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岁时节令、婚丧风俗与精神追求

2岁时节令、婚丧风俗与精神追求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岁时节令记录了城市百姓的生活节律,而婚丧风习则衬托出百姓的处世观念,这些都反映了天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春节,是民间岁时节令中第一个隆重的节日,围绕春节形成的年俗,体现了浓郁的津门特色。春节前夕,主要是置备年货和书写春联。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阳,主要的应景活动是吃粽子和给小孩儿抹雄黄、戴老虎搭拉以辟邪。彩金有五元、七元、九元至十五元不等。宾朋致贺,演奏风琴,成为一时风尚。

2岁时节令、婚丧风俗与精神追求

岁时节令记录了城市百姓的生活节律,而婚丧风习则衬托出百姓的处世观念,这些都反映了天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春节,是民间岁时节令中第一个隆重的节日,围绕春节形成的年俗,体现了浓郁的津门特色。

春节前夕,主要是置备年货和书写春联。从宫南、宫北大街经估衣街到北大关,形成了天津早年最大的年货市场:“腊鼓冬冬聒市阛,摊床年货积如山。肩摩毂击生涯好,宫北宫南北大关”。写春联更是津门一景:“一生困顿老青膻,磨墨光阴又到年。风过街头寒澈骨,吮毫灸砚写春联。”

正月初一的早晨,天津人有到各处庙宇登高烧香的习俗,主要去处有鼓楼天后宫。如词中所说:“辞岁迎年一夜熬,烧香早起好登高。鼓楼可揽全城景,老幼扶持不惮劳。”“称体衣裁一色红,满头插花颤绫绒。手提新买金鱼钵,知是来从天后宫。”初二,天津人供财神,传说是回族,所以祭品是鸡、鱼、羊肉之类。天刚亮,有卖水者,持柴一束入门,大呼“进水进柴(财)”,以取吉利。《竹枝词》记有:“一声进水进财来,初二家家竞祀财,为祝年年常进宝,硬呼侍者是回回。”初一到初五,不许用生米做饭,并不得损坏物件,叫“忌破五”,所谓:“新正妇女忌偏多,生米连朝不下锅。杯碗捧持须谨慎,小心破五未曾过。”正月十五元宵节,天津又叫上元节,估衣街和宫南宫北各商家照例办灯彩,或耍龙灯,或敲锣鼓。可谓:“年年灯闹上元春,曼衍鱼龙百戏陈。昨向估衣街上过,一轮皓月照行人。”而正月十六日,天津妇女满街游走,叫“走百病”:“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

春节过后,有立春、填仓、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各具特色,《竹枝词》如是描述:“日历官场改用新,东郊不复祀芒神。一盘春柳晨餐荐,始识今朝正立春。”天津人立春日的吃食是将鸡蛋摊成薄皮切成丝,以春韭拌而食之,称为“春柳”。这种吃法演变至今,就是烙饼卷炒鸡蛋、粉条豆芽韭菜的“春饼”。在天津城市民俗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夹杂着许多附近省份农村习俗,如“引钱龙”、“填仓”、“打囤”等都是。《竹枝词》写道:“俗尚原无理可推,人情大半为求财。谷糠未引钱龙至,鼠猬先驮宝藏来。”“光阴容易过填仓,纸剪金鸡供太阳。糖饼团圆煎饼薄,家家煎粉佐壶觞。”二月初二日,谓之龙抬头,以谷糠引钱龙至家。正月二十五日,罗灰于地作囤形,谓之打囤。中置米谷或银钱,谓之填仓。到了清明,多到郊外扫墓踏青:“扫墓骡车出野坰,清明一雨洗尘冥。再过十日逢春禊,墙子河边约踏青。”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又称端阳,主要的应景活动是吃粽子和给小孩儿抹雄黄、戴老虎搭拉以辟邪。《竹枝词》中有:“门悬蒲艾饰端阳,九子盘堆角黍香。更为儿童避虫蚁,额间王字抹雄黄。”其中对“老虎耷拉”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端阳日门首均贴葫芦,用红纸剪成,雕镂精细。长命缕,俗呼为老虎搭拉。”“小孩腹、脐、耳孔均抹雄黄,并于额间写王字,以避虫蚁。”七月十五,是下元节,有“盂兰会”:“设坛建醮召高僧,胜会盂兰俗习仍。犹忆洋蛮坟地远,法船烧罢看河灯”,反映了当年天津烧法船和放河灯的民俗。而词中提到的“洋蛮坟地”就是当年闽粤会馆在天津置办的义地,又称“闽粤山庄”。因为下元节号称“鬼节”,所以一些诸如“赦孤”之类的祭鬼仪式要在这里的“坟地”举行。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全国共庆的团圆节,天津也不例外:“月宫神马拜家家,取义团圆供果瓜。位甚尊崇名甚亵,闺人戏唤兔儿爷。”需要提及的是天津还有一个特殊的中秋习俗,名叫“爬月”。《竹枝词》有专门描述:“买蟹归来不忍烹,今宵更任尔横行。相传爬月占休咎,纸捻燃灯照眼明。”中秋夜用纸捻浸油系蟹背上,燃之使行,以占财运。向里爬者吉,向外爬者不吉,叫做“爬月”。九月九日重阳节,天津有登高的遗习,当年天津登高的主要去处是玉皇阁、望海楼、铃铛阁、海光寺等。如《竹枝词》所说:“玉皇古阁暮烟苍,望海楼存寺已荒。可叹登高人不到,漂摇风雨过重阳。”除了登高,玉皇阁、水月庵等道观每年还举办“攒香拜斗”的祭拜仪式:“诵经拜斗不辞劳,文士居然著羽袍。水月庵前烟雾绕,攒香如塔丈余高。”庚子年以前,绅商子弟多于重九这一天集中到水月庵或玉皇阁拜北斗,身披道装,念诵经卷,攒香塔一丈多高,焚之历昼夜,香闻数里。(www.xing528.com)

在岁时节庆的活动之外,天津人最热衷的就是娶亲(红事)和丧葬(白事)的大操大办。对此,《竹枝词》亦有记写。就娶亲来说,首先是“纳彩”,俗谓“过庚贴”:“描金庚贴小媒拿,往返男家复女家。一匹绸红披十子,玲珑光耀九元花。”小媒即媒婆。身披红绸,手持金花,将庚贴放在拜匣内,或放在托盘,上压绒花或如意,往返与男家和女家。彩金有五元、七元、九元至十五元不等。其次是“迎娶”,包括新娘子出门之前的上头梳妆:“串灯高照最鲜明,百子鞭中彩轿迎。趁此良时上头好,打鸡鸣为兆功名。”迎娶时新人梳洗打扮,要用凉席遮窗,打公鸡使其鸣,取“功名”之意。新人上骄之前,必戴官簪子,叫“上头”。迎娶时有乐队跟随,十余童子扮仙童装,且行且歌,谓之“鹤龄大乐”:“鹤龄童子古时妆,跨凤乘鸾列两行。鼓吹不吹花得胜,一班大乐韵悠扬。”“花得胜”,是乐谱名,其调多作长音,吹时一鼓作气,无断续的痕迹,天津的吹鼓手最擅长。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天津有人提倡新式婚礼:“指环互换绾同心,不用交杯酒再斟。宾致贺词主申谢,堂前应节奏风琴。”所有旧式拜堂、坐帐、喝交杯酒、吃子孙扁食之礼,一概免除。宾朋致贺,演奏风琴,成为一时风尚。婚礼数日后,新妇回娘家俗谓“住家”,习仍坐骄,新郎同往岳家拜年,谓之“拜新年”,岳家于灯节后请新夫妇吃饭,叫“吃春茶”:“茜绫香掩骄窗纱,拜过新年又住家。喜约阿郎同伴往,元宵节后吃春茶。”婚后得子,又有穿“百家衣”,戴“百家锁”之俗:“百家衣向百家求,吉语殷殷祝阿侯。锁样翻新名副实,赵钱孙李写从头。”孩子满月或百日,向各家寻布一块连缀成衣叫“百家衣”。也有自备小包茶叶槟榔,向每家换铜钱一枚,购置金锁,叫“百家锁”,均取长命百岁之意。

清末民初,天津以开放的胸襟和优裕的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有身份的官僚士绅在此居住。他们做事出手大方,讲究“够板”、“够派”,形成了天津奢侈浮夸的社会风气。“花钱买脸儿出大殡”,就是天津独特的社会现象。天津办丧事,首先是搭灵棚奏乐念经:“军乐镗镗最可听,几棚僧道喇嘛经。要人匾额成风气,一一抬来五彩亭。”如果能有总统或京津显贵及在野名流送来匾额数方,丧家更是引以为荣。其次是出殡:“浩荡黄尘大殡来,持旗马警路先开。棂輀已过人犹立,不看回灵不肯回。”天津有出殡至留灵地点,将神主抬回,仍用原班仪仗的习俗。天津人看出殡不仅看去而且还要看回,聚而不散,即所谓“看回灵”。《竹枝词》还对出殡时仪仗队伍的衣着打扮作了描述:“青衣白马喝高声,翎顶煌煌红帽缨。画像亦非民国服,男遵清制女遵明。”明代、清代、民国服饰一起上,无非是图热闹、讲排场。一些交游不广的丧主,为了显示人缘,增加人气,托亲友辗转约人送殡。有的丧家自设路祭棚,高挂挽联长帐,沿途当街凭吊。即如《竹枝词》所写:“贫家丧葬慕虚荣,借债仍将局面撑。赁得官衔牌几对,约人执绋赖朋情。”“联幛高悬显者名,乡人看罢动讥评。谁云难买灵前吊,自备沿途路祭棚。”后来竟出现了一些专门穿梭于红、白喜事的食客:“事无红白竞奢华,八碗仍将鸭翅加。喜酒要多丧亦饱,笑询知客菜谁家。”大吃大喝、酒足饭饱之后才问帮忙的“知客”:这是谁家设宴请客?讲究排场所造成的浪费和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