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族私塾与乡村学校的转变

家族私塾与乡村学校的转变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7年沙滘合并此七校,创办“沙良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陈氏族人便以宗祠作校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中学礼堂,后又成为沙滘中学体育部和厨房,中堂改为沙滘中心小学礼堂;前座设立小型图书馆和少年先锋队大队部;两侧衬祠用作课室,门前大片地堂成为学校的操场和升旗处。1958年,中学部第一批初中生毕业,学校正式更名为“沙滘中学”。

家族私塾与乡村学校的转变

早年,沙滘有东村的竞秀学校、裕坤学校,南村的崇文学校,北村的明义学校,西村的育才学校、敦厚学校、三育学校等七所学校。1947年沙滘合并此七校,创办“沙良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陈氏族人便以宗祠作校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中学礼堂,后又成为沙滘中学体育部和厨房中堂改为沙滘中心小学礼堂;前座设立小型图书馆和少年先锋队大队部;两侧衬祠用作课室,门前大片地堂成为学校的操场和升旗处。1958年,中学部第一批初中生毕业,学校正式更名为“沙滘中学”。李鸣皋在《顺德文史》中回忆,“我1959年来到时,宗祠已改作中、小学校舍,后座已撤去牌位作中学礼堂,中座作小学礼堂,前座有小图书馆和少年队大队部,门前广场是小学早操和升旗地方,其他作教室,成为教育基地。女孩子可以入祠上学,不再受限制。”

“中学部1958年输出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后,正式命名为‘沙滘中学’。六十年代后座大堂功能多变:革命老人西海陈九叔在此讲西海大捷振奋人心;广深线包乘二组讲拒腐蚀;师生自导自演粤剧‘党的女儿’……1972年复课闹革命,之后校舍才基本复原。”

20世纪60年代,祠堂后座用作学校排演粤剧的大舞台、各种运动的聚集地,但因是族人珍贵遗产,人们仍刻意保存校舍及其结构的完整性,没遭到大规模损坏。1964年和1974年,两次强烈台风将前座屋脊和瓦面吹毁。1997年结束其教学历史

▲图2-15 沙滘中学当年面貌 冯海棉 摄

(www.xing528.com)

▲图2-16 当年沙滘小学学生 陈洁莹 供图

乐从沙滘陈氏族人基本上都是在这座古老的祠堂里启蒙读书,索理求道,对这座祠堂的花木雕塑都稔熟于胸。这座古老祠堂存留着陈氏族人少年求学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也延续着他们喜读书、多功名、好慈善、爱家国的悠久传统。

古老的祠堂在历史的更替中也顺理成章地发挥出不同的功能,为人们读书索理、聚集开会、演出活动提供着独一无二的空间,也因其独有价值,才得以大致保存着昔日的结构与风貌,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仍屹立不倒,成为当代顺德的文化瑰宝。

▲图2-17 20世纪80年代学校教师留影 陈洁莹 供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