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公诛华士:三千年文祸第3版

太公诛华士:三千年文祸第3版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又作“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太公诛华士事件,《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详细记载,同时被诛的还有狂矞。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杀之,以为首诛。然而怀疑归怀疑,论性质,“太公诛华士”无疑是思想言论祸案。

太公诛华士:三千年文祸第3版

在《荀子》等书中,与少正卯、邓析二案相提并论的,还有一串年代更为久远的疑案,即“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史付”(《荀子·宥坐》)。或作“汤诛蠋沐,太公诛潘耻,管仲诛史附里”(《说苑·指武》)。又作“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孔子家语·始诛》)。各家所记人名歧异,事件舛互,可能是传闻生讹兼抄写致误。其中周公诛管叔、蔡叔是镇压叛乱,《史记·管蔡世家》作“杀管叔,放蔡叔”,可置而不论。

太公(即吕尚,别称太公望)诛华士事件,《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详细记载,同时被诛的还有狂矞。书中写道:

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杀之,以为首诛。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饷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议……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则望当谁为君乎?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耨而名,又所以教于国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为人用,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己自谓以为世之贤士,而不为主用,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www.xing528.com)

以上引文与其说是记事,不如说是阐理,即宣扬法家的功利观和社会论。敌视隐士,反对避世,是法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商鞅、韩非莫不如此,不足为异,但事件本身值得怀疑。其一,、华士狂矞二人的思想明显打着道家的烙印,太公则是法家的说教者,双方都超越了所处的时代。其二,《韩非子》内外“储说”大都是别无佐证的寓言故事,不大可信。其三,当年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卫士要对他们动武,正是太公过去解救扶开的(见《史记·伯夷列传》),而一旦东封就拿隐士做“首诛”,这一剧变令人难以置信。以“疾虚妄”自命的王充对这件事的真伪不加辨别,却赞扬狂矞、华士守志节,批评太公诛二子“无益于化,空杀无辜之民”(《论衡·非瑞》),可谓舍本议末。宋人叶適认为《荀子·宥坐》篇所载华士等6人之诛,“殆书生之寓言,非圣贤之实录”(《习学纪言》卷十七)。

然而怀疑归怀疑,论性质,“太公诛华士”无疑是思想言论祸案。其余几个事件(“汤诛尹谐”等)虽然不得其详,既与并列,当属同类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