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与园林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与园林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属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明末农民起义动摇了明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政权乘机南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准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富裕阶层的生活需要,明清时期的园林建造出现了繁盛的新局面。图1-20明清园林图1-21建于乾隆时期的静心斋平面总之,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结尾,明清时期的建筑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而很像将要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与园林

明清属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一方面,推翻元朝统治的朱氏政治集团提出了上学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试图将自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的中国社会重新振兴起来,并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措施;另一方面,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以农业为主体的旧有格局被打破,市场经济萌发,出现了新型手工业和工商业,涌现出各种类型的工业作坊,呼唤着新的文化科技的出现——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这一切,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明末农民起义动摇了明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政权乘机南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从开始歧视汉文化,到后来的接纳与共融,满汉文化为当时的营造活动提供了新的基础。尤其是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将《营造法式》中的技法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为官式和民间建筑制定了新的建造标准。

首先,建筑标准越发明确。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准化。除了建筑类型更加明确,工艺方面也依照《营造法式》的流程进行,大大提高了官式建筑的建造效率。随着制砖技术的标准化,砖的产量猛增,用砖瓦建造的房屋数量大增,不仅城墙外层基本上用砖包砌,砖砌建筑的墙体也开始直接承担屋顶的重量,甚至还出现了完全用砖建造的“无梁殿”(图1-18、1-19)。建造技术的提升,使各地区的工匠更有条件按照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建造,使得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的地域特色越发明显。

其次,建筑材料的集约化。经过千百年的工程实践,卯榫结构的技术水平越发成熟,大到房屋的梁架结构,小到房屋的门窗家居,卯榫连接几乎占据了木制品的所有连接部位,牢固而巧妙,在含而不露中将各种木制构件连接得浑然一体,形成新的空间。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檩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不仅简化了结构和工序,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相同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中还大量使用砖石材料,促进了砖石结构建筑的发展。中国南北方出现的只用砖石进行拱圈式搭建,省去了木制梁架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图1-18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图1-19 灵谷寺无梁殿内景

再次,园林景观的诗意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富裕阶层的生活需要,明清时期的园林建造出现了繁盛的新局面。一方面,出现了研究园林的专门性著作《园冶》,标志着中国园林营造由“跟着感觉走”的初级阶段,进入了理论总结并从而指导实践的阶段;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园林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代,出现了皇家园林、宗教园林、文人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全面繁荣。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欧洲园林的造法和风格也出现在一些重要的园林之中,如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大水法就明显带有欧洲园林的味道。同时,这些建筑中还融入了不少中国文化的元素,如在石制建筑构件上采用卯榫连接,在西洋建筑的屋顶上覆盖彩色琉璃瓦,在人工喷泉中安装十二生肖造型的喷水口等,将中西文化要素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明清园林也十分注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营造氛围,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大背景下,将绘画中“画龙点睛”“虚实相生”“意溢乎形”,诗文中“欲扬先抑”“韵律节奏”“独抒性灵”等技法(图1-20)通过堆山聚水、种树栽花、建造楼台等手法在园林营造之中加以运用,安排出建筑的主次,设计出山水的意境,渲染出景观的氛围,将园林所具有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图1-21)。

图1-20 明清园林(www.xing528.com)

图1-21 建于乾隆时期的静心斋平面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结尾,明清时期的建筑并非一味地走下坡路,而很像将要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依照上行下效的规律,官式建筑的定型化、标准化,建筑用材的集约化,园林景观的诗意化,都会直接影响关中地区的民居建设,使关中民居建筑更加规整有序,在讲究节俭的同时,追求居住环境人伦与自然美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