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水库发展历程-中国气象灾害史话

新中国水库发展历程-中国气象灾害史话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水库,对于防蓄洪水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小浪底工程投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与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新中国水库发展历程-中国气象灾害史话

水库是由人工改造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用途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简言之,是大量蓄积水的人工湖。水库与湖泊有许多相似之处。水库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渔业航运、旅游、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水库的建设及其开发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水库的建设还为我国抗洪防灾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根据国际大型水库委员会的定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都算是“大型”水库:坝高在15米以上;坝高在10~15米之间,但坝顶长度超过500米;溢洪道的排泄量在2000立方米/秒以上;水库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上。这样的大型水库在全世界有4万多座。小型水库则有80多万座。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河流至少建有一座大型水坝;全世界有三分之一国家的一半以上的供电是依靠水力发电,而大型水坝的供电占去了世界总供电量的近五分之一;全球百分之五十的大型水坝是专门为提供灌溉服务而建造的,在全世界27100万公顷的水浇地中有30%~40%的面积是依靠水坝提供灌溉的。

大型水库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还可以称为“特大型水库”:坝高在150米以上,坝体体积超过1500万立方米,库容超过250亿立方米,装机容量在100万千瓦以上。特大型水库在全世界有300多座。与中小型水库相比,大型水库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大型水库造价高昂,淹没区范围大,水库及水库以下河段还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生态学效应。大、中、小水库各有其不同的环境效应和优劣势,应因地制宜修筑。

1949年以前,我国主要江河上水库很少。1949年以后,根据江河治理规划,修建了一系列承担防洪任务的综合利用性的水库,许多大型水电站,也承担下游地区一定防洪任务。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兴建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30.6万千米,保护人口6.1亿人,保护耕地4100万公顷。全国已经建成各类水库98795座,总库容约为903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732座,总库容7210亿立方米,占全部总库容的79.8%;中型水库3934座,总库容1117亿立方米,占全部总库容的12.4%。”[1]我国的水库数量已荣登世界榜首。

我国南北方和东西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因此各个省市之间的水库数量及库容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分省市来看,2017年,湖南、江西、广东、四川和湖北位居水库数量前五名。在更具意义的水库库容方面,湖北省的水库库容位居全国首位,达到1263.9亿立方米,其次是云南,753.6亿立方米,第三是广西,水库库容为708.3亿立方米。

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水库,对于防蓄洪水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在防洪区上游河道适当位置兴建能调蓄洪水的综合利用水库,利用水库库容拦蓄洪水,削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达到减免洪水灾害的目的。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三门峡水利枢纽下游130千米、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千米的黄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坝址所在地南岸为孟津县小浪底村,北岸为济源市蓼坞村,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小浪底水库两岸分别为秦岭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条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2001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建成投入运用,它与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联合调度,可使千年一遇洪水安全通过黄河下游。(www.xing528.com)

小浪底工程共完成土石方挖填9478万立方米,混凝土348万立方米,钢结构3万吨,安置移民20万人,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约、质量优良的好成绩,被世界银行誉为该行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2002年至2008年,小浪底工程先后通过了安全技术鉴定、工程及移民部分竣工初步验收和水土保持、工程档案消防设施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等专项验收。2008年12月,小浪底工程通过竣工技术预验收。2009年4月7日,小浪底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小浪底工程投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与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见多偏重于经济和技术因素,普遍认为经济上无法支撑,技术上也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并且移民的难度极大。争议还包括三峡工程对当地地质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等。1983年水利电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着手进行前期准备。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在1985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培源、李锐等许多政协委员表示了强烈反对。于是,从1986年到1988年,国务院又召集张光斗、陆佑楣等412位专业人士,分十四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重新论证,结论认为技术方面可行、经济方面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大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整个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800万立方米,耗用钢材59.3万吨。水库全长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宽度1.1千米,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调节能力为季调节型。

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2018年12月21日8时25分21秒,三峡工程在充分发挥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前提下,三峡电站累计生产100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据统计,100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相当于节约标煤0.319亿吨,减排二氧化碳0.858亿吨。如果按照每千瓦时电量产生GDP12元计算,1000亿千瓦时电量可以支撑我国GDP1.2万亿元。

三峡水库是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范围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21个县市,串流2个城市、11个县城、1711个村庄,其中有150多处国家级文物古迹,库区受淹没影响人口共计84.62万人,搬迁安置的人口有113万人。淹没房屋总面积3479.47万平方米。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形成总面积达108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

此外,辽河、第二松花江、海滦河、淮河、汉江和珠江流域东江等水系的水库和水库群控制了山丘区的大部分洪水,大大减轻了下游平原洪水威胁。在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和水利职工在堤防两岸、水库周边广为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许多堤岸、河湖和水库库区林木葱郁、四季花香,加上一些文物景观和人造景观,使这些地方成了水利风景区,成为老百姓休闲和观光旅游的胜地,周边甚至成为招商引资开发的热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