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早期兵器制作特色,以戈为代表

秦早期兵器制作特色,以戈为代表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在兵器制作方面,秦早期兵器与其它诸国相比,颇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以戈、矛、剑、刀等为代表。是将戈放在兵器的首位。吴镇烽先生称,1994年陕西省西安市在打击文物走私的斗争中,收缴到一批秦早期铜器,其中有“秦子戈”和“公子戈”。吴先生研究后认为:秦子戈属于秦早期器物。

秦早期兵器制作特色,以戈为代表

甘肃省东部天水、陇南是嬴秦人兴起的风水宝地。他们来自遥远的东方,始出于“商蓋”,即今山东省曲阜,缘于周初的三监叛乱,周成王在商蓋消灭了蜚廉,将其族人西迁到甘肃天水甘谷县的朱圉山一带,为周守边效命,成为后来统一六国的秦人祖先。《清华简·系年》的记载表明:“西迁商蓋之民于邾圄,以御奴虐之戎,是秦先人。”[1]其地在广义上包括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麦积区、秦城区,以及原来归属于天水的礼县、西和县等地。

嬴秦的文化之根是东方文明,有着发达的手工业基础,并且已经得到山东地区考古发现的证明[2]。嬴秦人西迁之后他们在传承东方文化的同时,又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特别是通过丝绸之路来自西方的冶金技术,使秦早期手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兵器制作方面,秦早期兵器与其它诸国相比,颇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以戈、矛、剑、刀等为代表。《荀子·议兵》说:“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是将戈放在兵器的首位。考古发现秦戈最早出于礼县大堡山秦襄公M2号墓[3]以及礼县圆顶山M3号墓出土的一件“锋部呈等腰三角形,前端微钝,援部较短,无脊,长胡。直内较长。阑侧三穿,内上一穿。通长18.1、阑长10.4、援宽2.8、厚0.5厘米”的铜戈[4]

战争实践看,戈是具有啄、勾功能的格斗兵器。因而有不少与战争相关的字都与戈配伍,如战、戎、戌、戡、戬、戮等。戈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各部的称谓是援、内、前锋、上刃、下刃、背、胡、穿、上阑、下阑和后缘。作为手工业产品和战争武器,秦早期戈的制造相当发达,而且有用于实战产品和非战斗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秦早期戈在天水、礼县、西和一带多有出土。吴镇烽先生称,1994年陕西省西安市在打击文物走私的斗争中,收缴到一批秦早期铜器,其中有“秦子戈”和“公子戈”。其中“秦子戈”通长22.2、援长15、内长7.1、阑高10.5、援和内均宽3.2厘米,胡部一面铸有“秦子元用”四字[5],还有一件“公子戈”,“公子戈,通长19厘米,形制与秦子戈相同,锈色一致,当为同墓或同坑出土。内上铸一‘公’字”。吴先生研究后认为:秦子戈属于秦早期器物。而公子戈“字体与宝鸡太公庙出土的秦公钟、镈酷似,为典型的秦金文风格,时代也是春秋早期。作器者自称‘公’,应该是春秋早期秦国的一位国君”[6]。吴镇烽先生的研究很有道理。不过,我们从“脊的后部正反面各嵌一颗绿松,内后部正反从器形上看,秦子戈与礼县圆顶山出土的戈完全一致,可以认定此戈与圆顶山属于同一时期。虽然称“秦子”与称“公”者有所不同,但都与秦襄公前后相关。根据罗振玉先生所见,还有一件传世品“秦子戈”[7]。另外,在故宫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秦子戈”[8]。考察所传世“秦子戈”的形制看,与圆顶山新出“戈”及陕西博物馆所藏“秦子戈”大体相同,可以认为出自同一个地区,即秦早期都邑西犬丘(礼县)一带。这也是我们从器物上“西工”铭的秦戈中得到的证实。

1978年在天水市北道区吴砦乡与宝鸡县凤阁岭公社相交壤的建河大队,出土了一件被称作“陇西郡戈”的秦铜戈。据报告称:该戈援长16.8、内长9.5、栏长16.2厘米。内的两面刻有铭文。一面刻有:“武库”二字[9]。另一面刻有:“廿六年,□栖守□告(造),西工宰阉,工□。(背)武库”[10],并且指出:“‘□栖’,宝鸡馆同志指出应即陇西,极为精当。下文的‘西’即指陇西郡西县。‘工宰’,职名,从铭文中位置看,相当其他兵器铭文里的工师。秦陇西郡铸造的兵器,以往还没有发现过”[11]。可以相互印证的是1971年在湖南岳阳出出土了一件带有“西工”铭文的铜戈。其铭曰:

廿年,相邦冉造,西工师□,丞畟,隶臣□[12]

这里的“西工师”,与廿六年戈中的“西工”指的是同一地方,即秦的老家西县。还有,今礼县博物馆藏有一件1957年出土于礼县红河乡同心村的“右库工师戈”,在其胡部阴刻有十五字,其铭曰:

□□命□文右库工师□□冶□□造。

《右库工师戈》等戈的出土,可以证明礼县一带,即秦早期都邑西犬丘作为兵器制造的生产基地之一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从新出的秦代封泥“西采金印”再次得到了证实[13]。因为“西采金印”是秦在西县设置的采矿机构,这表明秦在自己老家有着一套从采矿到武器生产的完整机构,以确保军队之需。由此可见,史称秦襄公“修其车马,备其兵甲”[14],绝非向壁虚构。戈作为作战主要格斗的长兵器之一,用以装备秦军,尤其是用于车战,是必不可少的武器。

在秦早期手工业制造的兵器当中,除了戈以外还有矛。矛是一杆用以格斗的长兵器,是历史上运用最为广泛、装备时间最久的冷兵器之一。人在原始社会中用削尖的树枝木棒打猎,这就是矛的雏形,后来在长杆上用金属镶尖就成了矛。秦早期的矛在天水、礼县一带博物馆中多有收藏,比较普遍。而正式见诸于报告的则是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中的铜矛。该矛通长27.6、身长16.5、銎径2.3×2.1厘米。从清理遗迹看,矛头连柄全长3.6米,柄径2.5厘米,木柄上曾涂有深褐色的保护漆[15]。3.6米长,按《考工记·庐人》记载:“夷矛三寻”,八尺为寻。三寻二丈四尺,合今约4.8米,是车兵用矛。此户县宋村之矛为3.6米,应是秦军车兵用矛。

另外,还有传世的“秦子矛”[16]。据王辉先生考释,其铭曰:“秦子口口公族元用口右帀口用逸口。”[17]对此,陈平先生认为秦子矛属春秋型秦矛,与宝鸡姜城堡出土的戈、甘肃灵台景家庄出土之戈相似,系春秋早期类型[18]。另外,秦军还装备了一种叫“叴矛”的矛[19],《毛诗正义》称:“三隅矛。”矛不仅仅在战车上大量使用,在步兵交战中往往也是冲锋在前。矛不仅仅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兵器。著名的古希腊“马其顿”方阵,就是以步兵使用长矛,组成方阵排列在靠前的位置向外突出,并辅之以盾牌加强防守。这种长矛阵法进可攻退可守,有着巨大的威力,在秦军的战斗序列中,已装备于车兵与步兵之中。

文献记载和考古实践看,先秦时期长兵器除戈、矛之外,还有戣、戟、铍和少量的长刀。就秦军而言,与其他国家军队一样,理应装备各种武器,但限于出土器物,所以不能一一讨论。在戈、矛等长兵器之外,还有装备于秦兵的短兵器剑和刀。

剑是一种具有刺斩功能的近身格斗兵器,至少在周代就已经装备于军队之中。早期的剑较短,一般为30厘米左右,尤其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剑较北方地区长,最长的楚剑长达1.4米[20]

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在秦剑以甘谷毛家坪A组遗存中出土的年代最早。发掘报告称:

剑1件(M18∶1)。身呈柳叶状,有脊。扁柱形茎,茎上缠有麻布,保存尚好。圆首,菱形格。全长38.7厘米[21]

毛家坪A组遗存是目前公认的秦在西部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存。(www.xing528.com)

其次是礼县圆顶山春秋早期秦墓出土的“金镂孔铜柄铁剑”[22],以及青铜剑。报告称:

剑1件(98LDM3:13)。锋尖略园,剑从较宽,前锷收狭,中起脊,凹字形格,扁茎,剑首分铸,首孔为遍方形。格上饰有饕餮纹,茎上饰雷纹。通长26、格宽4.2、首孔3.2×1.4厘米[23]

按照配发的图片测算,圆顶山秦剑的剑柄约长8.5厘米。按比例为1∶3.27,即剑柄占通长的32.7%,为三分之一。对于秦剑,刘占成先生提出:“标准的秦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部分,前尖称‘锋’,锋下一段称‘束腰’,中凸棱线称‘脊’,脊的两傍称‘从’,剑刃称为‘锷’。脊,从合称为‘腊’。剑柄部分,手握部分称‘茎’,茎和腊连接处护手称‘格’,茎末端护茎物称‘首’。”并且指出:“春秋秦剑,特点是整体较短,高脊,束腰,短柄。”[24]即张天恩先生所说的“秦式短剑”[25]。从发源及流向看,“秦式短剑”的源头在甘肃东部的天水、礼县一带,就是从这里将“秦式短剑”由西向东推向整个秦国范围的。当然,也是先从这里装备秦军,而后才普及整个军队的。

与剑同属于短兵器的还有刀,刀有长刀和短刀之分。长刀自商周时开始使用,但未大量装备军队。春秋时仍在使用。短刀,作为具有砍劈功能的格斗武器,商周以来一直在使用。秦早期军队是否装备了刀,目前尚不敢确认。同时出土的还有刀[26],不过在礼县秦襄公M2号中字型大墓中出土了刀的残片,是整个大墓被盗一空后所剩,因为是残片,无法得知全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秦早期军队中曾使用过刀,这是不容怀疑的。不过,尚须更多考古资料的支持。

在诸兵器中,秦军早期军队还装备了弩、弓和镞,作为抛射兵器可以远距杀伤敌人和防止敌军冲击。我们看到的秦军早期的抛射武器是铜镞,出土于礼县圆顶山春秋早期秦墓的98LDK1车马坑内,总共90件。报告称:

在2号车舆的左侧随葬一包铜镞,原置于镞囊内,囊已腐朽。……分3型。

A型,79件。镞体柳叶形,两翼与关相连,向前聚成锐锋,连接处凹下,形成血槽,

锋及两侧刃都十分锐利。通长4.7厘米。

B型,1件。镞体三角形,中央有脊,但不突出,左、右两翼与关向前聚成锐锋。

通长7.3厘米。

C型,10件。镞体三角形,中起脊,左、右两翼与关在后部分开,翼尾形成倒刺。

两翼与关向前聚成锋,向后距渐宽,形成倒刺,连接铜梁。通长4.7厘米[27]

镞的发现,表明秦军在春秋早期就已经装备了抛射武器。应该指出的是,秦早期镞的形成与发展,与吸收戎人的镞不无关系。因为我们在礼县等博物馆看到秦镞的同时也伴有戎镞的出土。戎人善骑,弯弓骑射是其特长。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军阵的编列,前锋部队“有步兵俑204件,分作南北向的三列横队面对排列,每列有步兵俑68件。……手中所持的兵器主要为弓弩,只有11件俑手持戈、矛等”[28]。秦人善马,用弓弩装备军队以防卫和打击戎人,亦不失为“以夷之技以制夷”的绝好办法。

秦从甘肃兴起在向东开拓与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逐步改进出了一种三棱锥型箭簇。这种箭头三个棱脊长度几乎完全相等,杀伤力大,可以飞行得更远更平稳。现代兵器专家研究秦军箭簇,分析其形制和杀伤效果,发现其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和创伤能力,这种流线型箭头减小了空气阻力,射击更为精准,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很多现代子弹的特点。正是这些“子弹”加上先进的秦弩,使秦军弓弩手和骑兵拥有了称雄一流的资本,成为各国军队的梦魇。

有矛就有盾,这是一对武器,作为防护器械,秦军装备的盾叫作“龙盾”和“蒙伐”,《诗·小戎》称:“龙盾之合,鋈以觼軜”,龙盾以盾上画有龙形而名。蒙伐,亦为盾之一种[29]。总之,秦兵器的大量生产,证实了秦早期手工业的发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