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卷:临安陷落,文天祥坚决抵抗

宋朝卷:临安陷落,文天祥坚决抵抗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谢太后拒绝了许多大臣的迁都要求,下诏要求各地起兵勤王,援助临安。勤王诏书下达时,各地的大批官员正准备投降元朝,不予响应。理宗钦点其为第一名状元。宦官董宋臣力劝理宗迁都南逃,文天祥上书要求斩董宋臣以安民心。宰相陈宜中、留梦炎令文天祥领兵退守临安。十二月,平江通判王矩之、都统制王邦杰降元,长江以南一线皆为元兵所得,临安完全暴露于敌军面前。以后,长期在两淮制置大使李庭芝手下为幕客。陈宜中表示反对。

宋朝卷:临安陷落,文天祥坚决抵抗

蒙元军队于1234年(端平元年)灭金以后,经过长达40年的战争,于1276年(德祐二年),攻入临安,俘虏谢太后、宋恭帝及文武百官,又于1279年(祥兴二年)二月攻破宋人最后的据点崖山,南宋灭亡。在元人灭宋的前前后后,宋朝的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涌现了许多抗元爱国的志士仁人,文天祥和陆秀夫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忽必烈继承蒙古大汗的位子之后,于1271年迁都燕京(后称大都,今北京),建国号元,在平定内乱以后,继续进行南侵战争。1274年(咸淳十年)七月,宋度宗死,其4岁的儿子赵昺继位,是为宋少帝,少帝的祖母谢太皇太后听政。忽必烈见宋朝主幼妇弱,朝政混乱,军队不堪一击,是灭宋的大好机会,于是下诏大举攻宋。九月一日,元军20万人,在左丞相伯颜的统领下,由襄阳出发,兵分三路,水陆并进,一路斩将夺关,势如破竹。1275年(德祐元年)二月,芜湖一战,宋13万精兵溃败,元军乘胜南侵。南宋都城临安守卫空虚,万分危急。谢太后拒绝了许多大臣的迁都要求,下诏要求各地起兵勤王,援助临安。

勤王诏书下达时,各地的大批官员正准备投降元朝,不予响应。当即起兵勤王的,只有郢州守将张世杰和赣州知州文天祥。

文天祥画像

文天祥 (1236—1283年),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师从朱熹嫡传弟子欧阳巽斋,受到很好的理学教育,兼治诗赋策文。在乡贤祠中,他瞻仰祭祀欧阳修、杨邦义、胡铨三位忠臣的塑像,大声地发誓道:“我死了以后,如果不能和他们一样受后人供奉,就不是男子汉!”20岁时,他赴京城临安参加科举考试,在殿试的万言对策中,他大胆地提出改革的主张,规劝宋理宗勤于政事,切莫惰怠。考官王应麟称赞道:“这份试策好像是一面镜子,其中体现了考生犹如铁石的忠心。”理宗钦点其为第一名状元。

文天祥开始做官的时候,正是南宋政权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双重危机的关键时刻。南宋统治集团醉生梦死、腐朽稼顶。他们招权纳贿,拼命掠夺百姓财富,致使币值猛跌,物价飞涨,福建、江西等地农民纷纷起义。更严重的是,北方蒙古族统治者日渐南逼,南宋政权危在旦夕,人心涣散。宦官董宋臣力劝理宗迁都南逃,文天祥上书要求斩董宋臣以安民心。暗中向元人求和的权臣贾似道为扫除障碍,指使董宋臣弹劾文天祥。文天祥愤而退职回乡。

1273年(成淳九年),文天祥复起,任湖南提刑。次年改仕赣州知州。见到谢太后的勤王诏书,文天祥立即变卖全部家产,招兵买马,组织了万余人的勤王队伍。朋友劝阻他说:“现在元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你以一万乌合之众前往,简直就是赶了羊群去与老虎搏斗!”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国家有危难,征召天下兵,竟然没有多少人响应,我深感痛心。我不自量力,是想以自己的牺牲来影响天下的忠臣志士。大家都起来,或许社稷还有救。”文天祥带兵来到临安,向朝廷提出将江南分为四镇,以集中兵力加强守卫的建议,被权臣否定。十月,文天祥被派往平江(今江苏苏州)任知府。当时,江南的嘉定(今上海嘉定县)、建康(今江苏南京)、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镇江、无锡宁国府(今安徽宣城)等地先后沦于敌手,宋军仍死守扬州常州、平江等几座孤城。元军在猛攻扬州的同时,伯颜亲自率重兵向进军临安的要道常州杀来。文天祥派遣其部将朱华、尹玉、麻士龙、张全前去支援。朱华等三将在城郊战死,张全在全军覆没后逃回。十一月,常州失陷,元军屠杀全城军民后,随即攻入独松关,平江西临强敌。宰相陈宜中、留梦炎令文天祥领兵退守临安。文天祥到临安,见勤王兵仅三四万人,就与张世杰商议,认为:“以这些勤王兵与敌决一死战,万一得胜,就让淮东的军队出动截杀元军后路,说不定国事还能有转机。”但他们的建议被陈宜中否定。

十二月,平江通判王矩之、都统制王邦杰降元,长江以南一线皆为元兵所得,临安完全暴露于敌军面前。朝廷决定派人去与元人议和。宰相陈宜中建议派宗正卿陆秀夫等前往。

陆秀夫(1236—1279年),字君实,又字实翁,楚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今江苏建湖县)人。三岁时,他随父迁居镇江朱方镇。少年时,随二孟先生读书,才思清丽,聪明颖悟,颇得先生赏识。曾有《鹤林寺》诗一首,写道:“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窗前多古木,床下半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寺门久断扫,分食愧农贤。”表达了他自幼勤劳、乐于助人和关心民间疾苦的品德。1252年(淳祐十二年),他回原籍长建乡就读,并应乡试、省试。见乡童无处读书,他将自家几间临水的房子献出来做了蒙馆,并捐资在水上修建木桥,以方便学童往来。

陆秀夫画像

1256 年(宝祐四年),陆秀夫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为二甲第七名。以后,长期在两淮制置大使李庭芝手下为幕客。两淮首当元军来犯的要冲,陆秀夫性格沉稳,办事干练妥帖,足智多谋,为对抗元军、安定地方筹划甚多,深受李庭芝器重。后被荐举入官,任主管机宜文字。其间,李庭芝率军援助襄阳失利,罢居镇江,陆秀夫始终随侍左右,一点也不懈怠。1273年(咸淳九年),元军围攻扬州,李庭芝被起用为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陆秀夫以鞍马相随,被擢升为参议官,谋划方略,撰写文稿,对淮东成为江、淮抵御元军的中流砥柱起了一定作用。1275年(德祐元年)四月,元将阿术以重兵攻扬州,扬州都拨发官雷大震战死,形势万分危急,扬州官属颇多逃亡,陆秀夫等人协助李庭芝坚守城垣,拒绝投降。李庭芝以战功拜参知政事,又加知枢密院事,派遣陆秀夫赴临安办事。从此陆秀夫至朝廷为官,先后任司农寺丞、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等职。

此时,陆秀夫以礼部侍郎职受命与兵部侍郎吕师孟、刑部侍郎夏士林出使元军平江大营,见其元帅伯颜。说明宋朝希望宋元二帝以伯侄相称,纳币罢兵。元人不许。

1276年(德祐二年)一月,陆秀夫等出使回临安,向朝廷报告元人不同意用伯侄的称呼。谢太后说:“我方称臣也可。”陈宜中表示反对。太后哭着说:“如果能保存社稷,就不必计较称臣还是称伯侄了。”于是派人去平江,向伯颜表示,宋皇帝将投降称臣,上尊号,每年给元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乞求元人保存宋的疆土,并约伯颜到长安镇(今浙江余杭东)接受贡物,签订和约。伯颜来到长安镇,陈宜中却不敢前往。伯颜见宋朝宰相违约,当即率兵进至距临安仅二三十里的皋亭山,其他各路元军亦来会师,元军骑兵不时在临安北关游弋。已担任临安知府的文天祥与张世杰请求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少帝离临安下海,由他俩领兵背城一战,又遭到陈宜中的反对。一月十八日,陈宜中派人向元军送上传国玉玺和称臣的上表,表示正式投降。降表中写道:

宋国主赵昺谨百拜言:我年幼糊涂,家遭多难,奸臣贾似道背盟误国,以至麻烦大元兴师前来问罪。我并不是不想逃走以求苟安,只是天命有归,我又能逃到哪里去! 我现在奉太皇太后的命令,削去帝号,将现存的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四川、两淮的州郡,全部奉献给圣朝,为宗社生灵祈求活命。伏望圣上慈悲为怀,不忍心让我三百年的宗庙和社稷一下子就陨绝,赐予保全,那么我赵氏子孙将世世代代有所依赖,不敢忘记圣上的大恩大德!

伯颜马上派人用快马将降表和宋国玉玺送往上都(今内蒙多伦西北),并约陈宜中出城商议如何举行投降仪式。

然而陈宜中于当夜就离开临安,逃往温州清澳。张世杰、刘师勇、刘苏义等大将,见朝廷不战而降,临安无望,也各自领兵离去。在此危难之际,文天祥受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二十二日,文天祥率大臣吴坚、谢堂、贾余庆等赴明因寺元军统帅大营。与伯颜谈判。文天祥要求元军退至平江或嘉兴,然后再谈岁币和犒师金帛。否则,宋朝在各地的军队还有不少,将与元军血战到底。伯颜勃然大怒,以死相威胁。文天祥大义凛然地说:“我作为宋朝丞相,只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绝不害怕!”元军见文天祥不驯服,将他扣留。让吴坚等人回临安报告。

二月一日,宋少帝率领文武百官到祥曦殿,正式举行投降仪式,面向北方元朝宫廷上投降表,正式称臣,请求允许宋为元的附属国。并由太皇太后亲自下手诏,加上三省、枢密院吴坚、贾余庆等人画押的檄令,要求天下各州郡全部向元军投降。伯颜派人进入临安,将各府库予以封闭,将史馆、礼寺的图书以及各官府衙门的符信、印鉴、告敕全部收走,将宋的官府和侍卫军撤销。

三月十三日,元军押送宋少帝、太后全氏等北行。五月二日,在上都大安殿朝见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废少帝为瀛国公。不久,忽必烈下令瀛国公削发为僧,全太后为尼。太皇太后谢氏先因病留临安,以后被用床抬到燕京,忽必烈封她为寿春郡夫人,七年后死去。(www.xing528.com)

少帝投降,使坚持抗元的百官心寒,他们纺纷伺机逃出临安,另谋大业。宋度宗的儿子益王赵昰、广王赵昺,由驸马杨镇、提举杨亮节、俞如珪带着逃往婺州(今浙江金华),伯颜入临安后,派大将范文虎带兵追捕。杨镇主动出见元军,以暂缓其追兵。杨亮节等背负着二王在山中躲了七天,遇到将军张全,一同向温州走去。陆秀夫与苏刘义不肯降元,追随二王至温州。他们招来陈宜中、张世杰等大臣,在温州江心寺奉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正式树起了抗元的大旗。随即进入福建,流散各地不甘降元的官员陆续来归。五月一日,他们在福州立赵昰为帝,史称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一同听政,封赵昺为广王。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左丞相兼都督陈宜中因陆秀夫久在扬淮前线,懂军事,每有军国大事,都找陆秀夫商量。陆秀夫也尽力精心谋划。福州政权派大将吴浚、赵溍、傅卓、李珏、翟国秀等分道出兵抗元。

就在这一天,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物来到福州,投奔新皇帝,他就是文天祥。原来,在宋少帝的降表交上以后,元军统帅伯颜下令将文天祥带到大堂,与宋大臣贾余庆等同坐。文天祥当面责备伯颜不讲信用,痛斥贾余庆的卖国行径,谴责吕文焕兵降敌国。贾、吕二人恼羞成怒,建议伯颜将文天祥与宋朝祈请使一起送往大都。行至镇江,在一位船工的帮助下,文天祥乘敌不备,连夜逃到真州(今江苏南通)。坚守真州的宋安抚使苗再成高兴地迎接文天祥,商议兴复宋朝的办法。文天祥给坚守扬州的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写信,希望他派使者与各军联络,统一指挥,打击元军。然而,这时,有人告诉李庭芝一个消息,说:“元人派了一个丞相到真州说降。”李庭芝信以为真,下令苗再成将文天祥杀死。苗再成知道文天祥忠义,不忍杀他,就派人带文天祥去扬州。四更天时,文天祥一行来到扬州城下,听到守门兵卒闲谈中说:“李庭芝已下令四处捉拿文天祥。”文天祥只得化名清江人刘洙,乘船北下。途中,遇到元军巡逻队,躲到小洲草丛中才得以身免。腹中饥饿,文天祥向砍柴的农民讨得剩饭充饥。行至板桥,又遭到小队元军的搜捕,随从的杜浒、金应用金子贿赂兵卒,才得以幸免。文天祥等人到高邮(今江苏高邮),然后下海,乘海船南行,终于到达温州。在温州,他听说益王赵昰仅称天下兵马都元帅,就上表劝其称帝。随即赶至福州,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正式负起领导全国抗元的重任。

由于与宰相陈宜中意见不一,陆秀夫被罢免官职,贬居潮州(今广东潮州),文天祥也以同都督之名离福州。七月,文天祥开府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号召四方起兵。并率兵先后收复汀州、宁都、雩都等地。其间,扬州、真州先后失陷。十一月,元兵入福建,破建宁府(今福建建瓯)、邵武军(今福建邵武)。陈宜中、张世杰等率宋帝昰乘海船南下,一路颠沛,抵泉州,又至潮州,与陆秀夫会合。

1277年(景炎二年)一月,元军攻占汀州(今福建长汀),文天祥不得不移兵漳州。二月,降将吴浚至漳州说降,文天祥将其缢杀。四月,文天祥军收复梅州,然后,出江西,入会昌、兴国,其部下先后收复吉州八县,附近诸县军民起兵响应,声势甚大。元以重兵追击,文天祥猝不及防,在兴国境内的空坑被打败,妻妾子女都被元军俘虏。签厅官赵时赏冒称文天祥被俘,文天祥得以脱身。文天祥收集残兵败将,驻守循州(今广东龙川)南岭。部下黎贵达企图降元,被文天祥处死。六月,文天祥率部入船澳。八月,新拥立的帝昰加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一月进屯潮阳县。十二月,潮州土匪陈懿引导元军从陆路突袭文天祥部于海丰以北的五坡岭,文天祥兵败被俘。

1277年(景炎二年)上半年,元军用兵广东、广州、梅州等地先后陷落。九月,陆秀夫等人奉帝昰迁至潮州浅湾。十月,陆秀夫被任命为同签书枢密院事。当时,小朝廷播越海滨,诸事简略,只有陆秀夫极为认真地按大臣礼仪行事,每遇朝会时正襟持笏而立。十一月,元将刘深以水军攻浅湾,张世杰作战失利,与陆秀夫奉帝昰转移至广州湾的秀山,又转至井澳。左丞相陈宜中见形势越来越坏,再次逃跑,躲到占城(今越南南部),朝政由张世杰和陆秀夫主持。十二月,进驻石冈洲。11岁的帝昰,经不住播越流离的艰苦生活,在井澳又被狂风刮坏巨舟几乎淹死,遂惊惧成疾,于1278年(景炎三年)四月病死。一时群臣无主,悲观失望,都想散去。陆秀夫毅然慷慨激昂地力主再立新君。他说:“古代有过以一旅军队、一成地方实现国家中兴的。我们现在百官衙门完备,有士卒数万,如果老天不想灭亡大宋,难道我们不可以立度宗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帝,以重振国威吗?”众大臣于是和陆秀夫一起拥立8岁的广王昺为皇帝,改年号为祥兴,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主持政务。张世杰率军战守,陆秀夫既要筹划军事,又要负责朝中一切文字事宜,还每天抄写《大学章句》,对帝昺进行教育。

六月,形势日益恶化,陆秀夫、张世杰将帝昺迁往形势险要的厓山。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县南80里的大海之中,与奇石山相对,犹如海湾的两扇大门,过去就是戍兵之处。张世杰认为屋山天险,可守可扼,于是将官民六军总共20多万移至厓山海上,派人入山伐木,在压山建造皇帝行宫30间,军屋3000间。张世杰、陆秀夫在保证军民资粮供给的同时,征调军役制造战船、器械,努力备战。湖南、雷州、琼州都起兵响应,一时声威又振。

十月,元朝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和副元帅李恒率水陆之师2万数路南进,先后攻得漳州、潮州、惠州、琼州等地。文天祥被俘后,元军将其押至潮阳(今广东潮阳),见张弘范。元人要他向张跪拜,文天祥坚决不从,张弘范于是带他继续南进。在甲子门(今广东陆丰海边),元军捕获宋斥候将刘青、顾凯,得知帝昺的所在。1279年(祥兴二年)正月,元军进逼厓山,张弘范要求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道:“我自己已无能力保护皇帝,怎能唆使别人去背叛皇帝呢?”张弘范再逼迫,文天祥于是拿出前不久写的《过零丁洋》诗,以表明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诗中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世杰、陆秀夫决心坚守这个最后的抗元据点。他们焚毁厓山行宫房屋,将全体人员集中于1000多条大船上,各船用绳索联结在一起,组成棋盘阵,外边是战船,最中间是帝昺的御舻。元朝水军在张弘范率领下,由大洋西进,迫近宋军船阵。然而宋军船阵严密,无法撼动。张弘范派遣装满草料和膏油的小船企图乘风纵火焚烧宋船。宋船都涂有泥土,外围绑了长木头,元军火船无法靠近,火攻失败。张弘范于是改变战术,出奇兵截断宋军砍柴和汲运淡水的道路,对宋军船队实行围困。宋军断绝柴薪和淡水十几天,不得不吃生米,喝海水,人人上吐下泻,困乏无力。二月一日,宋将陈宝降元。次日,张世杰派遣都统张达夜袭元军营寨,失败。

二月六日晨,张弘范和李恒分率船队向宋军船阵发动总攻。李恒乘退潮由北向南冲击。中午,涨潮,张弘范由南向北冲击。宋军被夹在中间,腹背受敌,但仍英勇抵抗,矢石蔽空,呼声震天。傍晚,宋守将左大守御的西南阵被突破,元军合力并进,宋将翟国秀、凌震临阵投降。这时,狂风大作,暴雨骤至,大雾四塞,张世杰见大势已去,将精兵抽入中军,派小舟至御舻,准备迎帝昺乘中军舰只突围。陆秀夫恐怕被坏人出卖,况且元军四面围攻,突围也难免被俘,拒不同意帝昺离开御舻。元军更加迫近,御舻太大,而且被诸舰船环围联结,无法动弹。陆秀夫无计可施,遂回船执剑,驱赶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儿子跳入大海,然后穿上朝服,来到御舻,哭拜帝昺说:“国家的事情已经到了这般地步,陛下应当为国而死。德祐皇帝(即少帝)被俘后受尽屈辱,陛下绝不可再遭侮辱!”说完,将玉玺拴到帝昺的腰带上,抱起小皇帝,让侍从以绢练将自己和小皇帝捆绑在一起,用黄金缚在腰间作重锤,毅然跳进大海,壮烈殉国。后宫及百官吏士跳海而死者达万余人,战死者更不计其数。7 天以后,海面上浮起的尸体达10余万。张世杰带了杨太后突围而出,招集残部,图谋再举。几天后,杨太后投海自尽,张世杰遇大风海船覆没淹死。绵延320年的宋朝最终灭亡。

厓山战后,元军举行大酒宴庆祝。元军元帅张弘范对文天祥说:“现在宋朝灭亡,你忠孝都已尽到。如果你能将服务于宋朝的忠心用来为元服务,还可以任你为宰相。”文天祥痛哭失声,说道:“我作为人臣在国家被灭时不能出力挽救,已经是死有余辜了。我怎么还能逃避死亡去叛变助敌呢?”张弘范无可奈何地派兵将文天祥押送大都。途中,文天祥曾绝食8天,却没有死去。到大都行馆,馆中摆出了丰盛的筵席招待,文天祥不吃。将他送进漂亮的房间,他不睡,一直坐到天亮。元人见无法软化,就将他移送兵马司,派兵卒看守。当时,元世祖广泛征用南人(指南宋人)中有才干的人。王积翁上疏说:“南人中没有超过文天祥的。”元世祖于是写了圣旨,让王积翁拿了去招致文天祥。文天祥说:“国家灭亡,我本来就应该死去。如果宽大,就让我当道士放回故乡,将来我或许还能以平民顾问国事。如果让我做官,我绝不干!”王积翁找了谢昌元等10人商议请求元帝将文天祥释放作道士,降元的宋宰相留梦炎反对,说:“文天祥一旦回南方,就会号召人们起来。到那时,我们这些人就倒霉了!”此议于是搁浅。

在大都狱中,文天祥被关押了3年多。元朝统治者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文天祥宁死不降,赋《正气歌》言志自勉。诗中写道: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曰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遂竖头破裂。是气势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阒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这首诗开头就说,天地间有一股正气,是自然界和人生能赖以存在与辉煌的根本。正气在人身上的表现就是忠于国家的精神。尤其在危难时刻,这种不屈不挠的气节更表现出来而垂名史册。第二段,列举了从春秋时的齐太史弟兄到唐朝段秀实的高尚气节,说明这种正气使他们能以置生死于度外,是最美好最崇高的道德表现。第三段,通过写自己被俘及狱中生活,表达其对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其学习无数先烈,坚持斗争的浩然正气。

在枢密院,元朝丞相博罗对他劝降,问道:“你明知宋朝已无法挽救,为何还坚持抗元救宋?”文天祥回答:“就像儿子对父亲,父亲有病,虽然明知治不好,岂有不用药之理? 我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了。到如今这个地步,我唯有一死而已,你何必费话!”留梦炎到狱中劝降,遭到文天祥的严词痛斥。元人又派亡国君主赵显到狱中劝降,文天祥只是连声说:“圣驾请回!”最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马召见。文天祥来到大殿,长揖不跪。左右待从强迫他拜跪,甚至用金挝击他的膝盖,鲜血淋漓,文天祥始终坚立不动。忽必烈说:“你如能改变立场,像对待宋朝那样对待我,我马上任命你为中书令(宰相)。”文天祥从容地回答道:“我文天祥号称状元宰相,绝不侍奉二姓君主,只愿速死!”第二天,是元朝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即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到菜市口(今北京府学胡同),他面向南方磕了两个头,然后从容就义,终年47岁。人们在衣襟中发现他的绝命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自己少年时的誓言。他的爱国精神,千秋万代,永放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