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东坡与陶渊明:桃花源中的灵魂对话

苏东坡与陶渊明:桃花源中的灵魂对话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教授曾任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参与筹建中国陶渊明研究会,他也是《陶渊明寻阳觅踪》《陶渊明的映像》等陶学研究著作的作者。据史料记载,靖节祠原有六处,除面阳山靖节祠及陶渊明墓保存较好外,其他的都在战乱中破坏了。老村长陶辉是陶渊明第五个儿子陶佟的后代,多年来一直负责这个陶渊明故里的文物保管工作。即日辞职拂袖而去,任期仅八十余天。

苏东坡与陶渊明:桃花源中的灵魂对话

次日早晨七点半,天津卫视《泊客中国》的尹畅和她的摄制组就忙着装车,准备又一天忙碌的工作。他们每天都在旅程中创造着丰富的文化专题节目。今天他们要跟拍我们的拜陶之行,做《泊客十年—寻人不遇》节目的现场采访。

李昕坐在酒店门外,跟一个国外客户开电话会。总要有人操心衣食住行,养家糊口,把面包摆到餐桌上。

早餐的时候,殷云的车到了。她从惠州回深圳参加了几天的中医课程并稍事休整之后,又加入了我们的队伍。

陶渊明

大家步行到陶渊明纪念馆,管理员王女士已经早早开门迎接我们了。我们是当天最早来的客人。我们在归来亭前跟九江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吴国富院长会合。吴教授曾任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参与筹建中国陶渊明研究会,他也是《陶渊明寻阳觅踪》《陶渊明的映像》等陶学研究著作的作者。吴教授介绍说,陶渊明是东晋末期的诗人。关于陶渊明的生年有几种说法,故里寻阳、浔阳、柴桑的界定也尚有争议。但说陶渊明是庐山脚下寻阳柴桑人是没有异议的。据史料记载,靖节祠原有六处,除面阳山靖节祠及陶渊明墓保存较好外,其他的都在战乱中破坏了。而墓地具体在哪里,则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所在的这个陶渊明纪念馆是当地政府1984年在陶渊明柴桑故里选址,在沙河蔡家洼兴建的,并将面阳山陶靖节祠拆迁,按原样复建于纪念馆旁。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或许几百年后,这就是人们拜访的唯一“正宗的”陶渊明故里了。

我们看过纪念馆和靖节祠后,跨过小桥,拾阶来到背山望水的陶渊明墓,这是1995年沙河县按星子县面阳山军事基地里面的陶渊明墓复制的一座纪念性墓。我取出随身带来的线装《陶渊明诗》,这是陪伴我四十多年了的老朋友。我把诗集摆在墓前。

我也带来了另一位陶渊明的崇拜者——苏东坡的敬意。我把东坡酒倒入三个酒杯,朗读了我最心仪的陶诗:

陶靖节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把第一杯酒献给了陶靖节,第二杯赏给了我自己,第三杯分享给了苏东坡和所有陶渊明的崇拜者——亲识更相思。此刻,我仿佛又看到了苏东坡和陶渊明虎溪对饮的情景……

从纪念馆出来,我们驱车西南方向六十公里前往德安县吴山乡蔡河村的另一个陶渊明故里,而接待我们的将是一位陶渊明后裔陶姓村长。一路上我充满兴奋、疑问和期待。虽然这个陶渊明墓碑的发现已经十三年,但仍鲜为人知,而我也仅见过这个墓碑拓片的照片。如果这真的是陶公安葬之地,能够当面向陶渊明致谢该多好啊!

以诗祭陶渊明

这个陶墓还没有得到学者们的共识,或许老村长、吴教授和县政府会说服官方和学者们认真考察一下,毕竟有些像兵马俑那样的文物也是由农民们偶然发现,而不是专家们慧眼探视到或政府规划出来的。吴教授在他的《陶渊明寻阳觅踪》一书里详细地论证了德安是陶渊明故里的推理。如果李梦阳和朱熹看到这个墓碑,我想他们也会论证一番吧。然而,我不是考古学家,更无意介入专家们的争辩。陶渊明就是我失联已久的亲戚,既然确定他“身在此山中”,我只想在最贴近他的地方,向我最崇拜的诗人敬酒致谢。

老村长陶辉是陶渊明第五个儿子陶佟的后代,多年来一直负责这个陶渊明故里的文物保管工作。这里的村民都姓陶,他们有完整的陶氏族谱。他们坚信自己的家乡就是陶渊明故里。这里有陶家遗留下来的祖业牛眠地遗址,有陶渊明母亲孟氏墓葬及附近一千多座明朝陶氏墓地,很多墓碑上面书有陶渊明后代的文字,陶村长等人编辑了《德安县栗里陶历代古墓群简介》以告宗亲。这里有靖节祠遗址、陶渊明饮酒的醉石等等史料和地貌证据。尤其是当2004年8月村民陶相红放牛时发现了刻有“故公陶潜公之墓”的墓碑后,村民们更深信无疑,这里就是陶渊明栖身之地。他们把村里的“五柳堂”作为陶渊明纪念馆展示村里的文物。村民们将陶潜墓碑移入五柳堂保护起来,随即在发现墓碑的原地竖起一块复制的墓碑,修了石阶和雕像,以供祭祖凭吊。

我和陶村长、吴教授并坐在小溪边的渊明醉石上,一边饮酒,一边吟诵陶渊明的《饮酒》诗。我们无限感慨,这位清贫的田园诗人为后代留下了多么丰厚的财富啊。

在陶潜墓前,我泪都快流出来了。陶渊明穿越了一千七百年,就站在我面前,伸手可及。我把远道带来的酒给他斟上,并用他另一位忠实粉丝写的诗——苏东坡的《和陶饮酒》之五来助酒兴:

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

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重山。

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

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

我亦读亦吟,献上我对这位偶像的无比崇拜和感激。我也和苏东坡、陶渊明一起干上一杯。

与陶村长、吴教授在渊明醉石上

以酒祭陶渊明

午饭后我们道别了村长、教授和摄制组,驱车东行四十公里到星子县马回岭镇的陶渊明墓。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才出仕,担任江州祭酒及荆州、江州幕僚和参军等闲职。他时而出仕,时而归隐。家无积蓄,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他在《咏贫士》诗中曾有“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之句。然而他性格豪爽,知命安贫,从不趋炎附势,因此始终得不到较好的实职。他四十一岁时,为生活所迫,才出任彭泽县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辞职拂袖而去,任期仅八十余天

陶渊明在世时默默无闻,而且死后数百年里也未被推崇,直到被苏东坡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地位才陡然而升。陶渊明晚年相当清贫,两袖清风。按陶渊明《自祭文》自述:“不封不树”,即不起坟冢,也不要在墓前植树。所以陶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极低。据史料记载,到明朝时,陶潜墓已有一百多年无人知晓。只是到了明正德六年(1511年),大水在面阳山南坡附近一个叫鹿子坂的地方冲出了一块断碑,碑上有字曰“陶靖节先生故里”。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李梦阳由此断定这一带是渊明故里,并修筑了纪念性的陶渊明墓和靖节祠。

一部分陶学专家们考证陶渊明在东林寺附近有田亩和住宅,并举出陶诗中的佐证。比如《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中有诗云:“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以及《和刘柴桑》诗云:“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庐山西边。而西林寺曾是江州刺史陶侃第八子,陶渊明族叔的陶茂舍宅,故推断东林寺附近有陶氏祖产也合乎情理。陶渊明与东林寺慧远大师的交往也成为他在这附近居住的有力证据。苏东坡说东林寺藏有《陶渊明诗集》,也说明了陶渊明跟东林寺的渊源。这些都是这派学者们坚持星子是陶渊明故里的理由。

这座陶墓坐落在东林大佛以北几公里面阳山南坡的一个军事区里。我于1991、2005和2012年三次造访,都被以未经上级领导批准不得进入军事区为由拒之门外。我问过他们领导是谁,如何申请参观,也没有得到明确回复。而这次我决定提前做足功课,给当地领导写了三次申请信,均石沉大海。但我还不放弃,决定再亲自前往试试,希望把所有的渊明墓都祭拜一下。

虽然之前来过三次,我当时也不知何时会再来,就没有“处处志之”。由于这个陶渊明墓和军事基地都没有路标,而且附近开发了很多温泉度假酒店,有些还在建设中,我们在那附近“遂迷不复得路”。我们停车问过几位路人,他们都说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好像有人跟他们说过:“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们的司机对这个地方隐约有些印象。他带我们来回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才在山脚下找到一条没有路牌,打理得相当整洁的林荫小岔道。我们开进去大约一里路,果然看到了悬挂五星军徽的军营大门。军事基地戒备森严,门口架着带刺的路障。看到有车靠近,卫兵警觉起来。我们让司机放慢车速,远远把车停靠在路边。我和李昕、殷云把背包放在车里,手里只提着一个纸袋,下车徒步走向大门。

寻陶渊明墓不遇 李昕手绘

穿着迷彩服的卫兵仪表威严但彬彬有礼,训练有素。我们说明了希望祭拜陶渊明墓的来意,并打开《寻人不遇》,给他看了我写的上次来访的经历。士兵认真地听了我的陈情,跑步进岗亭,向上级电话报告情况。不一会儿,士兵跑步回来了,告知我们没有领导批准不得进入军事区。于是我又提了一个变通方案。士兵仔细听了我的提议,又重复了一遍:“您是说您要把东西留下,让我们放在墓前面,然后给您发张照片,对吧?”我确认后,士兵又跑回岗亭请示上司。几分钟后士兵回来了,打开路障走到我面前,微笑着说:“我们同意接收您的东西,放在墓前。如果上级领导批准,我们会给您发张照片。”于是我把一瓶桂酒、三个荷叶杯和一本《寻人不遇》递给了那个士兵。(www.xing528.com)

他是个富有责任心和荣誉感的军人,上级的话即是命令,我毫无疑问他会把我的酒带给陶渊明,献上我对陶公的祭拜。陶渊明不需要看我的书就知道我来过多少次,当然如果这些军人们想翻翻我写的书,我会很欣然。

至此,我已在此山三拜渊明,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我想找个地方稍作歇息,回味一下这如梦境般的一天。而东面几公里外的醉石是再好不过的小憩之地了。

在醉石

我们把车停在醉石温泉酒店的停车场,沿路向山坡上步行,不久看到“醉石文化公园”的标识,于是向右循溪流的声音走上一条岔道。醉石周围幽雅谧静,没有一个游人。醉石是一块两米多高的巨石,平台长三米,宽两米左右,略前倾。我绕到醉石右后方,攀上石台。台石上方为明朝嘉靖进士郭渡澄诗:“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清。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五柳今何在,孤松还独青。若非当日醉,尘梦几人醒。”左下方有朱熹手书“归去来馆”四个大字。

我坐下来,自斟一杯,回味这梦想成真的一天。此时不需要读诗,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我把第二杯倒在醉石上,“渊明醉此石”几个字跃出石面。我慢慢抿下第三杯酒时,蓦然回首,看到醉石上方一缕山泉飞瀑下来,让我联想到陶渊明描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若从这窄小的空间攀援而上,岂不就是豁然开朗的世外桃源?还是我醉了?

陶渊明这样描绘了世外桃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后的千百年来,无数人循迹前寻,多人宣称找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而且几个地方都建立了桃花源旅游景区,其中一个就在这附近。但我想:陶渊明写的桃花源一定是某一个地方吗,还是他的一个梦境?即使找得到那个地方,它还是世外桃源吗?在现实世界里,在每个人住的地方,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是否可以在心里营造自己的世外桃源?

我们的朋友苏东坡则更加玩世不恭,对陶渊明描述的桃花源表示质疑。他在《和陶桃花源》诗序中写道: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独桃源。而那些仙人及其子孙们,渐食人间烟火以后,也无异于常人。如果此话不是来自苏东坡,如此质疑陶渊明可能真会被标为“不合时宜”。

然而苏东坡未止于此。他说他在颍川时,梦到一榜书“仇池”的官府,“人物与俗无异,而山水清远,有足乐者……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苏东坡又说还有其他像仇池一样避世的地方。所以,即使像苏东坡这样的人也还是需要有梦想的。他的《和陶桃花源》诗说:

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

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

欲知真一处,要使六用废。

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

躬耕任地力,绝学抱天艺。

臂鸡有时鸣,尻驾无可税。

苓龟亦晨吸,杞狗或夜吠。

耘樵得甘芳,龁啮谢炮制。

子骥虽形隔,渊明已心诣。

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

不如我仇池,高举复几岁。

从来一生死,近又等痴慧。

蒲涧安期境,罗浮稚川界。

梦往从之游,神交发吾蔽。

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

却笑逃秦人,有畏非真契。

从醉石下来走回车里时,我抬头看到巨石上刻有“归去来兮”四个大字,定睛一看竟然是苏东坡的落款!

《归去来兮》是陶渊明、苏东坡和苏辙三位知音穿越时空的三重唱。三位伟大的诗人在如歌似泣的唱和之中表达了各自的挫折和苦闷,对“归去田园”生活的憧憬和愉悦,及后人对前辈的景仰与思念。

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写了《归去来兮辞》。他在序言里写道:“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史,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他因家里生活贫困,便去当一个县官挣钱补贴家用,也可以造酒自饮。然而他发现为吃饭而做官的生活违背了自己质朴的天性,官做得也很痛苦,于是上任八十余天就辞职归田了。陶渊明以朴实的文笔,描绘了回归家庭、重返自然的无比喜悦。

“归去来兮”石

1098年,苏东坡谪居天涯海角的儋州,“吾方南迁安得归”,实属有家不能归。苏东坡只好以这陌生的地方为家,打算归老于此。他重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而作《和陶归去来兮辞》,在与陶渊明的对话中寻求精神寄托。与陶渊明自求归隐的悠然情怀所不同的是,苏东坡的乡野生活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他同样把这乡村生活过得有诗情画意,在流落他乡的境遇中找到自己的宁静港湾。

苏辙在雷州收到了哥哥寄来的《和陶归去来兮辞》时,正赶上搬迁龙川的忙碌之中,到了龙川还没来得及回和诗,又北迁颍川。不久之后苏东坡渡海北上,病逝于常州。当年十月,苏辙在整理书信时,又翻出苏东坡的这篇遗作,感慨万千,“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最知己的哥哥已经驾鹤归去,而自己还能跟谁同游?苏辙挥泪写下《和子瞻归去来兮辞》,完成了兄弟唱和的约定。

此时,我似乎听到山峦中回荡起“归去来兮”男声三重唱。歌声飘然,若即若离。

我举首再看一眼石壁上苏东坡写的“归去来兮”。微风吹来,一片白云从山峰飘浮而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我心领神会,该回家了。

归去来兮。

渊明醉此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