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分流行为的影响

高等教育分流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中,高等教育的分流行为既促进了大批社会成员向上进行社会流动,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弊端。流域上的偏重造成了高等教育质量上的差异,长此以来形成了各个地域较为分明的高等教育层次等级,进而影响着这些地域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分层流动。

高等教育分流行为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分流影响社会分层流动中,高等教育的分流行为既促进了大批社会成员向上进行社会流动,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弊端。第一,流源与流量行为的影响。在流源上,高等教育遵照政府政策选择学生。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特别强调面向工农招生,《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指出,“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及革命军人……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16]。此后高等教育又通过采取对工农干部、革命军人、产业工人免考外语、降低分数线、优先录取等方式方法,扩大工农及其子女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20世纪50年代初,高等教育还通过举办高等院校预备学校——工农速成中学,给予当时的工农干部以专门的高等教育机会。1953年的教育统计资料显示,第一批工农速成中学的1680名毕业生中就有1622人进入了高等院校[17]。通过一系列举措,高等院校中工农成分的大学生比例逐年上升,1958年时由1952年的27.39%上升至55.28%[18]。1964年录取新生中工农出身的学生比例上升到70.10%,而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弟比例下降到5.32%[19]。“文革”时期,高等教育政治挂帅,再次增加工农成分学生的比重,尽管高等教育扩大了工农进入大学的机会,但盲从政治以及1970年以后逐渐取消高招考试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1972年关于北京市11所院校工农兵大学学员文化程度的调查表明,工农兵大学生中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相当于初中程度的占60%,相当于初中以上程度的仅占20%[20]。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逐步实行成本分担的收费上学制度,学生来源开始发生变化,来自中等及以下等级收入家庭的社会成员在高等院校中相对减少。在流量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过多依赖国家政府决策,招生人数少,招生增幅不稳,导致了世纪之交以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而高等教育文化人口比重至今仍然偏低。第二,流层与流型行为的影响。在流层上,高等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设置等级分明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本科教育的大发展。但是,我国专科教育却明显较弱,没有为技术强国培养出相应的技术人才;研究生教育新而不强,数量与质量只是近10多年来才有所起色。在各种高校层级如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等之间和教育层级如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高中后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高等教育自身也没有制定出合理而广泛的流转规则,进一步学习的流转障碍较多。在流型上,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然而,具有很多优势的自学考试、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和网络教育等教育形式虽有很大发展,却受到诸多制约——在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对接上,这些教育形式受到许多条件制约;在社会各种职业岗位的选择获取和职位晋升上,这些教育形式的毕业生处于明显劣势。第三,流域与流向行为的影响。在流域上,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在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都城省城和地级城市建设高等院校,这些区域和地方的高等教育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而西部地区、东中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广大村镇的高等教育却十分薄弱。以我国高等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为例,1988年和2002年两次评审出的国家重点学科在各省(市)间分布极不均衡。1988年评审出的国家重点学科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其中北京市最多,有156个学科点,占当年学科点总数的38%,而河北、山西、河南、广西、云南、江西、新疆、宁夏、青海、贵州、西藏、海南十二省区都为零。2002年评审出的国家重点学科,河北、山西、河南、广西、云南、江西、新疆都实现了零的突破,地区分布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各个省市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差距极大,北京市有289个,占学科点总数的30%,上海市、江苏、陕西、湖北分别为103个、88个、62个、57个,而河北、甘肃、河南、河北、内蒙古、云南、江西、广西、新疆的国家重点学科点都在10个以下,分别为7个、7个、6个、5个、3个、3个、2个、2个、2个,宁夏、青海、贵州、西藏、海南五省区则为零[21]。流域上的偏重造成了高等教育质量上的差异,长此以来形成了各个地域较为分明的高等教育层次等级,进而影响着这些地域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分层流动。在流向上,我国高等教育瞄准国家建设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基本满足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需求,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周期性使得适应性学科专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在快速变化、发展的信息科技时代,根据当时需要设置的学科往往在数年之后便落伍于时代,加上缺乏科学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高校毕业生中用非所学的专业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第四,流质与流速行为的影响。在流质上,我国高等教育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素质养成,高校毕业生大都具有优良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大学课堂培养了大学生们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由于条件局限或观念陈腐忽视了实习训练、创新引导和人文熏陶。因此,高校毕业生中“重理轻文”、“重学轻用”、“重分轻能”等问题较为普遍。在流速上,我国高等教育学制大体按照专科三年、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的基础年限设定,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基本学识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高等教育学制尽管在部分高等院校有所改革,如专科改为两年,硕士改为两年,但改进程度不高,改善范围不大,学制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弹性学制没有广泛推广应用、修业年限过长过死等弊端,阻碍了社会成员分层流动的进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