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调社会功能与社会认同重构

强调社会功能与社会认同重构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平是高考制度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社会认同的聚焦点。当公众把高考制度看做阶层流动实现的重要社会机制,由此高考必然承担起社会公平的责任。当前,除了效率之外,整个社会改革领域似乎同样把形式公平奉为圭臬。在这种公平期待中,公众通常将遴选简单的形式化为公平,而忽视了改进与评价功能。前者是对高考评价功能的回归,强调利益主体的主体参与、主动选择,体现出了明确的效率目标,并成为教育机会公平实现的渠道。

强调社会功能与社会认同重构

公平是高考制度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社会认同的聚焦点。个体或者组织具有社会性,因此,才有了社会认同,获得社会认同是个体或者组织得以存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基础。社会认同集中于高考公平源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认知前提: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当公众把高考制度看做阶层流动实现的重要社会机制,由此高考必然承担起社会公平的责任。但是,公平并不是高考功能的全部内容。刘海峰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高考是有许多缺点,但现代中国人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比高考缺点更少并且可行的制度。如果我们已到了可以公开忍受一定程度的不公平来追求效率的时候,便可以减少对考试分数的依赖。如果还没有到这样的时候,公平就还是高考改革中的首要考虑因素。目前高考的主体部分也还是首重公平,而将来高考改革的发展趋势,则是走向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与平衡。”[16]

高考改革的社会认同危机一方面是对高考公平的呈现方式与保障情况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高考改革方向抉择中利益冲突的集中表现。由于高考利益相关者及其影响的广泛性,高考制度的每一次改革通常会由社会议题的前提假设,转变为聚焦公共舆论的社会命题,其中呈现出的具体问题通常会上升为教育社会问题。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了高考在社会中的影响及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高考改革所陈设的价值内涵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冲突。当前,除了效率之外,整个社会改革领域似乎同样把形式公平奉为圭臬。[17]在这里并非对形式公平的关注,而是社会对公平期待的一种公共表达。在这种公平期待中,公众通常将遴选简单的形式化为公平,而忽视了改进与评价功能。通过制度变迁与系统改革,回归高考的“选才”功能,则是高考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一轮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具备了认知逻辑重构的实践基础。高考制度认同中的“公平”危机是由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造成资源分配中的拥挤现象。如2015年,我国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了75%,但是本科录取率约在40%左右,本科一批录取率约10%左右。这种高选择性所形成的外部压力与利益相关主体的内部诉求之间的冲突必然加剧遴选制度的认同危机。认同危机是对制度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拷问。这也就是高考改革或者历次高考之后的争议中的中心议题。但是,我国不同类型普通高校生源遴选的选择性差异比较大。随着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高职院校生源遴选中的选择性越来越低。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省份的高职院校出现了生源不足的问题,“零投档”“报到率较低”等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诚然,以“精英假设”为实质的考试制度中,分批次录取,对其也有不利影响。从这些事实来看,高职院校的生源供需逻辑发生了反转,生源分配矛盾开始向生源获取矛盾转型。在趋于低选择性的背景中,关于公平的认同度也因需求方选择的多样性而逐步弱化。选才机会公平诉求的弱化与成才机会公平诉求的强化呈现出此消彼长的二律背反。基于多元成才目标,多元录取,高职院校通过“分类考试”改革,保障成才机会公平分配。前者是对高考评价功能的回归,强调利益主体的主体参与、主动选择,体现出了明确的效率目标,并成为教育机会公平实现的渠道。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中的“分类考试”政策安排是我国高考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是对“统一考试,分批录取”的传统考试招生模式的重大变革。两种模式、两条路径的选拔方案,使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两类人才选拔方式由“单轨统一”走向“双轨并进”,使高考制度与我国的教育实情及不同类型教育需求更为匹配。在“分类考试”的政策安排中,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开始作为高考制度体系的子系统,专门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遴选,考试招生制度的体系独立性凸显出来。但是,分类招生并非对已有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否定,而是提供了改革与创新的宽松制度环境,在完善与继承的基础之上,探索符合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诉求的考试招生制度。

【注释】

[1]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7):97.

[2]杨卫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22.

[3]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

[4][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徐丹 连进军,译.大学教育科学,2009(3):7.

[5]留学网.2016湖北本科实际录取率约49% 91所省外高校遭遇零投档[EB/OL]. [ 2017-10-21 ].

[6]蓝洁、唐锡海.中国高职单独招生改革十年的回顾与检视[J].教育与职业,2015,(35):11.

[7]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7):97.(www.xing528.com)

[8]杨卫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22.

[9]詹嘉仪.“技能高考”: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论述——以湖北省为例[J].教育与考试,2012,(3):20.

[10]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11]根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质量年报相关数据整理.

[12]蓝洁、唐锡海.中国高职单独招生改革十年的回顾与检视[J].教育与职业,2015,(35):11.

[13]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计算方式: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

[14]王伟宜、罗立祝.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理论、经验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0.

[15]臧铁军.析高考“分类考试”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10-01.

[16]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J].高等教育研究,2011,(5):6.

[17]章建石.一项公平与效率兼备的高考改革为什么难以为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