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位及自然人文情况-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区位及自然人文情况-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岭对这一地区的气候、地形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初,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这一地区的山水苑囿一度被开放为农田,成为米粮之乡。汉武帝时期,这一地区又被扩建成了皇家园林。这些不过是秦岭浅山地区众多园林中的佼佼者,在规模和华丽程度上稍逊一些的园林更是不计其数。文人士大夫历来都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者。雅士僧众的“隐居地”终南山是这一地区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区位及自然人文情况-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

关中南部大致由西安市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蓝田县四个县区和宝鸡市的局部地区组成,总面积1 万多平方千米(图4-1)。这里南依秦岭,北望渭河,平均海拔比中部地区要高,除了秦岭浅山,地势相对平坦,但也存在着一些黄土丘陵地貌。秦岭对这一地区的气候、地形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东到西的灞河、浐河、沣河、涝河等均出自秦岭,由南向北注入渭河;秦岭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与丰盛的植被,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小气候,冬无寒风,夏无酷暑。山上翠绿巍峨;山下阡陌纵横,形成了与中部地区不同的人居环境

图4-1 关中南部区位图

帝都长安的“后花园” 由于紧邻都城,秦昭王时秦岭浅山一带就成了皇家的“上林苑”。当时,苑内翠竹枝繁叶茂,杨柳婀娜多姿,也被叫作“长杨宫”。汉初,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这一地区的山水苑囿一度被开放为农田,成为米粮之乡。汉武帝时期,这一地区又被扩建成了皇家园林。唐代是造园的盛世,长安城内就有太液、兴庆和芙蓉三座大型的皇家园林。城南到秦岭脚下的广大区域则是景色宜人之地,当时的文人宋之问就有过这样的描写:“长安城南有韦曲庄,京郊之表胜也……万株果树,色杂云霞。千亩竹林,气含烟雾。激樊川而萦碧濑,望太乙而邻少微,森然逼座。”如此美景,使得名门望族和文人士大夫争相在这里造园。据《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记载,在距离长安城南7.5 千米处,就有唐中宗李显之女安乐公主造的定昆池,当时的文人张文成对这座园林的形容是“累石为山,以像华岳;引水为涧,以像天津”,足见营造之美。这里还有唐高宗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修建的山庄一处,被大诗人韩愈形容为“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大致勾勒出园林之内繁花似海、盖地接天的景象。

这些不过是秦岭浅山地区众多园林中的佼佼者,在规模和华丽程度上稍逊一些的园林更是不计其数。宋代文人张舜民就有“唐京省入伏假,三日一开印,公卿近郭皆有园池,以至樊杜数十里间,泉石占胜,布满川陆”的记载。文人士大夫历来都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者。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专权时代,致君尧舜的宏大志向与结党营私的官场生态之间的矛盾,在磨砺锐气的同时,也让他们悟出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人生矛盾,为自己营造出“在朝”与“在野”的双重生存空间。都城附近的园林,既是他们高雅身份的象征,又是他们归隐身心的避风港。大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当时士大夫园林的典型代表。辋川地处长安都城附近蓝田境内的山谷里,树木葱郁,溪水潺潺,良田沃野,是修养身心的好地方。唐初诗人宋之问就曾经在这里建造别墅,王维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同样将这里作为一方远离喧嚣、独善其身的净土。(www.xing528.com)

雅士僧众的“隐居地” 终南山是这一地区的另一个重要节点。从客观环境上看,终南山是秦岭北麓的浅山,东起蓝田,西到宝鸡,山水相映,植被茂密,与帝都长安的繁华喧闹形成对比,自古就有“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的美誉。从人文脉络上看,隐士文化在终南山源远流长,名扬天下: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道家鼻祖老子也曾在这里的楼观台筑草堂授《道德经》;秦末汉初,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四位学者怀旧拒新,也隐居在终南山里;“汉初三杰” 之一的张良,功成身退,归隐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也曾经隐居终南;宋代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康熙时期的名士李雪木等也曾在这里隐居。总之,在王朝更迭的时间长河中,每逢乱世,总有一些看破红尘者来终南山寻找归宿。2001年,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寻访现代中国隐士》,更是将今天终南山的隐士生活大白于天下,引来了世界的关注。优美的环境,也引来了无数出家人的青睐。据专家考证,唐代长安城中的寺庙就有195 处之多,分别建在77 个里坊之内,并以大小雁塔最为著名。长安周边的名山胜水之间,更是寺观林立,香火鼎盛,保留下来的有:南五台下的圣寿寺,王顺山上的悟真寺,圭峰山下的草堂寺,樊川沃野中的香积寺、华岩寺、兴国寺、兴教寺、洪福寺、牛头寺等。与僧众们皈依清净的心境相匹配,寺院内古木森森、翠竹相应,与周边的山水相融在一起

这样的历史经历使得长安南部直到秦岭浅山地区,既是山水秀美之地,又是高贵脱俗之所,皇亲国戚在这里享乐,僧人雅士在这里居住,同时也给当地的民居建设提供了参照,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