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传统民居三雕制作技艺研究:工艺过程与特点

关中传统民居三雕制作技艺研究:工艺过程与特点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雕”的制作总体上说有以下几道工艺过程:1.在毛坯表面上画线。先画出轮廓,再画出细部,为下一步工序做好准备。经过以上两道工序,材料表面上的造型已经十分明确。这是“三雕”的核心工作,学徒工只能雕刻一些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或花草的外围,凡是涉及塑型的部分,一般要由有经验的老工匠来完成。这部分雕刻一般要本着先上后下、先里后外的加工原则。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关中雕刻艺术十分重视线性的流动。

关中传统民居三雕制作技艺研究:工艺过程与特点

“三雕”的制作总体上说有以下几道工艺过程:

1.在毛坯表面上画线。古时用毛笔,现在通常用铅笔,将所要雕刻的图案造型在毛坯上大致勾勒出来。先画出轮廓,再画出细部,为下一步工序做好准备(图5-68)。

2.在材料表面上凿线。画线等于打草稿,是可以反复修改的。待修改完善后就要固定下来,做进一步的深加工。用小凿子沿着画线刻出印迹,在材料表面上留下整幅画面的阴刻。这样既可以避免加工时将画在材料表面上的线条抹掉,也可以通过阴刻线仔细观察画面的整体效果,发现问题,进一步调整完善(图5-69)。

图5-68 勾画轮廓

图5-69 阴刻线条

3.将画线以外的部分剔除。经过以上两道工序,材料表面上的造型已经十分明确。为了突出重点,工匠们要用錾子将画面以外的部分剔除掉,使造型更加清晰。这道工序的工作量很大,决定着作品成型后的效果。因此,施工中往往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用比较粗壮的錾子加工,只保留下造型部分,其余部分全部凿掉。第二步是用较小的錾子细加工,对凿掉的部分进行找平处理,使材料表面更加向造型靠拢,尽量少留下多余的部分(图5-70)。

4.雕刻成型。这是“三雕”的核心工作,学徒工只能雕刻一些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或花草的外围,凡是涉及塑型的部分,一般要由有经验的老工匠来完成。平雕和浮雕使用一般的大小凿子就可以完成,透雕时还会使用钻子,将人物或花草等图案的间隔部分去掉,使人物或花草凸显出来,做出三维的效果。这部分雕刻一般要本着先上后下、先里后外的加工原则。所谓“先上后下”,是说雕刻时先从画面的上面着手。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人物的面部、植物的枝叶多位于整个雕像的上部,细节较多,难度较大,这部分如果能雕琢成功,其余部分会更有把握。所谓“先里后外”,是说雕刻时先从画面的里面着手。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砖木石材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从里向外动手雕刻,既可以保证被加工面有一定依靠,降低破损率,也有助于操作者握錾子的手有所依靠,提高稳定性(图5-71)。

图5-70 剔除多余部分

图5-71 雕刻成型

5.给整个工作面上泥子。经过上面的雕琢,不管是图案本身还是周边,肯定会有一些缺损的地方。这种情况在砖雕石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所谓上泥子,就是用配好的泥子将这些缺损的地方补起来。当然,材质不同,所用的泥子成分也不同。砖石泥子是用白灰加砖石灰调和而成的,其比例要与砖石的原色相当——白灰多了,泥子会与砖石的本色形成反差,影响美观;白灰少了,泥子的牢固度会受到影响。木雕上用的泥子比较特殊,主要用木屑和皮胶来合成,使配出来的泥子与原材料在色彩、硬度上保持高度一致。当然,合适的泥子不是一下子就能配好的。为了找到最佳比例,工匠们往往会经过多次调配,使配出来的泥子能够与雕刻材料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图5-72)。(www.xing528.com)

6.对整个工作面进行打磨。待泥子彻底干透后,工匠们要用砂纸对成型的雕刻图案进行打磨,去掉雕琢之痕,使整个画面源于原材料又不同于原材料,成为自成体系的艺术品,更加自然地彰显作品的美学品位(图5-73)。

从总体上说,砖木石雕虽小,但花费的精力与财力却比建筑主体少不了多少。砖木石雕也能够集中体现出关中文化精神。关中自古帝王都,这里的官式建筑都体现出浓浓的正统文化精神,而普通民居砖雕、木雕、石雕的造型则灵活多变,更多体现的是生动与活泼。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关中雕刻艺术十分重视线性的流动。砖雕上的飞檐,木雕上的花鸟,石雕上的瑞兽,点、线、面中更多了一种线性的韵味,具有节奏的美。这些由“点线面”结合而成的拴马桩、屋脊,或是花墙、门窗,都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寄托其中,使本无生命的砖木石材变成蕴含丰富的艺术品,成为家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营造了出神入化的美学境界。

图5-72 上泥子

图5-73 打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