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文化研究第19辑:张栻《太极图说解义》新辑

宋代文化研究第19辑:张栻《太极图说解义》新辑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這期間,我們仍然在從事張栻佚著的搜集工作,並有許多令人欣喜的收穫,其中最重要的是《太極圖説解義》全本的發現。張栻非常推崇周敦頤的《太極圖》。更重要的是,張栻《太極圖説解義》久已失傳,蘇鉉盛、蘇費翔據宋本《周元公集》《西山讀書記》等作過輯佚,但非全貌。因此可以説,張栻《太極圖説解義》並沒有散佚。

宋代文化研究第19辑:张栻《太极图说解义》新辑

楊世文

張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欽夫),號南軒,又號葵軒、樂齋,諡曰宣,後世稱爲張宣公。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徙居長沙(今湖南長沙)。南宋著名理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湖湘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張栻爲蜀人,他的學術思想也對宋代蜀學産生過重要影響。

張栻雖然享年不永(享年四十八歲),但一生中主要從事講學、教育活動和學術研究,傳播和發展理學,寫過大量的著作。據朱熹所作《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説:“平生所著書,唯《論語説》最後出,而《洙泗言仁》《諸葛忠武侯傳》爲成書。其他如《書》《詩》《孟子》《太極圖説》《經世編年》之屬,則猶欲稍更定焉而未及也。”可知許多著作都是未完之稿,在後來流傳過程中散失的也很多。

張栻現存的著作主要有:1.《南軒易説》(殘存五卷本、三卷本);2.《論語解》十卷(又稱《論語説》《癸巳論語解》《南軒論語解》《南軒論語説》《論語南軒解》《語解》《語説》);3.《孟子解》七卷(又稱《癸巳孟子説》《南軒孟子説》《孟子詳説》《孟子南軒解》《孟子張宣公解》);4.《二程粹言》二卷(又稱《河南程氏粹言》);5.《南岳倡酬集》一卷;6.《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一卷;7.《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

根據各種文獻所記和後世目錄書著錄,張栻失傳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幾種:《希顔錄》、《經世紀年》、《洙泗言仁》、《書説》、《詩説》、《中庸解》、《通鑑論篤》、《太極圖説解義》(又稱《太極圖説》《太極解義》)、《南軒先生問答》、《南軒語錄》、《四家禮範》、《南軒奏議》、《張宣公帖》等。

我們對張栻留傳下來的著作進行過整理,編爲《張栻全集》,收錄《南軒易説》3卷、《論語解》10卷、《孟子説》7卷、《南軒集》44卷、《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1卷,於1999年出版。由於朱熹所編《南軒集》不收張栻早年之作及奏議文字,張栻的許多這類作品散見於各種文獻之中,我們盡力加以網羅,輯爲《南軒集補遺》1卷,收錄佚詩、佚文共98篇。張栻的著作才比較完備地展示於世。

《張栻全集》的出版已經過去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們仍然在從事張栻佚著的搜集工作,並有許多令人欣喜的收穫,其中最重要的是《太極圖説解義》全本的發現。(www.xing528.com)

張栻非常推崇周敦頤的《太極圖》。他在淳熙二年(1175)作的《濂溪周先生祠堂記》説:“某嘗考先生之學,淵源精粹,實自得於其心,而其妙乃在《太極》一圖,窮二氣之所根,極萬化之所行,而明主靜之爲本,以見聖人之所以立人極,而君子之所當修爲者,由秦漢以來,蓋未有臻於斯也。”[1]淳熙六年(1179)所作《南康軍新立濂溪祠記》又説:“惟先生崛起於千載之後,獨得微旨於殘編斷簡之中,推本太極,以及乎陰陽五行之流佈,人物之所以生化,於是知人之爲至靈,而性之爲至善,萬理有其宗,萬物循其則,舉而措之,則可見先生之所以爲治者,皆非私知之所出,孔孟之意於以復明。”[2]

早在乾道六、七年間(1170、1171),朱熹曾將自己作的《太極圖解》寄給張栻徵求意見,張栻回信説:“《太極圖解》析理精詳,開發多矣,垂誨甚荷。向來偶因説話間妄爲它人傳寫,想失本意甚多。要之言學之難,誠不可容易耳。《圖解》須子細看,方求教,但覺得後面亦不必如此辯論之多,只於綱領處拈出可也。”[3]因張栻對朱子所解有所不同,故作《太極解義》闡發周敦頤《太極圖説》。張栻解義作成於乾道八年(1172),刻板於高安。乾道九年(1173)歲末,張栻與吳晦叔(翌)書曰:“伯逢(胡大原)前在城中,頗欵某所解。《太極圖》渠亦錄去,但其意終疑‘物雖昏隔不能以自通,而太極之所以爲極者,亦何有虧欠乎哉’之語,此正是渠緊要障礙處。蓋未知物則有昏隔,而太極則無虧欠故也。若在物之身,太極有虧欠,則是太極爲一物,天將其全與人,而各分些子與物也。此爲於大本甚有害。前臨來,未及詳此,從容間更以告之可也。”[4]案:此信所引“物雖昏隔不能以自通,而太極之所以爲極者,亦何有虧欠乎哉”之語,正是張栻《太極圖説解義》中的文字。據朱熹《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張栻《太極圖説》“欲稍更定焉而未及也”[5]。《太極圖説》即《太極圖説解義》,又稱《太極解義》。尤袤《遂初堂書目》著錄《南軒太極圖解》,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著錄《張子太極解義》一卷,云:“張宣公解周元公《太極》之義也。”宋以後不見著錄。

張栻還作有《太極圖解序》及《後序》二文,《南軒集》未收,見錄於各種《周濂溪集》的《太極圖説》後。今傳宋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也收錄二文,其《太極圖解後序》“通而復,復而通”以下一段文字出自《延平答問》。對此,一些學者有過討論。如蘇鉉盛認爲這是南軒有意爲之,提出:“南軒在沒有改動《延平答問》之情況下大量引用該文,顯然表示他非常同意接受延平之看法。”[6]對蘇鉉盛的觀點,Soffel Christian(蘇費翔)提出四條質疑,認爲這段文字是衍文,誤入《後序》之中。蘇費翔還從真德秀《西山讀書記》中找到了一段文字,正好與張栻《後序》相接,因此主張用《西山讀書記》來補張栻《後序》之缺。[7]蘇費翔的質疑是對的,他提出的補缺方法,在沒有其他材料的情況下也是可行的。不過,我們發現了一種明弘治刻本《濂溪周元公全集》[8],將這個問題完全解決了。原來張栻《後序》“通而復,復而通”之後出自《延平答問》的一段文字確係誤入。因《後序》文後接著是另一篇文章《延平師生答問》,宋本剛好脫掉一頁兩面,正是張栻《後序》的最後幾行和《延平答問》的前面幾行。後世多種版本皆沿其誤,朱彝尊《經義考》卷七一所錄亦誤。

更重要的是,張栻《太極圖説解義》久已失傳,蘇鉉盛、蘇費翔據宋本《周元公集》《西山讀書記》等作過輯佚,但非全貌。我們從明弘治刻本中卻發現了完整的南軒《解義》,能夠窺其原貌。因此可以説,張栻《太極圖説解義》並沒有散佚。而且更值得研究的是,明本與宋本在文字上有比較大的差異,可見《太極圖説解義》應有不同的傳本。

以下是新輯張栻《太極圖説解義》及《太極圖解序》《後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