易忽视教育目标的完成情况。[5]

(2)绝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所处水平的评价方法。绝对评价的特点:①标准明确客观,与被评群体相对独立,而且在测量评价之前就已确定;②评价结论是通过将被评的实际水平与客观标准直接比较而得到的,不依赖被评所在群体的状态水平;③评价结果得分的分布情况,事先不做硬性规定,不强行把被评的距离拉开,不要求必须分出上、中、下的等级,而是希望达标者越多越好。

(3)个体差异评价法

个体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个体差异评价法最大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并适当减轻了被评价对象的压力。但由于评价本身缺乏客观标准,不易给被评价对象提供明确的目标,难以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

(4)自我评价法

被评对象依据评价标准对自身所做的评定和价值判断称为自我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体状况等评价,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态度、效果等评价,学校对自身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都是自我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具体体现。

(5)外部评价法

外部评价又称他人评价,是指被评对象以外的组织或个人依据评价标准对被评者所实施的评价活动,它主要包括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间的评价、领导评价等。外部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与方法。只有科学、客观地进行他评,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鉴定作用,更好地发挥其激励功能,促进被评者改进工作,健康发展。

2.微课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原则

根据教学评价的含义和方法,结合微课的功能与特征,应该在微课教学评价的原则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性原则,主要包括:①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的描述准确,例证真实可靠;②分析、推理和论述严谨,实证步骤正确;③解说精确、术语规范、文字符号准确。

第二,教育性原则,主要包括:①符合教育方针,教学目标明确,对学习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起到促进作用;②理论联系实际,取材适当,有针对性,选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符合教学原理和认知规律,分析推理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形象直观,能使过于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知识通俗化;④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便于学习和记忆,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三,实用性原则,主要包括:①操作简单,容错能力强,界面良好;②选题科学合理,内容选择恰当;③能够切实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艺术性原则,主要包括:①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画面美观流畅,切换过渡自然,整体设计合理,画面突出主题,表达能力强。③声音清晰,无杂音,配合文字、图片,能调动人的各种感官。

第五,技术性原则,主要包括:①图像、声音、文本设计合理,画面清晰,字幕清楚;②声像同步,音量适当;③课程可以跨平台使用,安全可靠,不受错误操作影响,容错能力强,在不同配置的计算机上运行无障碍

3.微课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策略

由于微课评价指标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评审标准会略有不同,但其评价策略却是相似的。

(1)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体系过分地量化,容易将一些无法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因此,应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搜集全面、有效的数据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2)创建一套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

评价反馈对于准确、清晰地认识微课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帮助开发者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微课效益。评价反馈体系的创建,应该充分发挥专家小组和网络评价的意见。

(3)统计加权法设定指标的权重

通过统计加权法设定指标的权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加权不仅可以显示某些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而且是评价指标体系取得可比性和客观性的基本保证。

(4)从微课自身特点出发,形成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根据微课的特点,从内容到形式,形成一个立体、全面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评价中,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方面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5)采用评价反馈再评价的方法

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对前次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上一轮评价进行一个全过程的检验,从而为下一次评价提供有效的信息。

【注释】

[1]涂俊英.高校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王腼.基于VR展示与交互的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

[3]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祝朝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

[5]涂俊英.高校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