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水利专业研究生教育开始恢复招生,并不断走向繁荣。(一)水利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概况首先,规模逐渐扩大。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后,华东水利学院立即恢复研究生教育,当年就招收了51名硕士研究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当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2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招收4名。在人才培养上,80年来,我国已培养数以千计的水利专业研究生,他们大多活跃在水利教学、水利科研、水

我国水利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水利专业研究生教育开始恢复招生,并不断走向繁荣。

(一)水利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概况

首先,规模逐渐扩大。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后,华东水利学院立即恢复研究生教育,当年就招收了51名硕士研究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当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2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招收4名。其他综合性院校的水利专业也相继恢复招收研究生。到1987年,河海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东北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自动化研究所、西安热工研究所、武汉高压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电力建设研究所、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科所等17个单位57个专业共培养硕士毕业生1600人,年增长率为12.3%。至1999年,全国共有74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招收水利类专业的研究生,有58个博士点、170余个硕士点。其中,水利普通高校在校硕士研究生达3600人,博士1545人(见表6-5)。

表6-5 1950—1999年部分水利普通高校研究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续表

注 根据《中国水利教育50年》和《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相关内容制成,略有修正。

其次,类型逐渐完善。一是硕士研究生教育。1978年,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大连工学院等恢复了硕士研究生招生,到1985年,已有21所高校获得水利学科硕士授权点(见表6-6)。二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1984年(1985年对极少数高校进行一次特殊批准)两次审核,有6所高校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22人获批为博士生导师(见表6-7)。1985年,在借鉴国外博士后制度和培养高端人才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开始试行博士后制度。1985—1999年,我国涉水院校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天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先后设立了水利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三是工程硕士。1984年,清华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等11所工科院校发起面向生产单位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倡议,1985年开始进行试点。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部分设有水利学科博士、硕士点的高校纷纷申请水利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到1999年,全国共有74所招收水利类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分布在东西南北中各个地区。

表6-6 具有水利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截至1985年)

资料来源:姚玮明《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表6-7 具有水利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与导师(截至1985年)

资料来源:姚玮明《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再次,学科得到认可。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启动修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录的征求意见稿,将原土木、水利一级学科合并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将水利学科作为土木工程的二级学科设置。一些学校认为在现阶段这个方案将严重损害水利学科的发展,对我国高层次水利人才培养以及水利事业发展都将产生不良后果,为此,在水利部有关部门主持下,召开了有河海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学校水利学科专家参加的座谈会,起草了单独设置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议,并上报给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建议强调了水利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水利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阐明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置水利一级学科的必要性,水利部副部长还专程赴国务院学位办面谈,同时严恺院士、张光斗院士等多名院士也支持这项工作,他们联合写信建议设立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终采纳了建议,在1997年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在学科专业总量压缩的情况下,将水利类专业从土木工程中分离出来,明确“水利工程”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的一级学科,下设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机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5个二级学科。在随后的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中,水利工程也被列为工科门类的一级学科,进一步提高了水利学科的地位。

最后,质量不断提高。在人才培养上,80年来,我国已培养数以千计的水利专业研究生,他们大多活跃在水利教学、水利科研、水利管理与建设第一线。例如,我国第一个水利专业研究生方宗岱1937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武汉大学任教,成为新中国泥沙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我国第一个水利史研究生周魁一,1966年毕业后,潜心研究中国水利史,成就颇丰;陈雷1985年研究生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历经多岗位锻炼,现为共和国水利部部长;王光谦1985年、1989年先后获得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科学研究上,很多水利专业研究生学有所成,一批标志性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并应用在三峡小浪底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方宗岱、王咸成、吴正平等成为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王光谦建立的水沙两相流动力学模型和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杰出的贡献,水利学科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综上所述,我国水利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水利专业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但无论何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第一位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水利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更要重视水利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断为我国快速发展的水利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三所水利本科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概况

1.河海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华东水利学院1955年就开始招收研究生,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改革开放后,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到1985年恢复河海大学校名,主要是恢复发展期,1986—2000年主要是调整改革期。

在恢复发展期,1978年,华东水利学院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并招收了51名硕士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5个:水工结构工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岩土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海岸工程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个:水工结构工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岩土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海岸工程学、固体力学、水力发电工程、港口及航道工程、农田水利工程。这一时期研究生规模总量不是非常大,1978—1985年,招收了9个学科25个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501名、博士研究生25名。到1985年,在校研究生数已达368名。

20世纪80年代,为了培养更多高层次水利专门人才,华东水利学院采取了一些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措施。1984年,开始在1981级学生中进行推荐优秀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工作;1985年,在研究生办公室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生部,同年,试办了岩土工程、水力发电、海洋工程3个专业研究生班。(www.xing528.com)

1986年之后,随着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控制,研究生教育进入调整改革时期。河海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1989—1991年招生人数降至最低点,198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76人,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10人;199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77人,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6人。1991年学校在校硕士研究生仅256人,在校博士生研究生仅27人,在校研究生总数不足300人。

这一阶段的学科建设也相对缓慢,至1990年,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只有17个,其中12个分布在土木、水利一级学科,1个在大气科学一级学科,1个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1个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2个在力学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点中博士点只有6个,且全部在土木、水利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仅有14名。

这一时期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培养规模制约着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如此,1986—2000年仍然是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15年期间,无论是研究生培养规模还是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中1986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巩固阶段。当时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1990年前后,在校硕士研究生不到300人,在校博士研究生不足30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较少,研究生指导教师尤其是博士生指导教师紧缺。

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的阶段,以召开河海大学第一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确立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并重的指导思想,结合“211工程”建设,首次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和计划,同时提出了争取试办研究生院的目标。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确定到2000年研究生在校规模要达到960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逐步落实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和计划,通过开展学科评议活动,确立了学科建设目标和计划,加强了学科建设,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点总数比1986年增加了23个。

在调整改革时期,1986年,河海大学成立了研究生部,专门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管理工作。1988年,学校实行校、院两级负责并以学院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新的工作机制。20世纪90年代,河海大学开展“211工程”建设后,为了进一步适应水利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河海大学提出了到2000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960人的发展目标,并争取试办研究生院。据统计,2000年,河海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127人,硕士研究生439人,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438人;1986—200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总计588名,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计2526名;授予博士学位总计158名,授予硕士学位总计1674名。各项指标表明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具备了建立研究生院的基本条件。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适时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各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使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大多在水利、电力、土木、交通和其他行业工作,在水利等各类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有相当一批人已经成为各相关行业中的骨干力量。

2.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招生规模有了较大发展。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2人,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当年招收3人。2000年合校前在读研究生总数达1700多人,其中博士200多人。近20年来,向社会输送了毕业研究生近3000人。

二是招生学科进一步扩大。1981年,高电压工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5个专业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发电厂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工程、岩土工程、工程水文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8个专业为第一批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到1988年,学校设置硕士生专业点15个,博士生专业点6个。到1999年,已有硕士专业点29个,博士专业点10个,此外还建立了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在6个工程领域有工程硕士授予权,且在部分学科建立了本硕连读制度。

三是培养类型趋于多样化。首先,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1984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联合清华大学等11所工科院校发起面向生产应用部门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倡议。1985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招收6名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试点,到1994年,招收超过100名促进了我国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工作的开展。其次,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合作,积极开展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试验,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联合体的形成。另外,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开始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试点,到1988年,已授硕士学位89人。

四是研究生培养工作进一步规范。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智育高层次与德育高层次的有机统一,着眼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多模式、多类型地培养研究生,实现培养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拓宽办学思路,在教育观念、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培养方式、管理手段、思想教育、毕业就业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大胆改革,不断创新。1997年学校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前四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合格评估并达到A等。1999年研究生部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可以说,作为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不仅培养了一批水利电力类高级专门人才,而且在人才培养类型、培养模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国家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经验。

3.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研究生教育

1978年,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搬迁至河北邯郸办学,并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同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成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隶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规模定为800人,地址在原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校址北京市西郊花园村。

1979年,水利电力部党组召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及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负责人开会,正式宣布两个研究生部成立,并任命南新旭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李志斌为副主任。

从1979—1983年,北京研究生部共招收硕士研究生51名。另外,1978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邯郸招收的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及岩土工程专业的4名研究生,在研究生部成立后转到北京,共55名。其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单独招收的24名也转到研究生部就读。截至1983年,北京研究生部在校研究生达100人。

1981年举行了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典礼。1982年,首次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共有19名1981届、1982届毕业生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证书。截至1983年,北京研究生部毕业研究生27名,其中授予硕士学位的有25名;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毕业研究生59人被授予硕士学位。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1981年,水利电力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专题研究了北京研究生部建设和人员回京问题,决定将原来北京下去的270人分期分批从邯郸转回北京研究生部。1982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成立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研究生部相应成立分委员会,由南新旭任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主席。

1983年10月,由原水利电力部干部学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和电力科学研究院动力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在此之前,研究生部共有教职工180余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78年开始招生时设有5个专业,即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新技术)、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包括水力机械)、水工结构工程(包括水工建筑力学)、工程机械和岩土工程。其中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在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水力发电工程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2个专业具备硕士研究生单独考试命题权;1998年,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国家教委调整专业设置,原农田水利工程和水力发电工程专业合并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改为地质工程专业;2000年,农业水土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至此,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共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3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本部开始招收研究生,专业为结构工程,当年招生2名。1984年,岩土工程专业、水力发电工程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当年各招收2名,水工结构工程专业招生1名。到1989年,学校邯郸本部共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它们分别是:水工结构工程专业、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和水力发电工程专业。

尽管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由于受学校多次搬迁影响,高水平师资流失严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教育一直在徘徊中前行,与同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河海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相比,不仅长时间博士学位授权点没有实现突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一直在低端运行,在1978—2000年23年中,除了1979年招收17人,1982年、1983年、1998年分别招收10人,1999年招收16人,2000年招收40人外,其余17年每年招生不超过10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稳定的办学环境对一所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