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文化研究第19辑:太極圖解的研究进展

宋代文化研究第19辑:太極圖解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歲新安朱熹嘗爲圖傳,其義固多得之。[6]蘇鉉盛:《張栻的太極解》,載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7]Soffel Christian(蘇費翔):《張栻太極圖解與西山讀書記逸文》,載《嘉大中文學報》2009年第1期,2009年3月。[9]案:《濂溪周元公全集》卷一收錄周敦頤《太極圖説解》,題下注云:“晦庵朱子、南軒張子解義。”正文各條之下,前列“朱曰”,後列“張曰”。

宋代文化研究第19辑:太極圖解的研究进展

或曰:《太極圖》,周先生手授二程先生者也。今二程先生之所講論答問之見於《遺書》者,大略可睹,獨未及此圖,何耶?以爲未可遽示,則聖人之微辭見於《中庸》《易·繫》者,先生固多所發明矣,而何獨秘於此耶?栻應之曰:二程先生雖不及[13]此圖,然其説固多本之矣。試詳考之,當自可見。學者誠能從事於敬,真積力久,則夫動靜之幾,將深有感於隱微之間,而是圖之妙可以默[14]得於胸中。不然,縱使辯説之詳,猶爲無益也。嗟乎,先生誠通誠復之論,其至矣乎!聖人與天地同用,通而復,復而通。一往一來,至誠之無內外,而天命之無終窮也。君子修之,所以戒謹恐懼之嚴者,正以須臾不在乎是,則窒其通,迷其復,而遏天命之流行故爾。此非用力之深者,孰能體之?近歲新安朱熹嘗爲圖傳,其義固多得之。栻復因之,約以己見,與同志者講焉。噫!言之之易,蓋亦可懼也已[15]。《濂溪周元公全集》卷一,明弘治刻本,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庫所藏。又見宋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卷一,四庫本《周元公集》卷一,《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一,《濂溪志》卷首,《經義考》卷七一。

【注释】

[1]張栻:《濂溪周先生祠堂記》,《南軒集》卷一〇。

[2]張栻:《南康軍新立濂溪祠記》,《南軒集》卷一〇。

[3]張栻:《答朱元晦》,《南軒集》卷二二。

[4]張栻:《與吳晦叔》,《南軒集》卷二八。

[5]朱熹:《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晦庵集》卷八九。

[6]蘇鉉盛:《張栻的太極解》,載陳來主編:《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7]Soffel Christian(蘇費翔):《張栻太極圖解與西山讀書記逸文》,載《嘉大中文學報》2009年第1期,2009年3月。又見劉東主編:《中國學術》總第29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www.xing528.com)

[8]明弘治本《濂溪周元公全集》十三卷,琴川周木重輯,日本篷左文庫收藏。此本極爲稀少,國內收藏家韋力曾拍得一本,共二函十二冊,鈐印“湘雅堂藏書記”、“黃謬之印”、“咸夷”、“康生”、“大公無私”。見韋力:《拍賣得書瑣談》,載《收藏·拍賣》2005年第7期。

[9]案:《濂溪周元公全集》卷一收錄周敦頤《太極圖説解》,題下注云:“晦庵朱子、南軒張子解義。”正文各條之下,前列“朱曰”,後列“張曰”。我們的輯本刪去朱熹解義,只錄張栻解義。複印件由粟品孝教授提供,謹致謝忱。

[10]內:原作“丙”,據文意改。

[11]陰陽:宋本無此二字。

[12]宋本文末七字無。

[13]及:原作“反”,據宋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改。

[14]默:原作“嘿”,據宋本改。

[15]自“一往一來”之後,宋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因脫二頁,故闌入後篇《延平師生答問》前段“《中庸》以喜怒未發已發”一段文字。其他諸本多襲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