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城印记:宁波帮参与武汉建筑的光辉成果

江城印记:宁波帮参与武汉建筑的光辉成果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他还特别邀请时年21岁、在汉口永年洋行任测绘员的沈中清,参加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建造。3月18日,沈中清和4名测工携带从湖北省建设厅借来的全部测量仪器和设备,从当时大东门以内的武昌城里步行到珞珈山新校址。在监造工程师缪恩钊的领导下,沈中清等人夜以继日,经过5个月的艰苦努力,按时完成了勘测任务。

江城印记:宁波帮参与武汉建筑的光辉成果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完整规划且在7年内一气呵成建成的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共30项工程68栋。除沈祝三的汉协盛营造厂和李祖贤的六合公司之外,还有一位宁波人从1929年到1936年,协助设计过国立武汉大学牌楼和半山庐等,且自始至终参与了国立武汉大学新校区的勘测和建造。他就是甬籍建筑专家沈中清。

武汉大学一期工程确定珞珈山为新校址后,学校邀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来进行新校舍的规划设计。开尔斯要武大建筑设备委员会提供珞珈山一带的详细地形图。时任代理校长刘树杞便前往汉口邀请他麻省理工学院的同窗缪恩钊来校。缪恩钊教授是江苏常州人,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系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路矿学校教授、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主任、汉口亚细亚工程部及美孚洋行建筑部工程师。缪恩钊教授应聘担任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监造工程师,主要负责设计施工技术监督、结构设计水暖设计等。同时,他还特别邀请时年21岁、在汉口永年洋行任测绘员的沈中清,参加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建造。沈中清作为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工程处的职员,先从事绘图员的具体工作,后作为工程技术员,协助缪恩钊教授监造新校舍工程,具体负责生活及教学辅助用房的建筑设计、工程质量检查、总平面管理、市政建设征用土地等。

1929年开始勘测规划武大项目,主轴线为李四光先生勘测所定。勘测工作具体由缪恩钊教授负责。3月18日,沈中清和4名测工携带从湖北省建设厅借来的全部测量仪器和设备,从当时大东门以内的武昌城里步行到珞珈山新校址。他们选择在珞珈山北麓先行搭盖茅草工棚临时住下,按照美国设计工程师开尔斯的要求,开始测量并绘制地形图,为施工单位进场做前期准备。校园内有珞珈山、狮子山、火石山、笔架山乌鱼岭、小龟山、侧船山、半边山、团山、廖家山、郭家山、陈家山等十余座大小山丘,外有东湖水半面环抱。其中,珞珈山立于校园中央,东西长1280米,占地面积540亩,海拔最高处为118米,为群山之首。狮子山静卧在校园西北,与珞珈山南北相望。其余几座小山头簇拥在它们周围。其时,十余座大小山丘荆棘丛生,坟冢遍地,荒无人烟,也没有道路。沈中清等人临时搭建、安营扎寨的茅草棚位于荒山野岭,不时有野兽来袭,环境异常艰苦,故又租借了广东商人刘燕石在珞珈山北的一处私人庄园居住和工作。沈中清曾回忆道:“那时落驾(珞珈)山上树藤杂草一片原野,五里之内没有人烟,山上野鸡野兔常有遇见。有时刘公打一只野鸡给我们加餐。晚上我们用煤油灯照明做内业。”在监造工程师缪恩钊的领导下,沈中清等人夜以继日,经过5个月的艰苦努力,按时完成了勘测任务。开尔斯构思图纸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半年后完成了总设计图。8月,湖北省政府公布校园范围,东以东湖滨,西以茶叶港,北以郭郑湖为界,南面自东湖滨切至茶叶港桥头,总计面积3000余亩。学校用7块银圆一亩水田、5块银圆一亩山地的价格买下校舍用地。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监造工程师、工程处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监督及部分结构、水暖设计,同时通过了总设计图,聘结构设计师莱文斯比尔、萨克瑟为助手。

1931年国立武汉大学木制牌楼

为保质保量完成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项目,沈中清等人付出了许多心血。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洗礼,校园建筑的主体结构仍坚固如初、熠熠生辉。沈中清还与缪恩钊一起设计过珞珈山最早的三座小型附属建筑——珞珈石屋、听松庐、半山庐,以及武汉大学牌楼等,并从事国立武汉大学农学院、农艺实验室、农学院教学辅助用房(包括门房、办公室、花房、农具房、种子房、猪房、羊房、鸡房和乳牛房等)、一区教授住宅、二区教职员住宅、三区教职员住宅、动力室、沉淀池、滤水机房、实习工厂、实验小学、生活服务用房、公共汽车站、运动场、水塔等建筑项目,后成为武汉大学第一任建筑设计室主任。(www.xing528.com)

沈中清还曾在武汉大学建筑设计院工作,他于1982年3月撰写的《工作报告——参与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设的回忆(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简史)》存于武汉大学档案馆。此外,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网站珞珈文苑栏发布有沈中清的《街道口牌楼考》:

1929年选定校址时,珞珈山及其附近都是荒山田野和羊肠小径。经学校函请湖北省建设厅自街道口校区建筑一条专用道路,宽10米、全长1.5公里,于1930年2月通车,命名为大学路。

1931年在街道口大学路起点一侧建筑了一座木结构牌楼,象征着学校的大门,油漆彩画甚是别致,惜于次年毁于龙卷风。后于1934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新建筑,迄今已五十年。牌楼横幅正是:国立武汉大学,横幅背面是“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

文章的发布时间是2008年6月12日,并加注:“作者为武汉大学基建处工程师,曾参与武汉大学老建筑建设的测量工作,现已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