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揭秘关中远古时期木构架工艺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揭秘关中远古时期木构架工艺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地面遗存,考古学家们推断在关中的西安、渭南等地发现的仰韶文化,属于以母系为主的氏族公社文化。《周易·系辞下》中“上古穴居而野处”就是对这一时期民居情况的描写。到仰韶文化末期,房屋结构更加分明,墙体由整齐排列的木柱构成,屋顶由木构架捆扎而成,靠墙体来支撑,表明这一时期的木构架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揭秘关中远古时期木构架工艺

温和的气候,充沛的水源,孕育了丰富的物产,为关中先民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根据地面遗存,考古学家们推断在关中的西安、渭南等地发现的仰韶文化,属于以母系为主的氏族公社文化。也就是说,早在距今约6000年前,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开始了建造活动。

《周易·系辞下》中“上古穴居而野处”就是对这一时期民居情况的描写。据考证,穴居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借地势而挖的横穴和半横穴。这种穴居形式的优点是可以防雨,缺点是容易造成塌方(图1-4)。还有下大上小、上有盖顶的袋型竖穴。这种穴居形式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保温性,但是防雨性差(图1-5)。西安半坡村留下的遗址是穴居的高级形式,既保留着平地下挖的传统,又有四围木柱的支撑,上面覆盖有顶,形成完全人工的居住空间(图1-6)。

半坡时期的民居尽管原始,却在以下几方面为北方民居建设奠定了基础:

图1-4 横穴与半横穴

图1-5 有盖顶的袋型竖穴

图1-6 半坡时期的穴居形式

图1-7 早期的梁架结构房屋

首先,地基的出现。平地下挖的原始目的有避风的考虑,同时也有借助土地温度取暖的作用。随着墙壁和屋顶的加厚,保温性能的提升,房屋的整体重量也大大增加,承重问题提上了日程。于是,下挖土方的目的也由保温变成防止房屋下陷,工艺上也由下挖变成夯实,形成了早期的地基处理。

其次,梁架的出现。梁架的原始目的在于扩大空间,保障人们在房屋中有一定的活动余地。随着人口的增多,房屋面积的扩大,梁架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最初的三四根木料向上合围,捆扎成尖顶,变成了更多木料直立,形成立柱,构成了早期的墙体(图1-7)。

再次,屋顶的出现。可以肯定地说,屋顶是原始建筑最难处理的,也是工艺最为复杂的部位。说其难,是因为“顶”不仅决定着室内的面积,也决定着房屋的安全程度,两者之间有着相反相成的微妙关系——“顶”越大,容积率越大,安全性却越差;“顶”越小,容积率越小,安全性却越好。同时,“顶”还要与墙体有所衔接,如何衔接不仅直接关系着“顶”的牢固程度,也决定着房屋的使用寿命。可以肯定,“顶”的处理,对半坡先民来说是一件最为重要也最有挑战性的事情,从各个方面催生着人们的建造智慧,各种与连接有关的制作工艺也因此而生。(www.xing528.com)

图1-8 半穴居的房屋结构

图1-9 木构架屋顶

半坡遗址中有平面为方形或者圆形的半穴居建筑,根据建筑考古学者研究复原,住屋大多一面门,半穴居的地面有个斜坡道导向地面,坡道上有雨棚遮蔽,有的室内用短墙隔出“门厅”(图1-8)。这些居住的结构均采用木骨泥墙的制作工艺,圆形房屋中间立柱,柱子埋在地里,木与木的连接点采用绑扎法,柱顶绑扎脊檩,屋顶可能是四坡或者两坡。到仰韶文化末期,房屋结构更加分明,墙体由整齐排列的木柱构成,屋顶由木构架捆扎而成,靠墙体来支撑,表明这一时期的木构架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图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