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联大教育思想:积极的社会教育模式

西北联大教育思想:积极的社会教育模式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乡村教育的热衷和社会教育的推广是李蒸作为一名教育者一生的追求,他原本出生于望族,世代书香人家,对于农村和农民的关注源于他在美国期间留学的艰辛生活。虽然成效有限,但是他所形成的一整套的社会教育理念成为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对今天的成人教育等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北联大教育思想:积极的社会教育模式

由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办理不得其人或不得其法,民众参与度不高,无论是通俗教育馆还是公共图书馆,给人总体的感觉都是生趣不多、气氛沉闷,整体呈现出一种让人被动接受的景象,“结果成了社会上的一种点缀”,因而,对于民众产生的影响也就十分有限。李蒸在分析改造社会教育途径的基础上,提出要努力创办一种积极的社会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必须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5]:一是办理社会教育的人要养成一种“传教的精神”和“接近民众的态度”,这两种东西是社会教育事业成功的秘诀,所谓传教的精神就是要求办理者要有一种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勇往直前,要具有欧美传教士最初到外国传教时的那种兴趣和责任心,接近民众的态度,就是要对一般民众诚恳谦恭和气,以平等的地位对待普通民众并能尊重他们的想法,要让人民感觉到教育者也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而不是他们的上司,如果办理社会教育事业的人没有这两种东西,无论他的学问怎样好,经费怎样充足,也无法做出成绩来;二是办理社会教育需要一定的“技术”,社会教育工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前两种精神和态度,而成功的大小与快慢则受制于实施社会教育的技术,比如要善于“活用机会”,办理民众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给民众识字读书,但除了教授知识技能外还可以对参与民众所关注的和兴趣所在的问题予以解答,无论是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家问题,甚至休闲娱乐的问题都可以加以讨论并帮助他们解决,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每一次机会,而且这种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教育也能够引起成年民众参与此类教育活动的兴趣,博物馆的功能也可以不仅限于是一个陈列馆,可以随时根据民情风俗节令举办相关的展览会或演讲会而设法吸引民众实施教育,这样的博物馆也就变成了一个积极意义的教育馆。有了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技术,社会教育事业的兴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总的来说,要构建一种积极的社会教育,就要实现社会教育的生活化,教育内容要能够适应当地社会的需要,适合民众的生活需要,使民众意识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生活改善大有裨益,这样的教育才能引起民众的参与兴趣,才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教育。如果做不到这些,社会教育事业就只能沦落为一种社会事业,必然无法完成其肩负的重要使命。

对于乡村教育的热衷和社会教育的推广是李蒸作为一名教育者一生的追求,他原本出生于望族,世代书香人家,对于农村农民的关注源于他在美国期间留学的艰辛生活。原本是官费留美,但后来由于国内时局的影响,官费不能按时汇到,穷困便开始困扰他,一度甚至连衣食都发生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李蒸不得不在暑假期间前往乡村去工作以便赚取生活费用,耕地、种菜都是他在乡村的主要活动,如此一来,李蒸便与农村和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进而他的研究兴趣也集中在乡村教育方面,四年之后,他以《美国乡村小学教育之研究》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回国后面对国内民众80%以上的文盲的状况,更加坚定了他从事社会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养的决心,无论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还是担任北平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的校院长,在他的倡导和推行下,社会教育事业风风火火。虽然成效有限,但是他所形成的一整套的社会教育理念成为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对今天的成人教育等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1]编者.本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记录(1939-06-15)[J].西北联大校刊,1939(18):10—12.

[2]李蒸.大学兼办社会教育的方法[J].教育通讯周刊,1938(23):1—16.

[3]李蒸.社会教育与民主政治[J].教育与民众,1946,11(3—4):10—12.

[4]李蒸.社会教育与民主政治[J].教育与民众,1946,11(3—4):10—12.

[5]李蒸.社会教育与民主政治[J].教育与民众,1946,11(3—4):10—12.

[6]李蒸.教育的力量及其使命[J].三民主义半月刊,1946,8(4):9—11.(www.xing528.com)

[7]李蒸.大学兼办社会教育的方法[J].教育通讯周刊,1938(23):1—16.

[8]李蒸.大学兼办社会教育的方法[J].教育通讯周刊,1938(23):1—16.

[9]李溪桥.李蒸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0]李蒸.大学兼办社会教育的方法[J].教育通讯周刊,1938(23):1—16.

[11]李蒸.社会教育改造之途径[J].中华教育界,1934,21(7):73—77.

[12]李蒸.社会教育改造之途径[J].中华教育界,1934,21(7):73—77.

[13]李蒸.社会教育的进展[J].文化与教育,1934,(18):2—4.

[14]李蒸.社会教育改造之途径[J].中华教育界,1934,21(7):73—77.

[15]李蒸.积极的社会教育[J].师大教育丛刊,1931,2(1):27—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