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建筑技术与能源利用体系研究: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内涵

绿色建筑技术与能源利用体系研究: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内涵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建筑构造节能系统1.墙体节能设计体形系数控制。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临空面的面积大会造成热能损失,故体形系数不应超过规范的规定值。居住建筑的窗墙比应以基本满足室内采光要求为基本原则。即降低小区路灯的供电电压,达到节能的目的,降压后的线路末端电压不应低于198V,且路面应维持“道路照明标准”规定的照度和均匀度。一般用于平均照度超过“道路照明标准”规定维持值的120%以上的期间和地段。

绿色建筑技术与能源利用体系研究:现代设计中的人文内涵

(一)建筑构造节能系统

1.墙体节能设计

(1)体形系数控制。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临空面的面积大会造成热能损失,故体形系数不应超过规范的规定值。减小建筑物体形系数的措施有:a.使建筑平面布局紧凑,减少外墙凹凸变化,即减少外墙面的长度;b.加大建筑物的进深;c.增加建筑物的层数;d.加大建筑物的体量。

(2)窗墙比控制。要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同时要控制窗墙比。居住建筑的窗墙比应以基本满足室内采光要求为基本原则。建筑窗墙比不宜超过规范的规定值。

(3)外墙保温。保温隔热材料轻质、高效,具有保温、隔热、隔声、防水性能,外墙采用保温隔热材料,能够增强外围护结构抗气候变化的综合物理性能。

2.门窗节能设计

(1)外门窗及玻璃选择。外门窗应选择优质的铝木复合窗、塑钢门窗、断桥铝合金门窗及其他材料的保温门窗;外门窗玻璃应选择中空玻璃、隔热玻璃或Low-E玻璃等高效节能玻璃,其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应达到规定标准。

(2)门窗开启扇及门窗配套密封材料。在条件允许时尽量选用上、下悬或平开,尽量避免选用推拉式开启;门窗配套密封材料应选择抗老化、高性能的门窗配套密封材料,以提高门窗的水密性和气密性

3.屋面节能设计

(1)屋面保温和隔热。屋面保温可采用板材、块材或整体现喷聚氨酯保温层;屋面隔热可采用架空、蓄水、种植等隔热层。

(2)种植屋面。应根据地域、建筑环境等条件,选择对应的屋面构造形式。推广屋面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在美化屋面的同时,利用植物遮蔽减少阳光对屋面的直晒。

4.楼地面节能技术

楼地面的节能技术,可根据楼板的位置不同采用不同的节能技术:

(1)层间楼板(底面不接触室外空气)。可采取保温层直接设置在楼板上表面或楼板底面,也可采取铺设龙骨(空铺)或无木龙骨的实铺地板

(2)架空或外挑楼板(底面接触室外空气)。宜采用外保温系统,接触土壤的房屋地面,也要做保温。

(3)底层地面也应做保温。

5.管道技术

(1)水管的敷设。

a.排水管道:可敷设在架空地板内;

b.采暖管道、给水管道、生活热水管道:可敷设在架空地板内或吊顶内,也可局部墙内敷设。

(2)干式地暖的应用。

a.干式地暖系统。干式地暖系统区别于传统的混凝土埋入式地板采暖系统,也称为预制轻薄型地板采暖系统,是由保温基板、塑料加热管铝箔、龙骨和二次分集水器等组成的一体化薄板,板面厚度约为12mm,加热管外径为7mm。

b.干式地暖系统的特点。具有温度提升快、施工工期短、楼板负载小、易于日后维修和改造等优点。

c.干式地暖系统的构造做法。主要有架空地板做法、直接铺地做法。

(3)风管的敷设。

a.新风换气系统。新风换气系统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但会占用室内较多的吊顶空间,因此需要内装设计协调换气系统与吊顶位置、高度的关系,并充分考虑换气管线路径、所需换气量和墙体开口位置等,在保证换气效果的同时兼顾室内的美观精致。

b.水平式排风系统。

6.遮阳系统

(1)利用太阳照射角综合考虑遮阳系数。居住建筑确定外遮阳系统的设置角度的因素有:建筑物朝向及位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应选用木制平开、手动或电动、平移式、铝合金百叶遮阳技术;应选用叶片中夹有聚氨酯隔热材料手动或电动卷帘。

(2)遮阳方式选择。低层住宅有条件时可以采用绿化遮阳;高层塔式建筑、主体朝向为东西向的住宅,其主要居住空间的西向外窗、东向外窗应设置活动外遮阳设施。窗内遮阳应选用具有热反射功能的窗帘和百叶;设计时选择透明度较低的白色或者反光表面材质,以降低其自身对室内环境的二次热辐射。内遮阳对改善室内舒适度,美化室内环境及保证室内的私密性均有一定的作用。

(二)电气与设备节能系统

1.供配电节能技术

(1)供配电系统节能途径。居民住宅区供配电系统节能,主要通过降低供电线路、供电设备的损耗。a.降低供电线路的电能损耗。方式有:合理选择变电所位置;正确确定线缆的路径、截面和敷设方式;采用集中或就地补偿的方式,提高系统的功率等。b.降低供电设备的电能损耗。采用低能耗材料或工艺制成的节能环保的电气设备;对冰蓄冷等季节性负荷,采用专用变压器供电方式,以达到经济适用、高效节能的目的。

(2)供配电节能技术的类型。包括:a.紧凑型箱式变电站供电技术。b.节能环保型配电变压器技术。地埋式变电站应优先选用非晶体合金变压器。配电变压器的损耗分为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居民住宅区一年四季、每日早中晚的负载率各不相同,故选用低空载损耗的配电变压器,具有较现实的节能意义。c.变电所计算机监控技术。大型居民住宅区推荐使用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监测建筑物和建筑群的高压供电、变压器、低压配电系统、备用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检测系统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和电度数据等;实现供配电系统的遥测、遥调、遥控和遥信,为节能和安全运行提供实时信息和运行数据;可减少变电所值班人员,实现无人值守,有效节约管理成本。

2.供配电节能技术

(1)照明器具节能技术。

a.选用高效照明器具。包括:第一,高效电光源:包括紧凑型荧光灯、细管型荧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等。第二,照明电器附件:电子镇流器、高效电感镇流器、高效反射灯罩等。第三,光源控制器件:包括调光装置、声控、光控、时控、感控等。延时开关通常分为触摸式、声控式和红外感应式等类型;在居住区内常用于走廊、楼道、地下室、洗手间等场所。

b.照明节能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降低电压节能。即降低小区路灯的供电电压,达到节能的目的,降压后的线路末端电压不应低于198V,且路面应维持“道路照明标准”规定的照度和均匀度。第二,降低功率节能。是在灯回路中多串一段或多段阻抗,以减小电流和功率,达到节能的目的。一般用于平均照度超过“道路照明标准”规定维持值的120%以上的期间和地段。采用变功率镇流器节能的,宜对变功率镇流器采取集中控制的方式。第三,清洁灯具节能。清洁灯具可减少灯具污垢造成的光通量衰减,提高灯具效率的维持率,延长竣工初期节能的时间,起到节能的效果。第四,双光源灯节能。是指一个灯具内安装两只灯泡,下半夜保证照度不低于下一级维持值的前提下,关熄一只灯泡,实现节能。

(2)居住区景观照明节能技术。

a.智能控制技术。采用光控、时控、程控等智能控制方式,对照明设施进行分区或分组集中控制,设置平日、假日、重大节日等,以及夜间不同时段的开、关灯控制模式,在满足夜景照明效果设计要求的同时,达到节能效果。

b.高效节能照明光源和灯具的应用。应优先选择通过认证的高效节能产品。鼓励使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照明、风能照明等;积极推广高效照明光源产品,如金属卤化物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T8/T5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CFL)等,配合使用光效和利用系数高的灯具,达到节能的目的。

(3)地下汽车库、自行车库等照明节电技术。

a.光导管技术。光导管主要由采光罩、光导管和漫射器三部分组成。其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线,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过特殊制作的光导管传输和强化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高效地照射到任何需要光线的地方,从而得到由自然光带来的特殊照明效果,是一种绿色、健康、环保、无能耗的照明产品。

b.棱镜组多次反射照明节电技术。即用一组传光棱镜,安装在车库的不同部位,并可相互接力,将集光器收集的太阳光传送到需要采光的部位。

c.车库照明自动控制技术。采用红外、超声波探测器等,配合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优化车库照明控制回路,在满足车库内基本照度的前提下,自动感知人员和车辆的行动,以满足灯开、关的数量和事先设定的照度要求,以期合理用电。

(4)绿色节能照明技术。

a.LED照明技术(又称:发光二极管照明技术)。它是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的技术。LED光源具有全固体、冷光源、寿命长、体积小、高光效、无频闪、耗电小、响应快等优点,是新一代节能环保光源。但是,LED灯具也存在很多缺点,光通量较小、与自然光的色温有差距、价格较高;限于技术原因,大功率LED灯具的光衰很严重,半年的光衰可达50%左右。

b.电磁感应灯照明技术(又称无极放电灯)。此技术无电极,依据电磁感应和气体放电的基本原理而发光。其优点有:无灯丝和电极;具有十万小时的高使用寿命,免维护;显色性指数大于80,宽色温从2700K到6500K,具有801m/W的高光效,具有可靠的瞬间启动性能,同时低热量输出;适用于道路、车库等照明。

3.智能控制技术

(1)智能化能源管理技术。是通过居住区智能控制系统与家庭智能交互式控制系统的有机组合,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传统能源为辅,将产能负荷与耗能负荷合理调配,减少投入浪费,降低运行消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智能化控制、网络化管理、高效节能、公平结算的目标。

(2)建筑设备智能监控技术。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对居住区内的电力、照明、空调通风、给排水、电梯机电设备或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及管理,以保证这些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按照建筑设备类别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建筑设备智能监控系统可划分为:a.供配电设备监控子系统;b.照明设备监控子系统;c.电梯、暖通空调、给排水设备子系统;d.公共交通管理设备监控子系统等。

(3)变频控制技术。是运用技术手段来改变用电设备的供电频率,进而达到控制设备输出功率的目的。变频传动调速的特点是不改动原有设备,实现无级调速,以满足传动机械要求;变频器具有软启、软停功能,可避免启动电流冲击对电网的不良影响,既减少电源容量还可减少机械惯动量和损耗;不受电源频率的影响,可以开环、闭环;可手动/自动控制;在低速时,定转矩输出、低速过载能力较好;电机的功率因数随转速增高、功率增大而提高,使用效果较好。

(三)给排水节能系统

通过调查收集和掌握准确的市政供水水压、水量及供水可靠性的资料,根据用水设备、用水卫生器具供水最低工作压力要求水嘴,合理确定直接利用市政供水的层数。

1.小区生活给水加压技术(www.xing528.com)

对市政自来水无法直接供给的用户,可采用集中变频加压、分户计量的方式供水。

小区生活给水加压系统的三种供水技术:水池+水泵变频加压系统;管网叠压+水泵变频加压;变频射流辅助加压。为避免用户直接从管网抽水造成管网压力过大波动,有些城市供水管理部门仅认可“水池+水泵变频加压”和“变频射流辅助加压”两种供水技术。通常情况下,可采用“射流辅助变频加压”供水技术。

(1)水池+水泵变频加压系统。当城市管网的水压不能满足用户的供水压力时,就必须用泵加压。通常,通过市政给水管,经浮球阀向贮水池注水,用水泵从贮水池抽水经变频加压后向用户供水。在此供水系统中,虽然“水泵变频”可节约部分电能,但是不论城市管网水压有多大,在城市给水管网向贮水池补水的过程中,都白白浪费了城市给水管网的压能。

(2)变频射流辅助加压供水系统。其工作原理:当小区用水处于低谷时,市政给水通过射流装置既向水泵供水,又向水箱供水,水箱注满时进水浮球阀自动关闭,此时市政给水压力得到充分利用,且市政给水管网压力也不会产生变化;当小区用水处于高峰时,水箱中的水通过射流装置与市政给水共同向水泵供水,此时,市政给水压力仅利用50%~70%,而市政给水管网压力变化很小。

2.高层建筑给水系统分区技术

给水系统分区设计中,应合理控制各用水点处的水压,在满足卫生器具给水配件额定流量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取低值,以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住宅入户管水表前的供水静压力不宜大于0.20MPa;水压大于0.30MPa的入户管,应设可调式减压阀

(1)减压阀的选型。a.给水竖向分区,可采用比例式减压阀或可调式减压阀。b.入户管或配水支管减压时,宜采用可调式减压阀。c.比例式减压阀的减压比宜小于4;可调式减压阀的阀前后压差不应大于0.4MPa,要求安静的场所不应大于0.3MPa。

(2)减压阀的设置。a.给水分区用减压阀应两组并联设置,不设旁通管;减压阀前应设控制阀、过滤器、压力表,阀后应设压力表、控制阀。b.入户管上的分户支管减压阀宜设在控制阀门之后、水表之前,阀后宜设压力表。c.减压阀的设置部位应便于维修。

(四)暖通空调节能系统

1.室内热环境和建筑节能设计指标

包括:(1)冬季采暖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取16℃~18℃;换气次数取1.0次/h;人员经常活动范围内的风速不大于0.4m/s。(2)夏季空调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取26℃~28℃;换气次数取1.0次/h;人员经常活动范围内的风速不大于 0.5m/s。(3)空调系统的新风量,不应大于20m3(h·人)。(4)通过采用增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采暖、空调设备能效比的节能措施。(5)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指标的前提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居住建筑的采暖、空调能耗应节约50%。

2.住宅通风技术

(1)住宅通风设计的设计原则。应组织好室内外气流,提高通风换气的有效利用率;应避免厨房、卫生间的污浊空气进入本套住房的居室;应避免厨房、卫生间的排气从室外又进入其他房间。

(2)住宅通风设计的具体措施。住宅通风采用自然通风、置换通风相结合技术。住户换气平时采用自然通风;空调季节使用置换通风系统。

a.自然通风。是一种利用自然能量改善室内热环境的简单通风方式,常用于夏季和过渡(春、秋)季建筑物室内通风、换气以及降温。通过有效利用风压来产生自然通风,因此,首先要求建筑物有较理想的外部风速。为此,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以下问题:建筑的朝向和间距;建筑群布局;建筑平面和剖面形式;开口的面积与位置;门窗装置的方法;通风的构造措施等。

b.置换通风。在建筑、工艺及装饰条件许可且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可设置置换通风。采用置换通风时,新鲜空气直接从房间底部送入人员活动区;在房间顶部排出室外。整个室内气流分层流动,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室内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置换通风应采用“可变新风比”的方案。置换通风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中央式通风系统。由新风主机、自平衡式排风口、进风口、通风管道网组成一套独立的新风换气系统。通过位于卫生间吊顶或储藏室内的新风主机彻底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持续从上部排出;新鲜空气经“过滤”由客厅、卧室、书房等处下部不间断送入,使密闭空间内的空气得到充分的更新。

第二,智能微循环式通风系统(通常采用)。由进风口、排风口和风机三个部分组成。功能性区域(厨房、浴室、卫生间等)的排风口与风机相连,不断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利用负压由生活区域(客厅、餐厅、书房、健身房等)的进风口补充新风进入。并根据室内空气污染度,人员的活动和数量,空气湿度等自动调节通风量,不用人工操作。这样就可以在排除室内污染的同时减少由于通风而引起的热量或冷量的损失。

3.住宅采暖、空调节能技术

在城市热网供热范围内,采暖热源应优先采用城市热网,有条件时宜采用“电、热、冷联供系统”。应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小区住宅的采暖、空调设备优先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定的节能型采暖、空调产品。

小区装修房配套的采暖、空调设备为家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空调额定工况下能效比大于2.3,采暖额定工况下能效比大于1.9。

一般情况下,小区普通住宅装修房配套分体式空气调节器;高级住宅及别墅装修房配套家用或商用中央空气调节器。

(1)居住建筑采暖、空调方式及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资源情况,经技术经济分析以及用户设备运行费用的承担能力综合考虑确定。一般情况下,居住建筑采暖不宜采用直接电热式采暖设备;居住建筑采用分散式(户式)空气调节器(机)进行制冷/采暖时,其能效比、性能系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中的规定值。

(2)空调器室外机的安放位置。在统一设计时,应有利于室外机夏季排放热量、冬季吸收热量;应防止对室内产生热污染及噪声污染。

(3)房间气流组织。应尽可能使空调送出的冷风或暖风吹到室内每个角落,不直接吹向人体;复式住宅或别墅的回风口应布置在房间下部;空调回风通道应采用风管连接,不得用吊顶空间回风;空调房间均要有送、回风通道,杜绝只送不回或回风不畅;住宅卧室、起居室,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当住宅设计条件受限制,不得已采用单朝向型住宅的情况下,应采取以下措施:户门上方通风窗、下方通风百叶或机械通风装置等有效措施,以保证卧室、起居室内良好的通风条件。

(4)置换通风系统。送风口设置高度h<0.8m;出口风速宜控制在0.2~0.3m/s;排风口应尽可能设置在室内最高处,回风口的位置不应高于排风口。

4.采暖系统设计

寒冷地区的电力生产主要依靠火力发电,火力发电的平均热电转换效率约为33%,再加上输配效率约为90%,采用电散热器、电暖风机、电热水炉等电热直接供暖,是能源的低效率应用。其效率远低于节能要求的燃煤、燃油或燃气锅炉供暖系统的能源综合效率,更低于热电联产供暖的能源综合效率。

(1)热媒输配系统设计。

a.供水及回水干管的环路应均匀布置,各共用立管的负荷宜相近。b.供水及回水干管优先设置在地下层空间,当住宅没有地下层,供水及回水干管可设置于半通行管沟内。c.符合住宅平面布置和户外公共空间的特点。d.一对立管可以仅连接每层一个户内系统,也可连接每层一个以上的户内系统。同一对立管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e.除每层设置热媒集配装置连接各户的系统外,一对共用立管连接的户内系统不宜多于40个。f.采取防止垂直失调的措施,宜采用下分式双管系统。g.共用立管接向户内系统分支管上,应设置具有锁闭和调节功能的阀门。h.共用立管宜设置在户外,并与锁闭调节阀门和户用热量表组合设置于可锁封的管井或小室内。i.户用热量表设置于户内时,锁闭调节阀门和热量显示装置应在户外设置。j.下分式双管立管的顶点,应设集气和排气装置,下部应设泄水装置。氧化铁会对热计量装置的磁性元件形成不利影响,管径较小的供水及回水干管、共用立管,有条件宜采用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供回水干管和共用立管至户内系统接点前,不论设置于任何空间,均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加强保温。

(2)户内采暖系统的节能设计。

a.分户热计量的分户独立系统,应能确保居住者可自主实施分室温度的调节和控制。b.双管式和放射双管式系统,每一组散热器上设置高阻手动调节阀或自力式两通恒温阀。c.水平串联单管跨越式系统,每一组散热器上设置手动三通调节阀或自力式三通恒温阀。d.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主要房间,应分别设置分支路。热媒集配装置的每一分支路,均应设置调节控制阀门,调节阀采用自动调节和手动调节均可。e.当冬夏结合采用户式空调系统时,空调器的温控器应具备供冷或供暖的转换功能。f.调节阀是频繁操作的部件,要选用耐用产品,确保能灵活调节和在频繁调节条件下无外漏。

5.新能源利用系统

应用光伏系统的地区,年日照辐射量不宜低于4200MJ,年日照时数不宜低于1400h。

(1)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居住区内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分为三种类型:

① 并网式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通过与之相连的逆变器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输出电力与公共电网相连接,为负载提供电力。

② 离网式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与公共电网不连接,独立向负载供电。离网式系统一般均配备蓄电池,采用低压直流供电。在居住区内常用于太阳能路灯、景观灯或供电距离很远的监控设备等。由于铅酸蓄电池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已逐渐被淘汰,可使用环保、安全、节能高效的胶体蓄电池或固体电池(镍氢、镍镉电池),但其购买和使用成本均较高;虽然可节省电费,但投入产出比很低。

③ 建筑光伏一体化发电系统。它将太阳能发电系统完美地集成于建筑物的墙面或屋面上,太阳能电池组件既被用作系统发电机,又被用作建筑物的外墙装饰材料。太阳能电池可以制成透明或半透明状态,阳光依然能穿过重叠的电池进入室内,不影响室内的采光。

(2)太阳能热水技术。

①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热水的技术要求。包括:a.太阳能集热器本身整体性好、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b.贮水箱与集热器尽量分开布置;c.设备及系统在零度以下运行不会冻损;d.系统智能化运行,确保运行中优先使用太阳能,尽量少用电能;e.集热器与建筑的结合除满足建筑外观的要求外,还应确保集热器本身及其与建筑的结合部位不会渗漏。

② 太阳能热水器的选型及安装部位。太阳能热水器按贮水箱与集热器是否集成一体,一般可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两大类,采用何种类型应根据建筑类别、建筑一体化要求及初期投资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一般情况下,6层及6层以下普通住宅采用一体式太阳能热水器;高级住宅或别墅采用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安装位置根据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要求可安装在屋面、阳台等部位。一般情况下,集热器均采用U形管式真空管集热器。

(3)被动式太阳能利用。

被动式太阳房,是指不依靠任何机械动力,通过建筑围护结构本身完成吸热、蓄热、放热过程,从而实现利用太阳能采暖的目的的房屋。一般而言,可以让阳光透过窗户直接进入采暖房间,或者先照射在集热部件上,然后通过空气循环将太阳能的热量送入室内。

① 太阳能被动式利用。应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其技术手段依地区气候特点和建筑设计要求而不同,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应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环境的潜能,并应分析室外气象条件、建筑结构形式和相应的控制方法对利用效果的影响,同时综合考虑冬季采暖供热和夏季通风降温的可能,并协调两者的矛盾。

② 被动式太阳能的利用。有效地节约了建筑耗能,应掌握地区气候特点,明确应当控制的气候因素;研究控制每种气候因素的技术方法;结合建筑设计,提出太阳能被动式利用方案,并综合各种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结合室外气候特点,确定全年运行条件下的整体控制和使用策略。

(4)空气源热泵热水技术。

① 空气源热泵热水技术原理。是根据逆卡诺循环原理,采用少量的电能驱动压缩机运行,高压的液态工质经过膨胀阀后在蒸发器内蒸发为气态,并大量吸收空气中的热能,气态的工质被压缩机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液态,然后进入冷凝器放热,把水加热,如此不断地循环加热,可以把水加热至50℃~65℃。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1份的能量(电能),同时从环境空气中吸收转移了约4份的能量(热量)到水中,相对于电热水器而言,节约了75%电能。

② 特点和适用范围。空气源热泵技术与太阳能热水技术相比,具有占地少、便于安装调控等优点;与地源热泵相比,它不受水、土资源限制。该技术主要用于小区别墅及配套公建的生活热水系统或作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辅助热源。

③ 空气源热泵热水技术设计要点。包括:a.优先采用性能系数(COP)高的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COP全年应平均达到3.0~3.5)。b.机组应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技术,融霜所需时间总和不超过运行周期时间的20%。c.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中应配备合适的、保温性能良好的贮热水箱且热泵出水温度不超过50%。

(5)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又称土壤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常温土壤中的能量作为能源的先进的高效节能、无污染、低运行成本的既可供暖又可供冷的新型空调技术。地源热泵是利用地下常温土壤或地下水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深埋于建筑物周围的管路系统或地下水与建物内部完成热交换的装置。地源热泵技术有效利用地热能,可节约居住建筑的能源消耗。同时,要确保地下资源不被破坏和不被污染,必须遵循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中的各项有关规定。特别要谨慎地采用:浅层地下水(井水)作为热源,并确保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

下列地源热泵系统可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调(热泵)机组的冷热源:土壤源热泵系统;浅层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源(淡水、海水)热泵系统;污水水源热泵系统。小区住宅所选用的地源热泵系统,主要有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