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色农业产业:以效益为中心的新型农业

特色农业产业:以效益为中心的新型农业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色农业是指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条件,围绕“特色”这个定义进行农业生产和服务,有着极强的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农业的生产实质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组,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要素。现代化的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要以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以及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做支撑,将机械化、科技化与特色农业产业结合起来。

特色农业产业:以效益为中心的新型农业

特色农业是指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条件,围绕“特色”这个定义进行农业生产和服务,有着极强的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带是指在自身独特的自然优势条件下,立足已有的农业资源、品种优势,以产业为基础,效益为中心,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竞争优势为目标,进而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空间上相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的农业产业区域。

农业的生产实质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组,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要素。一般而言,农业的生产要素就是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分别是环境、区位等和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只有组合起来并有序配置才能够实现农业生产活动。[39]

长江流域地区的农业发展极具优势条件,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也是其一个发展指向,如何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还需要我们整理思路,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加大科技支撑,增强特色农业的产业竞争力,建立高水平的农业创新体系,以及高效益的特色农业技术体系,不断增加特色农产品附加值[40]特色农业品牌的推进,有助于提升产品的档次,农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保证特色农业的生产,而投资的积极引入,是发展特色农业的一大助推力。[41]

长江经济带要发展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带,就要立足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企业加工要依据原材料的生产需要,建设成规模化产业,从而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现代化的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要以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以及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做支撑,将机械化、科技化与特色农业产业结合起来。优势而特色的农业产业带是在我们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我们要打破地域限制,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特色农业产业带,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42]

【注释】

[1]虞孝感,陈雯.长江产业带发展态势与若干重大问题[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3).

[2]朱英明.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特征[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

[3]严瑞珍,等.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122.

[4]虞孝感.长江产业带建设与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5.

[5]《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2.

[6]梁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5(12).

[7]吕向东.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8]李玉瑞.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模式转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

[9]王合生.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态势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

[10]杨小慧.长江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工作研究,2015(7).

[11]陈叶兰.WTO对中国农业环境资源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2]徐元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状况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政治论坛,2005(6).

[13]陈智远.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0(5).

[14]黄季焜.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是挑战还是机遇[J].农业经济问题,1999(8).

[15]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16]田伟利.我国新型业态农业概念及发展路径的探讨[J].农业经济,2015(1).

[17]蔡运龙.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

[18]戴天放.农业业态概念和新业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2).

[19]高玉喜.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地位[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4(5).(www.xing528.com)

[20]高昌海.21世纪长江流域农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

[21]郭华平,陈曦.论我国农产品加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J].农业经济,2002(11).

[22]汤敏.加快培育和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J].中国乡镇企业,2001(11).

[23]吕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4]L.A.Harper,A.R.Mosier,J.M.Duxbury,D.E.Rolston.Agricultural ecosystem effects on trace gase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M].Madison: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1993:266.

[25]孙铁珩.中国农业环境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

[26]李泉宝.我国农业环境政策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27]蒋建平.中国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与模式[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8-57.

[28]王凯荣.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5).

[29]马帅.中东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30]曹隽隽.江汉平原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时空耦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1]杨林章.长江流域粮食生产态势与潜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4).

[32]张晓峰.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及灌溉水贡献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3]杨小慧.长江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工作研究,2015(7).

[34]黎伟裕.长江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景与挑战[J].上海农业科技,2009(6).

[35]王强.我国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

[36]吕飞杰.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1999(2).

[37]侯彩云.试论农产品加工[J].农业工程学报,2002(2).

[38]葛毅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发展前景与科技支持[J].农业工程学报,2003(5).

[39]彭新宇.论特色农业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模式[J].湖湘论坛,2006(5).

[40]李文哲.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J].江苏农业科学,2002(2).

[41]潘时常.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42]四川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大力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带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J].中国财政,2015(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