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孜:独特的城市与建筑模式

江孜:独特的城市与建筑模式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松赞干布在对拉萨河谷的地形地貌进行详细考察后,决定从山南的雅砻地区迁都拉萨。建于山顶的宫堡、寺院,当地原有的民居和不远万里朝拜而来的人们在寺院或宫堡下定居下来的住所,建构成吐蕃王朝初期的城市雏形。与大多数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类似,藏区中心城市的选址遵循了“因地制宜”的自然法则,体现出“山”“水”“城”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江孜:独特的城市与建筑模式

《周礼·考工记》记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建城制度(图1-1),对汉地有深远的影响,其在城市中所展现的基本规划结构有“择中立宫”“中轴对称”,讲究尊卑和方格网系统,被历代所推崇,奉为城市规划的经典。

东汉以来,我国都城规划基本上都继承了营国制度的传统,如北魏洛阳曹魏邺城、隋大兴、唐长安、北宋开封元大都明清北京等。地方城市的规格低于都城,并受到自然地理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仍然表达出对礼制思想追求的夙愿。“地方城市多以官署、楼阁或学宫等置于城市中心或轴线的主座上,城市轴线既有形成尊卑分别的功能,也是一种协调各类建筑布局的组织手段,从而形成中国古代城市较为突出的有序感、整体感和较为统一的礼制规划风格。”[9]

图1-1 《周礼·考工记》建城模式

中原的城市建设体现出封建皇权与礼制,然而这种建城制度并未影响到西藏地区,西藏的城市建设有着自身发展的轨迹与特点,独特的藏传佛教以及民族文化对当地的城市发展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拉萨可以作为藏地城市建设的典例。松赞干布在对拉萨河谷的地形地貌进行详细考察后,决定从山南的雅砻地区迁都拉萨。松赞干布筑堤阻水,填湖造地,修挖河道,在红山上修建宫堡、寺院(大、小昭寺),奠定了拉萨城市的雏形。随后,围绕大昭寺逐渐发展起来八廓街(也称八角街),这是西藏城市建设史上的第一条街道。建于山顶的宫堡、寺院,当地原有的民居和不远万里朝拜而来的人们在寺院或宫堡下定居下来的住所,建构成吐蕃王朝初期的城市雏形。(www.xing528.com)

对西藏城市而言,中原内地儒家文化的影响甚为微弱,更多地展现出佛教文化的影响,“礼佛”代替“礼制”,成为西藏地方城市建设的主要思想。“择中立宫”的规划结构演变成为“择中立佛”。拉萨八廓街区域的中心为大昭寺,“礼佛”主导了整个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环形的转经道与发散式的街巷消解了这条轴线延伸的可能性,同时也共同强化着大昭寺的核心地位,从这种道路体系中无法解读到任何中原内地古城常见的“井田方格网系统”。

甘丹颇章政权初期,拉萨城内先后修筑了蒙古汗王的王府两处:甘丹康萨、班觉热丹。其位置都在八廓街环路以外,前者位于大、小昭寺之间的林卡地,后者则位于大昭寺以西的开敞之地,并没有出现中原内地都城常见的“择中立宫”,也没有出现地方“择中立府”的格局。两处王府并没有成为拉萨的城市中心,而是以礼佛的谦卑心态分布在大昭寺的周边区域。拉萨八廓街区域以“佛”为中心的布局方式得以传承。

图1-2 西藏魔女图

笔者考察的西藏老城镇,如拉萨、日喀则、江孜三大古城和仁布、曲水、尼木、琼结等次一级的宗县,基本都由建于山上的宗山(宫堡)、建于山上或山腰的寺庙以及建于山脚平原的居住区(藏语叫雪)三部分组成。因此,完全可以将拉萨、日喀则、江孜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作为研究西藏城市的典型和范例,历史上西藏其他地方相继建设的市镇,在布局和结构上都与拉萨有相似和雷同之处。与大多数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类似,藏区中心城市的选址遵循了“因地制宜”的自然法则,体现出“山”“水”“城”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拉萨、日喀则、江孜、泽当这几座城市具有满足藏区人民聚集的自然条件,它们被选择成为西藏人民的定居点并发展为中心城市,是自然环境决定的结果。

笔者认为,宫堡(宗山)、寺院、居住区可以看做藏区城市构成中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密不可分、“三位一体”的关系可作为古城江孜研究和西藏其他城市研究的切入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