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陵史话:探寻三苗古国及三千年历史

巴陵史话:探寻三苗古国及三千年历史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华”成为了该氏族部落的族称。1万年至5千年前,中原大地上发生了史前最大的大洪荒水灾。但蚩尤后裔南下迁徙到了江汉、洞庭湖区域组建了“三苗古国”,蚩尤自然成为了“三苗古国”的精神领袖。这一时期,正是江汉、洞庭湖一带古巴陵“三苗古国”文明与黄河流域“华夏文明”对撞的200余年。二子昌意与蜀山氏生下颛顼,颛顼生帝喾。“三苗古国”乃逐渐消失并融入到了更大的“华夏民族”之中。

巴陵史话:探寻三苗古国及三千年历史

上古时代在夏代之前,几乎全数来自于神话传说之中。尤其是夏与商之间的历史,是完全处于不清不楚的恍惚之中。这是因为夏与商之间出现了文化的断层,这个长度相当于我们如今到唐朝的时长。在这个断层带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无从考证。惟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来自于商朝后期的纪实和神话传说。

按照纪实,早在4000多年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散居着许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和部落在长期的战争、交往、迁徙和联盟中,渐渐形成一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华夏族”。华夏族的祖先分别是炎帝氏族和黄帝氏族,后来我们才有“炎黄子孙”的称呼。

至于“华”与“夏”的由来,传说炎帝部落支裔餬口[1]以“花”作为图腾。古“华”与“花”同音,即光线、阳光、亮光之意,而“华”正适宜炎帝部落后裔崇拜太阳神的心理。于是,“华”成为了该氏族部落的族称。在相隔“华”不太远的汾河流域是一片肥沃的土地,黄帝部落的分支迁移至此,他们以快乐的“喜”来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快乐之情。古“喜”与“夏”同音,故又称这里为“大夏”。所以,“夏”变成了黄帝后裔部落的族称。当两个部落走到一起且在文化上获得了共识之后,且相互结亲,孕育后代,逐渐交融成为一个“华夏氏族”。

在炎黄部落之外还有一些非常强大的氏族部落。如炎帝氏族部落以下还有两个分支分别叫做“共工氏”和“烈山氏”,其中以“共工氏”部落最为强大。1万年至5千年前,中原大地上发生了史前最大的大洪荒水灾。由于“共工氏”处理水灾有功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被后人封为“社神”。“烈山氏”部落以农耕为主,且烈山氏族部落的开山祖师擅长用火。他们发明了莳植百谷和百蔬,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根本问题。故“烈山氏”部落的先祖被后人尊奉为“稷神”。后来,两个氏族部落结合在一起,就称其为“社稷”。

据神话传说,史前的炎帝部落所在的区域在古代被称之为“九州”。之后,炎帝部落向外扩张,与东方的夷族蚩尤部落展开了“涿鹿之战”,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联合介入其中。传说,这场战争中不仅出现了无人驾驶的指南针和可以发光线的轩辕剑。并且,双方还请来了天神辅佐,其中九天玄女、应龙、旱魃等全数都是超一流的高手。当时在战斗中连喷火的钢铁野兽和凶猛的动物也参与进来,其中还出现了今天人们喜爱的大熊猫。“涿鹿之战”炎、黄两个部落彻底战胜了钢铁怪兽的蚩尤部落。蚩尤被肢解,他的那些冥神、魑魅魍魉、风伯、雨师被击败,刑天被砍头。但蚩尤后裔南下迁徙到了江汉、洞庭湖区域组建了“三苗古国”,蚩尤自然成为了“三苗古国”的精神领袖。(www.xing528.com)

随后,炎、黄部落由于“异德之故”产生了分歧,于是发生了一场“陂泉之战”。此次黄帝仍旧请来了救兵,并且再次使用他的动物战队,以熊、貔、狼、豹、驱、虎为前躯,以雕、鹖、鹰、鴏为旗号。终于,黄帝一战成功成为华北地域氏族部落的首领,炎帝部落只得南下进入洞庭湖区域甚或到了零陵一带。之后,黄帝部落的后裔们继续向东、南进入江汉、洞庭湖流域,致使南、北、东、西各个部落融入一体,与夷、狄、戎、蛮等这些或已经开化或未开化的民族逐步融合成一个以“炎黄子孙”为主的文化圈,成了大一统的“华夏民族”。这一时期,正是江汉、洞庭湖一带古巴陵“三苗古国”文明与黄河流域“华夏文明”对撞的200余年。

相传,黄帝留下了二十五个儿子之后乘龙升天而去。正妻嫘祖生有儿子,分为玄囂和昌意。二子昌意与蜀山氏生下颛顼,颛顼生帝喾。帝喾不仅与郃氏女生下“后稷”,与娀氏女生下“尧”,尧”又称“帝尧”。他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儿子,是华夏民族的佼佼者。他不仅率领神射手后羿射杀了大风、修蛇、封狶、猰貐、凿齿、九婴等怪兽,还统筹谋划治水的工作。尧在位70年后将帝位禅让给颛顼的后代舜,舜后来禅让给给禹。

夏禹之后,禅位制被世袭制取代,从此,中国大地上进入到了“奴隶社会”。之后,夏、商、周三代相继登台。“三苗古国”乃逐渐消失并融入到了更大的“华夏民族”之中。从此,古巴陵亦进入到了自身发展的文明时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沿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