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位及自然历史情况,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成果

区位及自然历史情况,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水源稀少,植被覆盖不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升温较快,秋季降温迅速,昼夜温差大是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关中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对这些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不少地方都打上了周秦汉唐的历史烙印。如此众多的文化遗存,说明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辉煌,并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变迁。

区位及自然历史情况,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成果

关中中部是渭河的冲积平原,从西到东依次有宝鸡局地,咸阳渭南大部,西安几乎是全部(图3-1)。与渭北高原的丘陵起伏不同,中部地区主要是渭河的冲积平原。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天水入陕西的关中平原,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区,在渭南的潼关县汇入黄河,在陕境内流长502.4 千米。渭河流域内有宝鸡市的陈仓区、渭滨区、金台区、岐山县、眉县、扶风县,咸阳市的秦都区、渭城区、杨陵区、武功县、兴平市,横穿西安市的未央区、灞桥区、高陵区、临潼区,流经渭南市的临渭区、大荔县、华县、华阴市等,总共经过了20 多个县(市、区),总面积大约1.8 万平方千米。在陕西境内,先后有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灞河七条河流汇入渭河,形成广袤的渭河冲积平原。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上林赋》中有“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的描写,勾勒出这一地区渭水为主、众河归流的大格局,民间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总结。

图3-1 关中区位图

关中中部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秋时间较短。地域平坦,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适于农业耕作,是关中中部地区的最大优点,使得这里自古就是阡陌纵横之地。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西周、秦汉隋唐等13 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延续达一千余年。

周秦汉唐时期,关中中部地区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城市繁荣,村落密集。为了保障帝王及贵族的生活,各个时期最好的工匠都向这一地区聚集,形成了洋洋大观的都城建筑;为了保障城市供应,大量农户也在这一地区屯田劳作,形成村落,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村落建筑。(www.xing528.com)

千余年的历史中不乏“文景”“开元”那样的兴盛时期,开明的政治和富庶的经济,使百姓有充分的机会和实力营造自己的家园。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出土了武王灭商以前的四合院遗址;有周王朝最早建立的沣、镐二都遗迹和都城建造的最早规制《考工记》;秦始皇时期的咸阳城遗址和兵马俑坑,证明着当时阳宅和阴宅建造的高超水平;有汉长安城中上百种的殿堂式建筑遗址和城外“周袤三百里”的上林苑园林景观;有隋唐时期留存下来的巨大城池,也有出土的三彩住宅模型,显示着民居造型的精美。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大量古村落,更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了关中中部地区民居建筑的不凡表现。

与此同时,秦岭浅山地区的木材和石料,渭河冲积平原上厚实的黄土,为这一地区从事建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经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苦心经营,关中中部地区出现了官式与民式建筑共荣共生、兼收并蓄的局面:在城市,达官显宦与平民百姓共处;在农村,富绅大户与小工佃户为邻。社会阶层的丰富多样,决定了经济与生活方式的千姿百态,也形成了不同的居住需求,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态。同时,官式和民式建筑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同时,又相互影响,彼此借鉴,既传承了旧有的营造技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营造手段,在满足当地建筑需求的同时,也对当时北方乃至全国的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