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文中国通史·宋朝卷:杨家将防辽立功

图文中国通史·宋朝卷:杨家将防辽立功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家将是被许多戏曲小说所描述,为中国男女老少很熟悉的故事。它赞美了北宋杨业、杨延昭、杨宗保祖孙三代,前仆后继、英勇抗辽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塑造了在外敌面前,忠贞爱国,顽强战斗,不惜牺牲的典型,鞭笞了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的奸臣。宋太宗为何要派潘美和杨业这两员大将在北境防辽呢?辽朝本称契丹国,是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 年建立的政权。孙全兴将辽人的来信送往朝廷,宋太祖命孙回信,同意辽人的意见。

图文中国通史·宋朝卷:杨家将防辽立功

杨家将是被许多戏曲小说所描述,为中国男女老少很熟悉的故事。它赞美了北宋杨业、杨延昭、杨宗保祖孙三代,前仆后继、英勇抗辽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塑造了在外敌面前,忠贞爱国,顽强战斗,不惜牺牲的典型,鞭笞了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的奸臣。千百年来,它教育了亿万的人民,培育出一代代爱国者,可谓功勋卓著。当然,这只是小说,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有不少内容出于小说家的创造虚构。但历史上确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其人,他们的事迹也实在感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一家的军事生涯,与北宋王朝与其北方强敌辽朝的和战关系相始终,我们讲述杨家祖孙三代抗辽的历史,也是想借机说清北宋与辽160年打打和和的历史。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四月,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将太原城包围。他多次与北汉交锋,知道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刘继业极为骁勇,人才难得,于是悬赏活捉。五月五日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刘继业还在城东南面坚持战斗,杀死很多宋兵。宋太宗不许部下再去进攻,而是让宦官告诉刘继元,要求他劝降刘继业。刘继元派亲信送去亲笔信,刘继业接信,朝北方北汉先帝的陵墓拜了又拜,痛哭失声,然后,缓缓地取下战盔,脱下铁甲,随使者去见宋太宗。宋太宗见刘继业来降,大喜,亲自将其扶起,再三安慰。当得知刘继业本姓杨,于是诏命其恢复本姓,单名业。

北宋名将杨业画像

杨业,麟州(今陕西神木)人。他的父亲杨信,是麟州土豪,被后汉任命为麟州刺史。杨信有两个儿子,长子杨重贵,就是杨业,次子扬重训。杨业从小义气豪爽,武艺高强,特别善于骑马射箭,每次围猎,他打到的禽兽数比别人多一倍以上。他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后汉为质子,一直随侍于后汉高祖的弟弟刘崇身边。刘崇十分喜欢杨业,让自己的儿子刘承钧收杨业为养子,改名刘继业。刘崇于951年称帝建北汉后,以杨业为保卫指挥使。而杨业的弟弟杨重训则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并于957年(显德四年)降于后周,周太祖郭威以其为麟州防御使。北汉一直对辽十分恭顺,但辽朝边将往往越界掠夺人口和财物,双方难免时有冲突。杨业在20多年中主要负责守卫北部边界,常常给入境的辽军以沉重打击,并且对辽的情况十分熟悉,辽军对他非常畏惧,称他为“杨无敌”。

968年(开宝元年)九月,刘继元继为北汉主。宋太祖即以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党进为副使,曹彬为都监,何继筠为先锋部署,康延沼为都监,赵赞为汾州路部署,司超为副,李谦溥为都监,出击北汉。刘继元一边派使者向辽求援,一边派当时担任侍卫都虞侯的杨业和马进珂领兵前往抗击宋军,以枢密使马峰为其监军。969年(开宝二年)二月,杨业、李谦率军进屯团柏谷。由于牙队指挥使陈廷山降宋,杨业等人不得不退回,扼守汾河桥。宋军前队,从小路接近汾河,杨业率部与宋军转战,后杨业被宋军射中坐骑,只得退回城里。三月,宋军围攻太原城,杨业曾乘夜色率数百骑兵偷袭宋军东寨,被宋将党进击退。宋军决汾河水灌太原城,杨业等坚守城池,双方僵持。六月,辽朝南大王率兵来援,屯于太原城下。杨业对北汉主刘继元说:“契丹人贪图利益而不讲信誉,总有一天要打破我国。如今,他派来的援兵骄横而没有准备,请允许我带兵去袭击,把他的几万匹马夺来,然后归附宋朝,使太原人民免于受苦,陛下长享富贵,岂不是很好吗?”但刘继元不听他的计策。当时,宋军在甘草地中驻扎,天气暑热,又不停地下雨,许多士卒患腹泻,不得不班师回汴京。

宋太宗从开宝间征北汉时,就对杨业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他这次亲自统兵来平北汉,特别叮咛要生擒杨业。现在,宋太宗终于得到北汉的这一员虎将,当然万分高兴,当即授予他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职务。在征辽回师的八月,又以其为郑州防御使。为了防御辽人南犯,宋太宗派宣徽南院使潘美驻屯三交口(今山西阳曲县境),为三交都部署。由于杨业多年守卫北边,洞晓敌情,于十一月调为代州(今山西代县)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宋太宗为何要派潘美和杨业这两员大将在北境防辽呢?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辽的情况。辽朝本称契丹国,是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 年建立的政权。到他的儿子耶律德光当皇帝的时候(926—947年),改称为辽。后晋统治者石敬瑭为了得到辽的支持,自称“儿皇帝”,双手向辽奉送了幽、蓟、云、朔等16州,从此,辽的领土东边到海,西边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边到胪朐河(今克鲁伦河)、外兴安岭、贝加尔湖,南边到长城南直至白沟(今河北雄县境),是一个强盛的民族政权。五代时,辽朝统治者一再南下掠夺,并曾于947年攻进开封,使中原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百姓痛苦不堪。

宋太祖从一开始就立下了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他设置了一个专门仓库称“封桩库”,对亲近的大臣说:“石敬瑭为了个人的利益,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使一方的人民分割于境外,我很可怜他们。我要等这个仓库收藏的钱达到三五十万,就派使者去辽,如果他们能归还我朝的土地和人民,就将这些金帛作为赎金。如果不答应,我就把这些钱拿出来招募军队,去把地方夺回来!”但鉴于北方敌国强大的实际,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对辽采取守势,辽人因内部矛盾,也不想与宋开战。974年(开宝七年)十一月,辽景宗耶律贤下诏,让其涿州(今河北范阳)刺史耶律琮给宋雄州知州孙全兴写信,表示与宋交好的愿望。孙全兴将辽人的来信送往朝廷,宋太祖命孙回信,同意辽人的意见。于是,次年三月,辽朝派克沙骨为访宋使者,宋朝派冏门副使郝崇信到边境迎接,宋太祖在长春殿设宴款待辽使。辽人也做出友好姿态,派人告诉北汉,辽朝已与宋朝通好,希望北汉别再随意侵扰宋朝。七月,宋朝派郝崇信、吕端出使辽。

辽、北宋、西夏形势

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四月,宋朝举行宋太祖的葬礼,辽派遣专管礼仪事务的鸿胪少卿耶律敞前来会葬。五月,宋朝派辛仲甫出使辽朝,对其遣使会葬表示感谢。这时,宋朝大臣中有人上书,建议讨伐北汉,而北汉一向依靠辽的援助与宋对抗,于是辽景宗有意将宋使扣留。辽景宗问道:“听说宋朝有个叫党进的,是位十分骁勇的将军。不知道宋朝还有几个像党进的将领?”辛仲甫知道他这是在试探自己,回答说:“我朝名将很多,像党进这样的鹰犬之材,简直数不清。”辽景宗提出希望辛仲甫留在辽朝,辛答道:“两国交往要讲信誉。我的使命使我不能留在贵国,如果您一定要留,我只有一死而已!”辽景宗见辛仲甫志不可夺,送他很多礼品,让他回宋了。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宋太宗发兵攻伐北汉,辽朝派使者长寿问宋:“为何要出兵打北汉?”宋人回答道:“北汉不听号令,当然要兴师问罪。如果辽朝不去支援,我们两家照样交好,否则就要打仗!”双方正式断交。辽朝接到北汉的求救信,派出大军前往救援。辽朝援兵在白马岭与宋军交战,大败,冀王敌烈等将领战死。五月,宋太宗灭北汉以后,乘胜北讨,向辽的南京(幽州,今北京市)进军。六月二十日,辽易州(今河北易县)刺史刘宇投降。次日,辽涿州判官刘厚德降宋。宋军进抵幽州城南。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乙室王撒合率军与宋军在沙河大战,宋军获胜,随即分兵从四面攻城。七月六日,宋军与辽将耶律沙统领的军队战于高梁河,耶律沙已支持不住时,辽将耶律休哥率精锐骑兵3万赶到,与其将耶律斜轸从左右两翼向宋军包抄过来。宋军三面受敌,1万多将士战死,全军溃退。宋太宗负伤,被辽军紧追,直到涿州,才找到一辆驴车狼狈南逃。

得胜的辽兵继续南侵,宋太宗紧急布置将领防守。十月,辽将韩匡嗣在满城被宋军击败,辽将矧思在火山战胜宋军。980年(太平兴国五年)三月二十日,10万辽军向雁门扑来,宋三交都部署潘美带大军北向迎敌。宋代州知州杨业率领麾下数百骑兵,从西陉(今山西代县北)出发,由小路到达雁门北口,从背后向辽军发动进攻。辽军大败,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擒。从此,辽军对杨业更加畏惧,每当看到杨业的旌旗,就赶紧撤退。杨业因战功升任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仍兼郑州、代州知州。潘美嫉妒杨业的战功,一再上书大讲其不是,宋太宗都未予理会。

982年九月,辽景宗逝世,其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为辽圣宗,母后萧绰(小名燕燕)摄政。986年(雍熙三年)正月,宋太宗以为辽朝君主年幼、太后掌权,内部矛盾重重,有机可乘,决定再次出兵攻辽。任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为副,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杜彦贵为副,由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此为东路;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由飞狐(今河北涞源北)出发,此为中路;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杨业为副,由雁门出发,此为西路。三路齐进,讨伐辽朝。

各路宋军一开始十分顺利。曹彬军取固安、新城二县,进攻涿州,杀其将贺斯。田重进军与辽军战于飞狐口,生擒辽将大鹏翼,夺得飞狐、灵丘。又进克蔚州。潘美、杨业军由西陉出发,发现辽军,追击至寰州(今山西朔县东),杀敌500,辽寰州刺史赵彦章投降。接着又连克朔州(今山西朔县)、应州(今山西应县)、云州(今山西大同)。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在部队中为供奉官,担任先锋,作战十分英勇,攻朔州城时,敌军的一支箭射穿了他的手臂,他不顾伤痛,愈战愈勇。

当初,宋太宗对曹彬说道:“你带领十万大军,宣称夺取幽州,实际上要持重缓行,不要贪小利引来大批敌军。敌人听到大军北进的消息,必然要将重兵集中于幽州,就不会去援助山西了。等西、中两路得手后,再合围幽州。”现在,曹彬进击涿州,辽南京留守耶律休哥因兵少不与宋军决战,但在夜间派出轻骑骚扰宋营,杀戮分散单弱的宋军,白天则以精兵在森林设埋伏,袭击宋军辎重,断绝宋军运粮的通道。曹彬大军10多天以后就开始缺乏粮草,不得不退回雄州。战报传到汴京,宋太宗惊叫道:“大事不好! 哪里有大敌当前,却退兵以待粮草的? 太失策了!”急忙传令:“不要前进,带上军队沿白沟河下行,与米信军联结,按兵不动,养精蓄锐,以声援西路军。等潘美等人全部夺得山西诸地以后,再与田重进会合东下,与曹彬、米信军会合,以全军对付敌寇。”然而,曹彬部下的将领,见其他部队进展神速,急于争功,于是带了50天的粮草,重又前往进攻涿州。

辽朝萧太后并非寻常女辈,她早已作好“东拼西守,以逸待劳”的战略部署,命耶律斜轸去抵挡潘美、杨业的西路宋军。自己亲自率领10万大军赶往涿州,支援耶律休哥,驻扎于施罗口(今河北涿县东北50里处)。她下令耶律休哥和蒲领二将以轻兵接近宋军,攻击其分散的军队,夺其粮草。宋军且行且战,花了4天时间,才到达涿州城外,在拒马河边,连营六七里,与河北边的耶律休哥对垒。当时正当酷暑,宋军远行疲惫,加上粮草不济,又听到辽太后亲率大军来援的消息,军心动摇,不得不冒雨后撤。五月三日,在涿州西南的岐沟关,曹彬大军遭到耶律休哥和萧太后两路军队的夹击。宋军力竭,以粮车围成一圈自卫。辽军发动进攻,宋军大败。曹彬收拾残兵夜渡拒马河,李继宣力战于拒马河上,辽兵仍紧追不舍。宋军溃不成军,在渡河中拥挤践踏,死伤无数。剩余的将士逃到高阳(今河北高阳东),辽军在后面不断发起冲击,宋军又有数万人被杀,沙河水被尸体堵塞,丢弃的兵器盔甲堆成了山。宦官王继恩从易州逃回汴京,宋太宗才得知大军溃败的消息,急忙下诏令西、中两路军后撤。

再说西线战况。辽将耶律斜轸率10万兵马来到定安,宋雄州知州贺令图兵败南撤。耶律斜轸穷追其后,一直追到五台山,杀死宋军数万,占领蔚州(今河北蔚县)。潘美与贺令图领兵返回,与辽军在飞狐遭遇,宋军又败。于是浑源(今山西浑源)、应州(今山西应县)的守军都弃城南逃,辽军进占寰州,杀死守城吏卒1000多人。这时,宋朝下令将云、应、朔、寰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由潘美、杨业部保护撤退。杨业本已退屯代州,在辽大兵进逼下,杨业主张避敌锋芒,他对主将潘美说:“现在辽人兵势太盛,我兵不可与其硬拼。朝廷只要求我们护送四州的民众,我军可以偏师出大石路(今山西应县东南),通知云、朔诸州守将,在大军从代州出发时,让云中的军队先行出动。我军到应州以后,辽军必然会来抗拒,这时,让朔州居民出城,前往石碣谷,派遣强弩手千人守候在谷口,再以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居民都可以保全了。”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正确主张,说:“你统领大军数万,为何这么胆怯? 应该从雁门北川中,打着军鼓前往迎敌。”护军刘文裕也附合王侁的意见。杨业说:“不行,这样做注定要失败。”王侁反驳道:“你杨业一向号称‘无敌’,如今在敌人面前竟然停留不进,难道是有什么想法吗?”杨业义正词严地说:“我扬业绝不怕死。只是形势对我军不利,白白地死伤士卒,而没有任何作用。现在你们既然指责我是怕死,那就让我在你们前边去拼命!”

临出发前,杨业哭着对主帅潘美说:“这次出征肯定胜不了。我杨业不过是个北汉的降将,本来就应该杀掉。皇上不仅不杀我,反而给我这么高的职位,授予这么大的兵权。我并不是放纵敌人不去进击,而是想寻找机会,立下军功,以报答国家的大恩。如今诸位将军指责我杨业是因惧怕而避敌,我杨业当然要堂堂正正地到战场上去死。”说完,他指着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县南),叮嘱道:“各位将军请在此处布置好步兵和强弩,摆成左右两翼。等我转战到这里的时候,就以步兵夹击敌人,援救我。否则,我就没命了。”潘美于是与王侁带领部下列阵于谷口。从上午寅时(5点钟)等到巳时(10点钟),都没有消息。王侁让人爬上托罗台瞭望,以为辽军败走,想争抢军功,就领兵离开谷口,沿着灰河向西南前进了20里。

杨业带兵从代州出发,掩护边民,且战且行。耶律斜轸得到消息,派兵前往袭击,边战边退,又让萧达兰带兵埋伏在路边,等杨业前来。杨业带兵来到狼牙村(今山西朔县南),觉得不妙,想停止前进,经将领们劝说,又继续前进。突然,伏兵四起,飞箭如蝗,扬业奋力拼杀,随队的岳州刺史王贵亲手射杀数十名辽兵,杨业之子杨延玉也勇猛战斗。杨业一行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矢尽枪折,退至陈家谷口,不见援军,抚胸痛哭。辽军包围上来,杨业率亲兵转身再战,亲手杀敌近百人,自己也受伤数十处。杨业知道情况已无可挽救,见身边还有100多士卒,就对他们说:“你们都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儿女,没有必要跟着我死掉,你们还是突围出去,给天子报信吧!”众人感奋,更加奋不顾身地作战,最后全部战死。杨延玉、王贵在搏斗中牺牲。杨业退往树林中,辽将耶律奚底朝林中的战袍一箭射去,正中杨业坐骑,杨业落马被擒。(www.xing528.com)

起初,辽朝曾给军中下令,一定要活捉杨业。耶律斜轸于是派兵押送杨业去京城,以便交给萧太后。杨业叹息道:“皇上对我有厚恩,期望我保卫边境破贼立功。如今却被奸臣妒忌,逼我去死,终于使军队失败,我有什么脸面在敌国求活?”于是一路绝食,饿了三天以后,在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北)死去。这是986年(雍熙三年)七月的事。

宋太宗听到杨业牺牲的消息,痛惜不已,下诏悼念,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给杨家布帛1000匹,粟1000石。将致杨业于死地的潘美降三级,王侁、刘文裕除名发配。

杨业妻佘氏,有子7人。长子杨延玉随父战死,次子杨延浦、三子杨延训被朝廷任为供奉官,四子杨延环、五子杨延贵、七子杨延彬被朝廷任为殿直,六子杨延朗后改名杨延昭由供奉官升任为崇仪副使。

杨延昭(958—1014年),本名延朗,为了避宋皇帝始祖赵玄朗名讳,改名延昭。他自幼沉默寡言,却喜欢玩打仗布阵的游戏,杨业说:“这个儿子像我。”每次出征都将他带在身边。由于杨延昭英勇善战,在976—984年(太平兴国年间)就被补为供奉官。杨业死后,他以崇仪副使的职衔被派任景州(今河北东光)知州。998年(咸平元年),江南发生旱灾,杨延昭被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负责救灾赈济。不久,就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又调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加如京使。

自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大败后,辽军不断侵扰宋朝边境,杨延昭的防线则在其南下的要冲。999年(咸平二年)九月,辽军南进,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很小,又缺少兵器。辽军将该城包围,频频攻城,城里的官民十分惊恐。杨延昭毫无惧色,将全城青壮年全部召集到一起,率领他们登城防守。几天以后,突然降温,天气严寒,杨延昭发动全城人连夜用水泼城墙,城墙上立刻结了一层光滑如甲的坚冰。辽军无法登城,只得退去。杨延昭以战功升任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当时,马步军都虞侯、忠武节度使傅潜担任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他握有重兵却总是闭门不出,任由辽人劫掠百姓,杨延昭等驻边将领一再请求增加兵力与辽军作战,傅潜都不允许。工部侍郎钱若水上疏说:“傅潜领兵数万,却不敢与敌作战,这不仅辜负了皇上的信任,也挫折了军队的锐气。应该按军法将其处斩,然后提拔像杨延昭、杨嗣那样的将领,分别交给他们万人以上的军队和精良的武器,去分路讨贼,谁敢不拼命作战? 辽人听到我军士气高昂、将士一心,怎么会不害怕? 以后就不敢骚扰我朝边境了。”宋真宗亲自坐镇大名(今河北大名),耳闻目睹傅潜自己不敢出战,反而压制有功将领,欺骗朝廷的情况,当即将傅潜逮捕下狱治罪。又召见杨延昭,与他多次交谈,就守边防辽问题征询意见,杨延昭侃侃而谈,很得宋真宗的赏识。宋真宗指着杨延昭对随行的皇子们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的名将,杨延昭带兵保卫边境,很有他父亲的作风,确实应该嘉奖!”给了杨延昭许多赏赐。

1000年(咸平三年)冬,辽军又越界来犯。杨延昭以精兵埋伏于羊山以西,自己带了军队从北边去袭击辽军,边打边退,一直退到羊山西边,伏兵一齐杀出,辽军大败。杨延昭俘获一名敌将,割了头献给朝廷,保州刺史杨嗣作战也很勇猛,多次挫败辽人的进攻,时人称杨延昭和杨嗣为“二杨”。宋太宗特召杨嗣进京,当面授予他团练使的职务。杨嗣说:“为臣长期与杨延昭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现在一下子职位这么高多不好,还是仍然当我的刺史吧!”宋真宗对宰相说:“杨嗣和杨延昭都不是皇家亲信,却以忠诚和勇敢多次立功。朝廷里有不少人妒忌他俩,我总是保护他们。”于是下诏,授予杨延昭本州团练使。1002年(咸平五年),辽军进袭保州,杨延昭与杨嗣领兵来援,战阵尚未摆开,辽军突然发动攻击,部队伤亡惨重。两人的职务被撤销,并要按军法治罪。宋真宗说:“他俩一向勇敢,战功卓著,这次就赦免他们,让他们戴罪立功,以观后效。”第二年,杨延昭被任命为保州威虏静戎军沿边都巡检使。当时,边防形势日益严峻,宋真宗每每向文武大臣征求意见,杨延昭上奏书,提出了一系列整顿边防、抗御辽军的建议,都很受重视,随即被调任宁边军(今河北蠡县)部署。1004年(景德元年)六月,辽军将要大举南侵的消息传来,宋真宗下诏,给杨延昭增兵至万人,一旦辽朝骑兵来袭,则驻屯静戎军的东边,莫州部署石普则率军驻屯马村西边,两军保护屯田,并截断黑芦口万年桥敌军骑兵来往的要道,然后会合各路兵马从四面八方追击敌人。二将都不受都部署王超隶属。

1004年(景德元年)闰九月,萧太后与辽圣宗领兵20万人,大举南下。分兵进犯威虏、顺安(今河北高阳)二军,宋将杨延昭、魏能、石普等率兵抵御,败敌先锋。辽兵进攻北平寨,又困宋将田敏坚守而未逞。向东进攻保州,仍未得逞。辽兰陵郡王萧达兰进攻遂城(今河北徐水),宋守将王先知被擒。辽太后、皇帝及萧达兰台兵攻定州,宋将王超驻兵唐河,竟然不去支援。辽军结营阳城池,不断派出骑兵到处骚扰。

辽军入境的紧急文书每天送到朝廷,新任宰相寇准却不让传进内廷,照样谈笑自若。第二天早朝,有大臣将辽军大举深入的消息报告宋真宗,宋真宗大惊,向宰相询问。寇准说:“陛下要了结此事,有五天就可以了。”于是请求皇帝亲自出征澶州(今河南濮阳)。其他大臣都很害怕,想溜走,寇准制止住他们。宋真宗也面有难色,想退朝还宫。寇准说:“陛下一进后宫,为臣就无法相见,大事就要耽误。请陛下不要进宫,而是亲自出征。”宋真宗让大臣们议论此事。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他建议皇上逃往金陵(今江苏南京)。签书枢密院事陈尧曳是蜀人,他建议皇帝西幸成都。寇准大声喝道:“主张皇上逃跑的人,罪该斩首!”

辽军一边进攻,一边又想议和。宋降将王继和一再向萧太后讲议和之利,于是由王继和出面,给宋莫州刺史石普写了一封信和一份给宋真宗的密奏,表示辽朝希望双方议和,并由宋主动派出议和使臣的意思。宋真宗写了手诏给王继和,表示同意议和,但宋朝不能先派使臣。十月,辽军一再向宋莫州、威虏军、岢岚军进攻,未能得逞。又向瀛州发动大规模进攻,宋知州李延渥率军重创辽军,辽军不得不退走。祁州却被辽军攻克。同时,辽人又让王继忠给宋写议和信,宋朝派殿直曹利用到辽军营地商谈,萧太后要求宋朝让出当年周世宗夺去的瓦桥关南的10县旧地(今河北雄县境)。

十一月二十日,宋真宗离汴京北上亲征。途中,辽军重兵进攻澶州、天雄军,德清军落入敌手的消息传来,大臣中又有人提出迁都金陵的意见。宋真宗召见寇准询问,寇准说:“这些大臣怯懦无知,连乡间的老人妇女都不如。现在敌军迫近,人心危惧,陛下只能前进一尺,不可后退半寸。河北的各支部队都在盼望陛下,陛下一到,士气定能百倍增长。陛下如果退后几步,万众之心将顷刻瓦解,敌人乘机深入,就是想去金陵也不可能了。”这时,辽军已将澶州城层层包围,宋将李继隆等坚守城池,一箭射中辽统军使萧达兰的额头,当晚即死。萧达兰是最早建议攻宋的将领,而且他通天文,战功卓著,他的死,使辽军士气一落千丈。杨延昭给皇帝上书说:“辽军驻屯澶渊,离他的边界有千里之遥,现在他们的人马都已疲倦,虽然人数很多,打败他并不困难。况且,辽军出来侵扰的都是骑兵,请求下令各军守住各条要道,就可以消灭辽军,即使是幽州、易州,也不难前往袭击和夺取。”皇帝将他的奏书压了下来。杨延昭带兵深入辽人边境,攻克其古城(今河北徐水境),俘获很多,又一再袭击其后方人员,给辽军以很大的威胁。

十一月二十六日,在寇准和前线将领的坚持下,宋真宗进入正在艰苦抗击辽军的澶州北城,在黄龙旗的引导下,登上城楼,全军将士望见黄盖,知道皇帝亲临前线,激动万分,齐声高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士气百倍剧增。各地调集的军队也都在向澶州靠拢。

十二月一日,曹利用带了辽使韩杞回到澶州城。韩杞仍然要求宋让出关南地,宋真宗坚决拒绝,回答说:“如果一定要土地,那就决战吧!”私下,宋真宗叮咛曹利用说:“地方决不给,如果要银绢,可以答应。”曹利用请示能给多少银绢,宋真宗回答:“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出来以后,寇准对曹利用说:“虽然有皇上的口谕,你去辽方谈判,答应的数额不许超过三十万! 否则,我杀你的头!”曹利用到辽营,辽人仍提出要关南之地,曹利用表示:“如果你们不怕后悔,一定要我朝土地,不仅土地得不到,连战争也不能停了。”最后,议定宋朝每年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两国以兄弟相称。曹利用回到澶州行宫,宋真宗正在吃饭,顾不上接见,先派宦官向他询问答应了多少钱。曹利用说:“这是机密,不能给你讲。”宦官非要问,曹利用就伸出三个指头在脸颊上。宦官进去,对宋真宗说:“他用三个指头放在脸颊上,莫非是三百万吗?”宋真宗失声道:“太多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先了却这事,也可以吧。”行宫不深,这些话都被曹利用在外间听到了。宋真宗召见,急着问银钱数,曹利用再三说:“臣有罪! 我答应的银绢太多。”宋真宗问:“究竟多少?”曹利用轻声地回答:“三十万。”宋真宗喜出望外,当即下诏,以曹利用为东上阎门使、忠州刺史。这次和议是在澶州达成的,澶州又称澶渊郡,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宋朝做出了重大的让步,以求得边境的安宁。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双方势均力敌的产物。因为,对于辽人来讲,他们最根本的愿望,是得到宋朝大量的土地,但由于宋朝军民的坚决抵抗,他们的目的无法得逞,这才不得已而求其次。无论怎么说,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与和平的时期,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澶渊之盟以后,宋朝在北方沿边的雄州、霸州(今河北霸县)、安肃军(今河北徐水)、广信军(徐水西)开设了四处榷场,允许民间与辽人从事边境贸易。双方用于交换的,辽方主要是羊、马、骆驼、银两等以原料肉食为主的商品,宋方主要是茶叶、瓷器、缯帛、麻布、香药、漆器等以手工业品为主的商品。贸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还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此后,宋朝北方州县得到安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以致牛羊遍野,庄稼茂盛,人们不再遭受战争的苦难。

为了表彰这次抗击辽军入侵的有功人员,宋真宗于1005年(景德二年)元月,提拔河北将领11人,以杨延昭为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宋真宗亲自将提拔名单写出来,让宰相们看,非常得意。不久,又以杨延昭兼本州防御使。五月,调杨延昭为高阳关副都部署、英州防御使。高阳关,又名草桥关,在今河北高阳县境,控扼幽、蓟,是重要的边防戍地。杨延昭勇敢善战,每当得到赏赐全部拿出来犒劳部下,从来不过问家中的事情。每次出入,他都单骑简从,与士卒同甘共苦。他号令十分严明,遇到敌人,他冲锋在前,打了胜仗,把功劳都说成是部下的,所以大家都乐意听他指挥。他在北方驻边20多年,辽人很怕他,称他为“杨六郎”。但杨延昭不懂行政事务,有事都交给小校周正去处理。周正乘机欺下瞒上,胡作非为。有人将此报告朝廷,宋真宗下诏批评了杨延昭。

1014年(大中祥符七年),杨延昭逝世,终年57岁。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杨传永,次子杨德政,三子杨文广,都被朝廷收录为官。

杨文广,字仲容,宋仁宗时任班行之职。1043 年(庆历三年),商州(今陕西商县)、虢州(今河南灵宝)一带,发生张海领导的农民暴动,并迅速发展。杨文广参与平定张海暴动有功,升为殿直。次年,范仲淹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与杨文广交谈,大加赏识,将他置于自己麾下。不久,杨文广为知德顺军(今甘肃静宁)。1052年(皇祐四年),杨文广随从枢密副使狄青南征侬智高,任广西提辖,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广西南宁)知州。以后,调到汴京,为左藏库使,带御器械,是宿卫皇帝的军官。宋英宗于1064年继位以后,因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屡有战功,提升为成州(今甘肃成县)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以后,又调为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秦风路副都总管。1068年(熙宁元年),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委派杨文广在一块空地修筑筚栗城(今甘肃甘谷),以控扼西夏进攻的要冲。杨文广带领兵民快速筑城,并连夜设置工事。天明,大队西夏骑兵赶来,见城守坚固,只得退走。临走时,往城中射进一封信,写道:“我们要报告我国主,派上几万骑兵来攻此城。”杨文广派遣将领在后追杀,斩获很多。有人问杨文广为何急于筑城。他回答道:“作战中,谁能占先,就可夺去敌方的气势。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西夏如果占了去,我军就很难攻下。”宋神宗接到战报,下诏褒奖,赐给他袭衣带马,并任他为知泾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定州路副总管,又调任步军都虞侯。1074年(熙宁七年),辽朝派使者与宋朝争代州的地界。杨文广给朝廷献上战阵图,并提出攻取幽州的计策,随即逝世。朝廷赠予他同州观察使。

1125年,在金人和宋人的联合打击下,辽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