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与人文内涵研究:对传统建筑构造的诠释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与人文内涵研究:对传统建筑构造的诠释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传统工艺的重置中国古代并没有建筑师的职业,盖房子、造园林都是由工匠来完成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展,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完整地包含材料选择、构件加工、结构建造等多个流程的技艺与方法。中国馆用现代立体构成的手法对传统建筑结构进行独特的演绎,建筑语言简单凝练,纵横交错的直线条构成了平衡和稳重,对斗拱的造型与结构特征进行了简化和再现。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绿色技术与人文内涵研究:对传统建筑构造的诠释

(一)传统工艺的重置

中国古代并没有建筑师的职业,盖房子、造园林都是由工匠来完成的。在传统建造技术发展过程中,匠人们对前人的建造工艺及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既是房屋的建造者,也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展,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完整地包含材料选择、构件加工、结构建造等多个流程的技艺与方法。传统的建造多是以纯手工的方式进行,匠人们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给传统建筑带有更多的人文感性。传统工艺并不是一种定式的技术,而是一种随着环境变换而不断改进的传统材料营造手段,在改进的过程中会不断吸收更先进的理念和更合理的技术。但是近年来,随着传统材料的相对没落,传统工艺的作用和价值都在逐渐消逝,慢慢地退出建筑艺术的舞台,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对传统工艺进行重置,就是对其进行改进更新以适应现代材料,并挖掘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的结合点,对建筑中的材料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可否认,工业化的材料处理和标准化的材料生产给现代建筑工程带来了极高的效率,但制造出的建筑往往会缺少人情味。建筑师试图将人工的不确定因素和传统工艺的情感色彩带入到建筑标准化的施工中。在康巴艺术中心的建设中,建筑师以当地藏族传统的石材砌筑方式打乱混凝土砌块机械化的层层堆叠,重新构建墙体的凹凸逻辑(图6-22)。建筑施工开创性地用传统的砌筑口诀和技术工法来代替现代施工所需要的立面详图,使工匠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重塑传统的建造方式。在外墙粉刷上也抛弃现代化的涂抹方式,以白色涂料经手工不均匀涂抹砌块墙面,形成粗犷的立面美感,回应传统的藏族文化宁波博物馆的外墙设计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钢筋混凝土墙体上,创作者王澍并没有采用一般的机械抹平处理,而是让工匠以江南地常见的竹条作为混凝土浇筑模板,在混凝土墙面上留下大小不一的竹条内部凹梢印记,形成天然粗糙的独特肌理。“竹条模版混凝土”的处理手法以竹材的天然质感来缓和混凝土墙体带给人冰冷坚硬的感觉,形成独特的艺术美感,在很多混凝土建筑都被使用(图6-23)。

图6-22 康巴艺术中心

图6-23 宁波博物馆外墙(www.xing528.com)

(二)传统结构的转译

早在殷商时代,以榫卯连接梁柱的中国传统的木构造体系已经基本成型,并一直延续发展到近代,形成了梁柱、榫卯、斗拱等极具特色的结构构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近代西方建筑文明的传入,钢材与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的普及运用带来新的建筑结构形式,传统的木构造被取代,逐渐失去了实践意义。近年来,中国建筑界对过去多年的发展进行反思,重新探讨传统木构造的合理性与实践意义,传统的结构模式被重新重视起来。以现代材料对传统结构模式进行抽象化的转译,是表达建筑本土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转译对象来说,斗拱以其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代表意义受到众多建筑师的青睐。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从最初的结构意义到后来的装饰意义,再到现在斗拱逐渐演变成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符号,甚至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代表符号。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竞赛中,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唯一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最终被选中的是何镜堂先生主持设计的“东方之冠”方案(图6-24)。中国馆用现代立体构成的手法对传统建筑结构进行独特的演绎,建筑语言简单凝练,纵横交错的直线条构成了平衡和稳重,对斗拱的造型与结构特征进行了简化和再现。建筑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体加组合楼盖的结构体系,生成一个层层悬挑的三维立体造型体系,从结构上体现了现代建筑材料与工程技术共同产生的力学美感。为了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并呼应世界发展,建筑以具有层次感的“中国红”作为主色调,选择铝板作为外墙材料并以凹凸变化的垂直条纹肌理模拟长城的蜿蜒起伏,颇具文化意味。红色的金属外墙与带有传统纹理的彩釉玻璃相互映衬,整个斗拱造型传达出极为震撼的视觉效果,尽显中国时代发展的磅礴大气。

图6-24 东方之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