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危亡之挽救与中华民族之复兴

国家危亡之挽救与中华民族之复兴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李书田曾指出:“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大学之责任愈大,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罔不依大学师生之如何振奋而定其命运,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之我工程学院所负之使命愈大,则我国历史最久之北洋工学院所负之使命,更非新设之工学院可同日语,今后我师生应如何尽此重大使命,即是书田所愿与诸师众生所共勉者。”

国家危亡之挽救与中华民族之复兴

“九一八”事变后,李书田曾指出:“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大学之责任愈大,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罔不依大学师生之如何振奋而定其命运,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之我工程学院所负之使命愈大,则我国历史最久之北洋工学院所负之使命,更非新设之工学院可同日语,今后我师生应如何尽此重大使命,即是书田所愿与诸师众生所共勉者。”[1]在此,对于大学促进国家中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

他强调工程学术应致力于服务世界和平,而不应沦为侵略之工具:“余企盼工程学术永为控制天然物力、利用厚生之学术,而不为摧毁文明之工具。如果万国工程技术人才一致结合起来,不为人类战争直接与间接服务,余深信世界和平,当永远可以保持。”[2]他还指出工程师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工程)应由吾人善为因时势之转移,助长之或控制之,俾其永远福益人类,而无时济人类之祸害。苟万邦工程人才,不受摧毁人类文明者所驱使,而且善为控制工程学术之应用,庶几自然物力,尽为人类福利所利用,而世界大同之理想,不难实现于后世。”[3]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李书田强调工程技术应得以善用方能为人类造福,而在中国当时的形势下,只有致力于发展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方能与国民政府提出的抗战与建国并举的政策相契合,为救国图存贡献工程学者之力量,并为世界和平做出应有之贡献。

在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务月刊》发刊词中,他再次明确了工程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宗旨:“本会以联络土木工程同志,研究土木工程学术,协力发展中国土木工程为宗旨。……会务中接受公私机关之委托,研究及解决关于土木工程上一切问题,及协助会员介绍职业,皆所以为完成本会之第三宗旨‘协力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建设’也。”[4]

李书田在主持北洋的17年中,始终自觉践行工程救国的理念,与广大师生勉力兴学,开展的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始终围绕着服务国家工业化这一主题,并为国家建设切实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无论是北洋初创时期,还是抗战爆发之后,他所主持开展的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始终贯穿着救国强国的主线,以挽救民族之危亡、促进国家之建设为己任。如在西安临大工学院矿冶工程学会迎新大会上的讲演中,他指出:“现值国难严重,同学应加倍努力,万不可因敌机之威胁而自馁,须知全国各地,均非绝对安全之区,目下既有机会求学,自应潜心攻研,培植能力,以备异日担负复兴与建设大业之重任。”[5]

1935年出版的第52期《北洋周刊》中,《国立北洋工学院研究事业之进行状况及其成绩》一文记述了李书田和其他教授取得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均与国家建设密切相关。如1929年11月,他代表中国工程学会赴日本东京出席万国工业会议,在会上宣读了《铁道工程与运用》等4篇英语论文,被收入《万国工业会议论文集》;初次创立“对数图解河水流量计算法”,创立简便的“图解梯形重心之二十四原理及其画法”,发表《隧道之功用》《关于为河北省农田水利开发自流井之调查研究》等论文,编写《中国水利问题》《水力学》,审定《机械原理》等。[6]这些成果在当时均关注国家工程建设之急需,致力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体现出他的工程报国思想。此外,他还发表过《关于水利之提案九则》[7]《中国工业服务社与中国工业之前途》[8]《西康宁经济建设之水电动力问题》[9]等学术论文,无一不关注中国之实际建设问题。(www.xing528.com)

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表现在四个方面:“教员的职责,是要极透彻地教授学生以各学科之理论、技术、实验、设计;督责学生求学,鼓舞其求学兴趣,锻炼其推阐思想,严加淘汰不及格之学生,以资提高程度;以师长之尊严,与其精神道德,或因嘉言之发抒,或借懿行之习现,而表率诸生;埋头实验室或研究室中以阐明、整理、论评,或发现学术之精微,而助长学术之进步,并领导高年级学生研究之风尚。”[10]可见,教师不仅要对教学极为精通,而且要引导督促学生积极求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致力于开展科研解决国家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他对教师提出的这些要求,无一不是与当时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国家对应用科学的急需相对应的。

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李书田在《训练水利建设人才刍议》中也有论述:“已有水利工程之知识,需要整理与编撰,未定水利工程之学说与理论,需要实验与研究,水利工程之著述与发明,更应提倡与奖励,俾期水利人才之培植,与水利学术之进步,相辅相进。”[11]这明确提出了教学与科研是工程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为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成果展示的平台,李书田主办了《北洋理工季刊》,5年间共出版了5卷18期,刊发了170余篇学术论文(1937年7月因战乱停刊),还曾主办《北洋周刊》《康专校刊》等刊物。在这样的工程救国、兴学图存思想之导向下,教师完成了很多与战时工程实际相关的研究项目,如“广东云浮及紫金铁矿研究”“华北煤炭低温蒸馏研究”“内燃机实际能率分析研究”等;教授们大都潜心钻研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张润田的《道路曲线及土方学》,方颐朴的《地形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实用天文学》,高步昆的《构造理论》《钢筋混凝土理论》,谭锡筹的《矿物学》《岩石学》和译著《世界矿产与国际政策》,丁绪怀的《高等化学》,王子祜的《试金学》等[12]

由此可见,在民族危亡之关键时期,李书田以工程救国为己任,开展工程教育与工程研究,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强调教学与科研应并举共进,取得了一批国家建设所急需的科研成果。作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始终不忘自己的时代使命,以脚踏实地的努力,推动了当时工程教育与工程研究的发展,而且为抗战建国贡献了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