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教育人生

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教育人生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经8年,水产业的起点低,基础较薄弱,总产量的基数少,发展速度较快,水产品总量的年均增长量为36.81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29.06%。历经30年之久,水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持续高速,年均增长量高达200.7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71%。表5-15 1949~2012年我国渔业产量变化情况统计分析(二)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教育人生

(一)水产业发展概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水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渔业产量逐年增长,但由于多种原因,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很不平衡,可概括分为恢复发展阶段、波浪式缓慢发展阶段和持续快速发展阶段等三个发展时期。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历经8年,水产业的起点低,基础较薄弱,总产量的基数少,发展速度较快,水产品总量的年均增长量为36.81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29.06%。捕捞业发展速度较快,年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81.06%,年均增长量为27.14万吨。养殖业发展速度较慢,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18.94%,年均增长量为8.36万吨。

(2)波浪式缓慢发展阶段(1958~1981年)。历经23年之久,其突出特点是发展速度缓慢,年均增长量低(7.92万吨)且不稳定(呈波浪式),年均增长率仅为2.18%。捕捞产量在总产量中仍占很大比例(75.85%),但年均增长量较低(3.27万吨)。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快于捕捞业,年均增长量为4.32万吨,养殖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所增大(24.15%)。

(3)持续高速发展阶段(1982~2012年)。历经30年之久,水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持续高速,年均增长量高达200.7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71%。捕捞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例大幅度下降,2012年仅为27.41%。养殖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长量为141.64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12.86%;养殖产量自1988年以来持续25年超过捕捞产量,2012年已占总产量72.59%。

表5-15 1949~2012年我国渔业产量变化情况统计分析

(二)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历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养殖业的发展特点是速度较快,海水养殖产量在养殖总产量中所占比例较低,海、淡水养殖种类皆较少。

海水养殖产量由1万吨增长为21.3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31.24%,年均增长量为2.2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3.94%;海水养殖面积由1.67万公顷扩大为近10万公顷;养殖种类较少(10多种),主要为牡蛎等少数滩涂贝类和海带等2种藻类。淡水养殖产量由10万吨增长为56.48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68.76%,年均增长量为5.1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29.21%;淡水养殖面积由不足20万公顷增长为105.59万公顷;养殖种类限于鲢、鳙、草鱼青鱼、鲮、鲤等少数几种鲤科鱼类和鲑科虹鳟。

(2)波浪式缓慢发展阶段(1958~1981年)。该阶段养殖业发展特点是速度较缓慢,年产量不稳定且呈波浪式,在23年中有7年为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低,海水养殖增长速度略快于淡水养殖,淡水养殖产量在养殖总产量中的比例略有下降,但仍然占较大比重,海水养殖种类的增加多于淡水养殖。

海水养殖产量由14.70万吨增长为80.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35.73%,年均增长量为2.4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7.12%;海水养殖面积由10万公顷左右扩大为13.81万公顷;养殖种类由10余种增加到近30种,除牡蛎、海带外,尚有贻贝、缢蛏、花蛤、栉孔扇贝、紫菜、裙带菜石花菜、中国对虾、锯缘青蟹,开始港湾养殖鲻、梭鱼和网箱养殖鲷、黑鲷等少数珍贵鱼类。淡水养殖产量由55.39万吨增长为101.41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64.27%,年均增长量为1.8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5.29%;淡水养殖面积扩大为288.17万公顷,养殖区域由长江和珠江流域扩展到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鲢、鳙等家鱼人工繁殖研究成功,总结出“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养鱼经验,养殖种类增多,除上述传统养殖种类外,尚移植和引进几种新种类,如团头鲂、细鳞斜颌鲴、虹鳟、罗非鱼等。

(3)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82~2012年)。该阶段养殖业的突出特点是持续飞跃式发展,在30年中有20年的增长量超过100万吨,其中10年超过200万吨;淡水养殖的增长速度快于海水养殖;养殖种类迅速增多,名优种类逐年增加,养殖方式呈现多样化,并出现集约型方式。

海水养殖产量由1982年的86.57万吨增长为2012年的1 643.81万吨,平均占养殖总产量的38.33%,年均增长量为58.8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2.99%。贝类产量1 208.44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3.51%;甲壳类产量124.96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7.60%;藻类产量176.47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10.74%;鱼类养殖产量较低(102.84万吨;花鲈12.58万吨、鲆类11.36万吨、大黄鱼9.51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6.26%。海水养殖面积由1981年的13.81万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218.09万公顷。海水养殖种类增至40余种,除贝类、藻类与虾类外,尚增加10余种名贵鱼类。在养殖方式上,除池塘、港湾与网箱养鱼外,尚兴起工厂化养殖牙鲆、大菱鲆、河鲀、大黄鱼、石斑鱼等集约型养殖方式。鱼、虾、鲍、海参、扇贝等海珍品在海水养殖产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淡水养殖产量由1982年的120.72万吨增长为2012年的2 644.54万吨,平均占养殖总产量的61.67%,年均增长量为82.8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2.95%。鱼类养殖产量高达2334.11万吨(草鱼478.17万吨、鲢368.78万吨、鲤289.70万吨),占淡水养殖总产量(2 644.54万吨)的88.41%(池塘养鱼产量占淡水养鱼产量的77.14%)。虾蟹类、爬行类及其他养殖产量仅占11.59%。淡水养殖面积由1981年的288.17万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590.75万公顷。淡水养殖种类增加至50余种,鳜、鳗鲡、尼罗罗非鱼、加州鲈、鲇等肉食性鱼类和中华绒螯蟹、中华鳖等名优水产品占淡水养殖产量的比重逐年增大。养殖方式向多样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除池塘、湖泊、河道、水库等传统型养殖方式外,尚开展网箱、围拦、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

表5-16 1949~2012年海、淡水养殖产量变化情况统计分析(www.xing528.com)

近几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较快,根据世界海水养殖类别的发展历程及顺序(藻类、贝类、虾蟹类、鱼类),今后海水鱼类养殖业必将得到迅速发展。

(三)展望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水产业及其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改善与优化人类食品结构(提高食物中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调整与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外贸额,以及满足世界人民对水产品的需求和世界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产量、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坚持优化结构、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注重食品安全环境安全。

展望21世纪,我国水产养殖业在水产业中的优势地位将会长期保持下去,而且养殖产量占水产品产量的比例会不断增大。其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概述如下。

(1)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和无污染型养殖业。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供水不足,110个比较严重缺水。新世纪新阶段,海、淡水养殖应注重发展节水、高效和无污染型养殖经营方式。

(2)养殖产品类型结构。在海、淡水养殖产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名优种类的比例必将不断提升,海水养殖产品中鱼类和虾蟹类的比例将逐年增大,淡水养殖产品中虾蟹和两栖类、爬行类的比例会稳步增大。

(3)养殖水域及生态环境。海水养殖水域由滩涂、浅海向30 m等深线近海海域发展;内陆养殖水域的盐碱性水体养殖将有较大的发展。在进一步探明海、淡水不同类型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建立调控和优化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式,渔业生态环境和养殖水环境的监测、公示和保护将更加科学、规范和法制化。

(4)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及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持续开展海、淡水养殖种类的种质资源及保存技术研究,有计划、分步骤探明主要养殖生物的种质标准参数,建立必要的天然和人工种质资源库;加强养殖生物遗传育种基础理论、高新技术育种技术研究和优良新品种培育;在积极有重点地开展引种驯化应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引种规程;提高引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及其成功率。

(5)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在系统深入研究主要养殖动物营养组成、营养需求、消化代谢生理等应用基础理论的同时,重点研究探明养殖动物对维生素、微量元素、促生长剂与诱食剂的需要量,研制高效添加剂和饲料营养标准。

(6)鱼类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新世纪鱼类养殖的发展趋势,将是由粗放型、传统型养殖方式向多种类型的集约型转化,综合利用现代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鱼类养殖业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发展工厂化、深水网箱等集约化、现代化养殖方式以及大中型湖泊、水库渔业开发;加强鱼产力和负荷力的研究,解决肉食性苗种培育关键技术。

(7)虾蟹类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在进一步系统探明影响繁殖、摄食、生长、成活等外界生态与人为因素的基础上,着重研究解决持续、健康养殖生产模式及其相关基础理论问题。

(8)贝类及棘皮动物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在探明名优养殖种类的繁殖、胚胎与胚后发展规律、生长、存活以及对环境适应等生物学基础上,提出水域养殖适宜容量、高效优质综合养殖技术与生产模式。

(9)海水藻类栽培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围绕高产、优质、高效指标,对传统和名优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及其遗传育种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探明海区养殖适宜容量,建立立体高效养殖生产模式。

(10)水产生物病害防治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深入进行水产生物的病理、药理、病毒、免疫诸方面研究,建立名优养殖种类,特别是常见多发病快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暴发性流行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措施,研制健康养殖模式。

综上所述,新世纪新阶段,把握我国及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辩证统一,在开展重大养殖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坚持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吸收与融合农业、工业、医学的理论成果与应用技术成果,为我国水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以及妥善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