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四辑:探索酒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四辑:探索酒文化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名酒辈出。(二)以酒会友“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是友谊的符号,“中国武侠电影之所以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它始终高举着崇侠尚义的旗帜,热情地颂扬人间至善至美的情义。”但东方不败将自己的美酒赠予令狐冲畅饮,令狐冲因此便对东方不败顿生好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十四辑:探索酒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名酒辈出。发展到现在酒已经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婚丧嫁娶、行军打仗、民俗节日等都少不了酒的身影。酒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它还是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参与者。“酒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发展的酵酶。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305篇中有40多篇与酒相关,从《离骚》到《女神》的历代诗词中,有关酒的描写比比皆是。除诗歌外,绘画中‘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55]除此之外,戏曲小说、音乐舞蹈,中国传统艺术无一少不了酒的身影,酒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合为一体,难舍难分。

(一)武侠电影中的酒

武侠电影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其诞生与载体虽依赖于西洋技术,但其内核却深深地蕴含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因此酒也成为武侠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但是并不是武侠电影中每一次出现的酒都可以成为意象,有的仅仅是并无“象外之意”的单纯物象。一是喝酒已经成为古人、今人饭桌上的常态,当武侠电影出现吃饭的戏份时,大部分会有酒相伴;二是正因为饮酒较为常态,故反派等大多在酒里下毒,酒成为“江湖”中的一种独特道具,推进剧情的发展。

酒在武侠电影中具有不同的物象形态。首先,表现在饮酒方式上,浅斟低酌之人多温文尔雅,大碗喝酒或直接拿起酒壶痛饮的多不拘小节、豪气干云,这也是武侠电影中侠客最常见的饮酒方式。尔冬升主演的《三少爷的剑》中,慕容秋荻请燕十三前去赴宴,金玉材质的酒杯精美无比,当仆人为燕十三斟酒时,燕十三抢过酒壶痛饮而尽;李翰祥版的《武松》中即使那“三碗不过冈”的碗换成了稍小的酒杯,武松喝起来也是举杯一饮而尽;最令人难忘的饮酒要数《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东方不败拿起酒壶,高高举起,酒水涓涓而下,尽显江湖豪侠姿态。其次,表现在酒器上,尤其是侠客贴身所带的酒壶,或精巧、或粗糙,最能体现侠客的个性与身份,东方不败为日月神教教主,地位尊贵无比,其酒壶自然精致得多,但作为一代枭雄,亦不宜过于精细巧致,否则会太显婉约,小家碧玉,失了阔气。而相较之下令狐冲的酒壶就粗陋了许多,色泽较暗、质地老旧,极其符合他作为一个不慕名利、长期奔波的游荡之人的身份地位。当然对于饮酒之人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酒的口感,遗憾的是这种属于味觉层面的感受,无法在电影这种以视听为语言的艺术中得到展现。施耐庵曾在《水浒传》中形容英雄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银”,可见在侠客义士的江湖世界里,如果没有酒的存在,驰骋江湖的英雄好汉也就难以演绎一个个威武雄壮,甚至是惊天动地的故事。侠者,无武不名,无德不立。烈酒配豪侠,更彰显侠风义胆。

(二)以酒会友(www.xing528.com)

“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是友谊的符号,“中国武侠电影之所以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它始终高举着崇侠尚义的旗帜,热情地颂扬人间至善至美的情义。”[56]“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是一个以男性为主体的世界。特别是在表现男性之间的情谊方面,武侠电影更是达到了一种深邃的境界。”[57]这种情谊首先体现为一种兄弟、知己之情。而武侠电影中酒的“象外之意”往往就是这种独特的情感。两人可以一起开怀畅饮,便是可做朋友;若不愿意与其共饮美酒,往往代表的便是不愿意与其做朋友。正如古龙所说:“我爱的不是酒的味道,而是喝酒时的朋友。”新派武侠小说对酒在电影中重要度的提升具有汗马功劳,尤其是金庸、古龙二人,创造了大量嗜酒如命的侠客。《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改编自金庸的作品,徐克虽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翻新,但主角令狐冲的个性特点并无变动。原著中令狐冲本就是一个嗜酒如命之人,时时刻刻在喝酒,和各种人喝酒,不在乎对方正派邪派,不在乎对方贫穷富贵,只要此人为人义气,有江湖风范,令狐冲都愿意与其一醉方休。于是徐克安排令狐冲和东方不败的初次相遇便是以酒会友。两人素昧平生,更谈不上互相了解。但东方不败将自己的美酒赠予令狐冲畅饮,令狐冲因此便对东方不败顿生好感。而东方不败虽然是一个不近人情、杀人如麻的大魔头,但也是一个爱酒之人,两人第一次交手,东方不败就抢了令狐冲的酒壶,英雄与英雄总是相似的,就这样两个爱酒之人便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金庸爱酒,古龙更甚,并且他自己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酒鬼”,因此他的作品中很多主角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尔冬升的《三少爷的剑》改编自古龙的作品,电影中燕十三心中苦闷,整日饮酒。本来视谢晓峰为最大的敌人,因为在谢晓峰这个第一面前,燕十三作为第二无人在意。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自己能打败谢晓峰。但是机缘巧合之下,燕十三竟和谢晓峰的另一个身份“没用的阿吉”喝了酒,聊了天,两人的敌对关系也渐渐缓和,慢慢地变为知己。最后燕十三还帮着谢晓峰拯救了家族众多性命。

(三)借酒浇愁

“酒入愁肠愁更愁,人若重情情近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酒与愁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抒发报国无门的郁郁不得志,或吟唱情难再续的悠悠情思。而在武侠的世界里,借酒浇愁,浇的往往是男女的情爱之愁。“‘情’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也是武侠电影常变常新、不断重演的重要内容。没有男女的感情,纯是行侠显得单调重复乏味了。在许多优秀的武侠电影里绵绵‘柔情’是构成铮铮‘侠骨’不可缺少的文化基因。”[58]

但是从根本上讲,侠客的“侠骨”与“爱情”是矛盾冲突的。首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没有任何负担的。但爱情往往要求两个人暮暮朝朝长相厮守,是互相牵绊彼此负责的。其次,对侠的追求需要侠客铲奸除恶、舍己救人、重义轻利,是一种极端无私忘我的状态,随时可能为侠义交付自己的身家性命。而爱情在某些时候是自私的,最起码它是为己的,朝不保夕的侠客永远无法为自己的爱人送去长久的平静生活。最后,在武侠的世界中,男性情谊永远是第一位的,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在兄弟情谊面前,爱情必须让步。“但从人性的角度思考,侠客是人,对爱情的向往是人的本能。当爱情降临时,侠客是无法抵抗的,可是天生的使命感使其没法专一于圆满的爱情。这是侠客无法逃避的必然的宿命,爱情的悲剧使侠客更为沧桑,也使侠义多了一份牺牲精神。”[59]在武功上侠客意气风发,在爱情上却伤心落寞,侠客只能渴望借酒浇愁。楚原版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改编自古龙的同名小说,虽然电影主要以武打吸引观众,不似小说花费大量笔墨诉说孤独、展现情伤。但是李寻欢始终是一个因为友情放弃了爱情的伤心之人。影片开头,茫茫雪原,两人一马,马背上的李寻欢一边喝酒一边咳嗽。远景镜头中,人与马是如此的渺小,只有无尽的皑皑白雪,如同无尽的愁绪将人淹没。《新龙门客栈》中,当邱莫言以为金镶玉和周淮安洞房花烛时,伤心的她抢过同伴偌大的酒坛,举坛便饮,酒流进嘴里,涓涓泪水却夺眶而出,“举杯消愁愁更愁”啊。将酒的愁滋味发挥到极致的要数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他自创了一种酒,叫“醉生梦死”,“人喝了之后,无论以前做过的什么都可以忘记”。在这江湖之中,每个人都有一段想忘记的情,可是因为爱得刻骨铭心,却始终难以忘记,只能借酒浇愁,暂时忘记爱情失落带来的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