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培计划:教师常态化学习探索

国培计划:教师常态化学习探索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国培计划”的培训管理应从“控制模式”转向“支持模式”,重构政府、大学、区域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的四方联动关系。因此,“国培计划”下一步的发展趋向应是由政府主导的培训转向学校、教师自主学习与发展的阶段,即加强校本的研修,促使校本常态化学习的形成,以此来推动“国培计划”常态化发展。

国培计划:教师常态化学习探索

“国培计划”自实施以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促使我国教师培训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当回过头来仔细审视“国培计划”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教育部实施的“国培计划”更像是一场运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形成一套机制。有些教师抱怨说:“现在的教师不是在培训中就是在培训的路上”,甚至有些地方为了“国培计划”出现了“抓壮丁”的现象。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反思,即“国培计划”能否长期的发展下去,如果要继续,该如何改进?“国培计划”要想继续有效的推行下去,就必须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要接地气,落实效,逐步由运动性的培训转化成常规性的培训。

1.下移管理重心,积极建立长效发展的联合机制

“国培计划”项目的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这为其有效的实施和顺利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保障条件。但是,“国培计划”实施到今天,我们有两个问题必须要面对:一是如果教育部不推行“国培计划”,那么我们的省培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全员常规的培训该怎么进行?二是如果教育部继续推行“国培计划”,那么怎样使“国培计划”持续有效的发展下去?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采取下移管理重心的办法,建立教师培训长效发展机制,以此来促进“国培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全员常规培训的持续发展。教育部做好顶层设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统筹,重心下移至市州,调动地方参与培训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国培计划”的培训管理应从“控制模式”转向“支持模式”,重构政府、大学、区域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四方联动关系。只有建立以地方为主,持续性的教师培训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才能充分发挥地方参与“国培计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益。管理重心的下移,并不是削弱教育部的权限,而是建立由教育部统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地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参与、实施的协作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保证“国培计划”的有效落实,而且还可以避免以后教育部不推行“国培计划”其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照常可以在这个机制下有序的操作和规范的运行。其实,在2014年“国培计划”的政策文件中已经明确提到了管理重心下移的问题,即各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项目管理分工,落实各方责任,建立“联合立项、分工负责、协作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地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培训立项阶段和组织实施过程的参与,确保项目管理落到实处。由此可见,教育部已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通过管理重心下移的方法来推进“国培计划”常态化发展,以便真正落实培训项目,保证培训实效。

2.以“国培计划”为契机,推进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常态发展

“国培计划”特别强调培训的实践趋向,注重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倡教师培训深入教学实际,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融合。“国培计划”在政策层面上明确指出要“遴选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建立‘国培计划’教师实践基地”,同时,“国培计划”还首创了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这些都促使很多优质教师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为参训教师搭建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桥梁,提升了培训质量。在今后实施“国培计划”的过程中,应以“国培计划”为契机,加强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促使基地建设常态化,以此来反哺“国培计划”的常态化发展,切实把“国培计划”落到实处。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的建立,使观摩、交流常态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印证。参训教师能亲身感受到名校名师的风采,学到先进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基地学校也通过给国培班上示范课,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校本研修的开展;有了稳定的基地高校专家也有了施展本领的平台。推进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在于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提升培训实效与水平,更在于对教师培训和基地学校的长足发展和深远意义。有了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关的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即使“国培计划”不实行了,这些优质的实践基地依然可以为其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提供资源支撑和实践支持,而且还在质量方面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基地学校也可以在实践当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实现了二者的双赢。(www.xing528.com)

在这次培训结束之后,对一些参培教师进行了访谈,其中,在访谈中中,K老师谈到:“我认为‘国培计划’应在组织活动方面多设计些实践活动,如深入课堂第一线,走进名师工作室,走进教研机构等形式,让‘国培计划’更完善,更接地气。因为高校所讲的东西与基层是有所差别的。基层所讲的内容比较注重教师实际,比如说怎样备课、说课、上课、写教案、写教学反思、针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改进以及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等等。而在高校培训中所讲的内容重理论,多是理论层面的指导,比较深,教师不怎么感兴趣,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在基层。因为它切合教师实际,不仅能将教师所学有效的应用于教育教学当中,而且还可以从实践当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总而言之,“国培计划”要持续的发展下去,真正落实其实效,就必须加强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及常态化学习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3.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促使校本常态化学习的形成

学校是教师行为转化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培训后实践应用的主要阵地,培训的作用必须在学校工作中体现,需要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运用培训收获,使培训对象感受到培训对改进工作和自己发展的价值。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先生也曾说道: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作出美味菜肴的教师。因此,“国培计划”下一步的发展趋向应是由政府主导的培训转向学校、教师自主学习与发展的阶段,即加强校本的研修,促使校本常态化学习的形成,以此来推动“国培计划”常态化发展。具体可以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采取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首先,培训机构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为各地开展校本研修提供线上与线下的专业支持与服务。其次,项目区县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县级培训规划,制定整体推进方案并组织县级培训者有效利用“教师工作坊”对校本研修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管。最后,项目在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和县级培训者的指导下,由校级培训者依托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常态化校本研修活动。学校是校本研修的组织主体,一定要制定好研修规划,完善项目组织体系,建立组织管理制度,健全评价考核机制,确保全体教师的日常研修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研修内容的设计上,网络研修阶段培训机构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各地需求,确定研修主题,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应包括学习目标、专题内容、典型案例、线上与线下研修活动和成果要求等,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的学时任务。校本研修阶段项目要结合培训机构和区县制定的研修计划,做好校本研修规划,制定学科组和个人研修计划,要结合本校实际,有效整合培训机构和区县提供的课程,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为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奠定基础。总之,开展网络校本研修是促进“国培计划”常态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和方法,也是深入推进“国培计划”创新性变革的一个强有力措施,更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引领其专业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